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我們都知道“日月如梭、光陰似箭”這八個字,也常常把它作為文章的開頭,寫進作文裏、日記裏、報告中,可這八個字是怎麼來的?你知道嗎?
湛氏小時候受過一點啟蒙教育,是個有少許文化的女子。她深知讀書的重要,因而省吃儉用,以自己紡紗織布的微薄收入供兒子讀書。可是,她的兒子陶侃生性貪玩,讀書不用心,這可急壞了母親湛氏。
有一個下雨天,由於家無鬥笠、雨傘,陶侃沒法上學,便蹲在母親的織布機旁玩。小陶侃兩隻烏溜溜的眼睛盯著穿來穿去的梭子,甚是好奇。湛氏見狀,靈機一動,停下織布機,把小陶侃拉到身邊,輕聲細語問:“侃兒,這些天老師教了你什麼課文呀?”
“娘,老師最近教我們讀《賢文》。”
“哦。”湛氏記得孩時也念過此書,“侃兒,你背得出來嗎?”
“背得。”小陶侃便天真地嘰嘰喳喳地背誦給娘聽。當背到“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時,湛氏按手叫小陶侃停下,問道:“這兩句是什麼意思,你可以解釋一下嗎?”
“呃,光陰……這個,日月嘛……就是……”小陶侃想了半天,結結巴巴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湛氏因勢利導地指著手裏的織布梭子啟發他:“侃兒,這是什麼?”
“梭子唄。”
湛氏接著邊織布邊指著手中來來去去的梭子問:“侃兒,你看這梭子來去匆匆,快不快呀?”
“快,真快!”
“對,這日子一天天飛快地過去,就像織布的梭子、射出的箭一般快呀。”
“哦,原來日月如梭、光陰似箭,講的就是日子過得真快啊!”小陶侃茅塞頓開。
“是呀!侃兒,像你這樣讀書不用心,可日子一天天過去,可惜不可惜呢?”
“可惜!”
“既然可惜,該怎麼辦?”
“娘,兒懂了。兒要去借光陰,用功讀書!”
“這就對了。兒啊,從現在起,你定要用功讀書,切莫浪費光陰。”
小陶侃望著慈母那溫和而期待的目光,頓然好像懂事了許多。從此,他發奮苦讀,結果不負母望,一舉成才。陶侃為官以後,也常告誡部下:“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
【教育啟示】
當年不愛讀書、不思進取的陶侃在母親的循循善誘、諄諄教導下,懂得了時間的珍貴。為官以後,他常告誡部下:“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
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首先就得讓孩子明確地認識到,什麼是時間。這個故事,或許是一個極為生動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