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是,有些經濟學家,甚至是有名的經濟學家,還堅持認為泡沫根本不存在。一點不錯,過去的40年裏很多(盡管不是大多數)經濟學家信奉的觀點是“價格永遠錯不了”。買賣雙方自由交換,由此確定的價格能夠最佳配置資源,這一見解過去形成了一種盲目的信條,即市場永遠不會出錯。如果真的是這樣,那些把價格抬到遠遠高於理性的真實價值以上,引誘人們鑄成彌天大錯的事情,按理說根本就不可能發生。
這種意識形態播種於19世紀的維也納,紮根於20世紀中期的芝加哥大學,大約30年的時間成為獨領風騷的經濟學派。它堅信自由市場是組織社會最合理的方式,因為它源於人們的自由意誌。市場通過確定商品、服務以及人們行為的相對價值,天衣無縫地把世界組織起來。人類是理性的,就是說他們對於如何選擇以改善自己的福利,有始終如一的偏好和信念,他們不得不作出正確決策。政府幹預,把國家意誌強加給民眾,從這種觀點來看,必定是缺乏效率和完全錯誤的。
當然,所謂的理性行為者模式對於理解人們的各種選擇是非常重要的。它的核心理念—自我利益最大化,對理解人們的行為提供了很有說服力的解釋,並且符合我們對於“進化過程決定物種發展”的理解。如果我們作出的每一項決策都可能導致不同的物種存活率,那麼自然選擇最終就會形成適者生存的偏好。但是,我們對這一理論信仰得過了頭。20世紀70年代,理性行為者模式擴展成為“理性預期”理論,把關於人類理性的信念加以推廣,演繹成:我們無法預測未來,因此必須對於行為可能導致的後果作出判斷,並以此為基礎進行決策,使選擇可能帶來的後果與我們的整體偏好相符。例如,它假定我們可以根據對未來可能收入途徑的冷靜分析來計劃生活,以此調整儲蓄額,合理地分配一生的消費,掙錢多的那一段時間多積蓄一些,以便退休後多消費一些。
這是完美價格理論與理性預期理論的美妙結合。它假定理性的人們交易財產(例如橙汁期貨)的價格,會反映出他們掌握有關財產的信息,諸如天氣及其橙子產量的影響等。如果非理性預期導致一部分投資者把價格推離這一理性路線,市場上的其他投資者會從另一方向下賭注,把價格拉回合理範圍之內。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家把這一假說稱為“有效市場”。這一觀點在20世紀80年代達到鼎盛時期,那時裏根總統和撒切爾首相分別在美國和英國上台執政,由於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引發的經濟停滯和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率,都麵臨經濟增長乏力的壓力。他們同時著手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幹預,芝加哥經濟學家正好為他們提供了一整套理論依據。
對於有效市場學派的人來說,看似瘋狂大起大落的經濟周期,是理性投資者投資行為的自然結果,他們麵對難以把握的未來,需要不斷對期望值進行調整,對有關投資利潤的新信息及時作出反應。在這一領域,網絡經濟泡沫隻不過是事後的泡沫。1999年,把所有積蓄都投進網上食品百貨公司Webvan可能是有道理的,它的破產是兩年以後的事,但是在1999年,人們相信它可能成為下一個微軟。隨著房地產泡沫的破滅,經濟發展也不穩定,芝加哥的大人物們還在堅守陣地。“經濟學家都很自負,如果有什麼東西解釋不了,那它一定是非理性的。”該學派領軍人物之一的尤金·法瑪指出,“我一聽到‘泡沫’這個詞就幾乎要發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