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刻,我們如何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回應時代對理論創新的呼喚?如何增強責任意識,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如何在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與繁榮中,為加快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我認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承擔使命,進行理論創新,關鍵和首要的是:解放思想,衝破傳統觀念的禁錮,樹立緊跟時代發展步伐,適應新形勢,推動新發展的新觀念。
一、樹立以問題為中心的觀念
如同科學始於問題一樣,理論也同樣要從問題開始。在生存與發展方麵,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問題,一個地區有一個地區的問題,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問題,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問題。哲學社會科學正是在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中前進的,這也正是其價值所在。
如果哲學社會科學不針對問題,不研究問題,不回答問題,其生命也就停止了。
以問題為中心,重視對問題的研究,這既是科學的研究方法,也是被印證的一條規律。當年馬克思正是通過觀察資本主義,提出了“剩餘價值是怎樣產生的”這樣一個著名問題,並科學回答這個問題,建立了政治經濟學的學科體係。列寧也是針對當時俄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提出了“一國勝利論”和“新經濟政策”,解決當時的問題。縱觀我國改革開放過程,可以說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推動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推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不斷發展的過程。例如對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對市場和計劃關係問題的研究,對鄧小平提出的“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兩個重要問題的深入思考,都推動了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指導了實踐。
樹立以問題為中心的觀念,關鍵在提出並解決問題。馬克思曾指出,對一個時代來說,“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世界史本身,除了通過提出新問題來解答和處理老問題之外,沒有別的方法”。
我理解,馬克思所講的“問題”,主要不是指一般的、抽象的問題,而是指與時代緊密聯係的,在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亟待解決的重大的理論與實踐問題。以問題為中心,就是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不僅要重視一般的理論研究,更要關注現實,特別是要關注和研究時代及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重大問題。
當前,我們正處於風雲變幻、錯綜複雜的大變革時代。寧夏與全國一樣,處於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的發展階段。出現了許多新變化、新矛盾、新問題,迫切需要理論給予關注、分析和解決。樹立以問題為中心的觀念,有利於促使決策者把更多的科研資源配置到主攻方向和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課題上來,促使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更注重提出並解決問題。
二、樹立應用是創新的主要方向的觀念
一般就來,在社會變革的前夕和變革過程中,在社會發展處於轉型和向更高階段發展的特殊時期,社會對哲學社會科學的需求也更為旺盛。現實生活對理論的需求,也正是時代對理論的呼喚,這就為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社會需求為哲學社會科學提供的僅是發展的機遇和可能,要真正使社會需求這一發展動力更有力地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就必須把麵向應用作為加快發展的突破口,作為主要的創新方向。
麵向應用,就要緊緊抓住曆史轉折重要關頭進行研究。在新形勢新任務麵前,推進麵向應用的理論創新,對於解放思想,解除人們的思想困惑,凝聚人心,明確社會發展方向,具有在社會發展的常態下難以比擬的作用,就更能顯示出理論引導社會前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