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投機性泡沫(1 / 2)

房地產泡沫可能是人們最近記憶中最慘痛的金融案例,不過它並非絕無僅有的。古往今來,凡是存在利潤潛力的新產業興起,投資者為它的前景吸引而大量湧入,幾年後又紛紛退出,就一定會形成投機性泡沫。房地產危機前10年我們經曆過網絡經濟泡沫,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指數,從1996年到2000年3月上漲了4倍。沉醉於信息技術的美好前景,人們甚至把退休積蓄都投進了諸如Pets.com之類的公司,該公司僅靠一則帶有布袋木偶的創意廣告浪得虛名,實際上沒有產生過任何利潤。2000年,美國在線用高價收購了年收入是它5倍的媒體巨人時代華納。風水輪流轉,到了2002年10月,納斯達克指數又回到了1996年的水平。2010年,時代華納悄悄地從美國在線脫離出來,付出的價格隻是10年前的一個零頭。

網絡經濟崩潰之前是亞洲金融危機,起因是俄羅斯和巴西的次生泡沫,湧向“新興市場”的熱錢突然調轉方向大量流出。同樣的作用力導致投資者在此前墨西哥的龍舌酒危機中對墨西哥比索大肆打壓。從1985年1月到1989年12月,日經指數實際上漲了2倍,但是在接下來的兩年半裏卻下跌了60%。

“金融泡沫”這一概念實際上已經有300多年的曆史了,它於1720年成為金融界的行話。當時法國、荷蘭和英國的投資者陶醉於跨大西洋新航線的潛在機遇,推高股票價格,導致後來突然崩盤。英國南海公司,和法國的密西西比公司一樣,是為了購買皇家債券而設立的。為了賺錢,它得到皇家許可,有權開辟從非洲、歐洲以及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之間的貿易線路。那時英國和西班牙正在交戰,這些線路的價值是不穩定的。不過,投資者不會放過這種可能風險巨大的機會。南海公司的股價飆升,負責這些線路的保險公司的股價也一樣。不久,報紙上登出了廣告,提供投資機會,而投資對象“正在從事巨額回報的業務,但是誰也不知道它是做什麼的”。

作為一項明顯的旨在阻止瘋狂投機的措施,事實上也是保護皇家授權公司及海運保險公司免受競爭影響的措施,1720年6月,英國議會通過法律,禁止未經皇家授權的公司從股市上募集資金,也禁止公司超越法定範圍募集資金。這項法律的正式名稱是“禁止可能危害大英帝國公司與臣民的大量無保證募集項目之自願投資行為的法案”,不過後來它被稱為“泡沫法案”。很多分析人士提出,單單這一項法案就可能加速了整個歐洲的泡沫破裂。到了9月份,泡沫果然破裂,12月份,喬納森·斯威夫特寫了“南海的項目”一詩,詩的開頭說:

錢已在南海裏打了水漂,

聰明的哲人請解釋一下:

誰能點石成金,變水為鈔?

是變戲法,還是把我們當猴耍?

詩的結尾說:

國人發現已經太晚,

成本麻煩無法計算,

莊嚴保證如同放屁,

南海項目隻不過是巨大泡沫而已!

這些噴湧而出、過度熱情的發明有一條共同規律,就是金融機構在提供資金方麵異常活躍。投資機會應運而生,例如互聯網和跨大西洋奴隸貿易。不過,它也可能受金融機關的管理規則改變的刺激和推動。在房地產熱過程中,浮動利率和逆向本金抵押貸款等金融創新成為吸引還貸能力差的買房人進入美國房地產市場的工具,創造了一大類新的金融產品—次級抵押貸款。泡沫膨脹的那幾年裏,買一套價值22.5萬美元的房子,按照標準的20%首付,30年固定利率的抵押貸款,每月需要支付1079美元;如果采取隻付利息的可變利率抵押貸款方式,月供就降到663美元;如果按照付本金抵押貸款,開始階段的月供有可能降低到15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