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喪失江山
西周末年,周幽王即位之後,什麼國家大事都不管,隻知道吃喝玩樂,還打發人到處找美女。大臣褒衡勸諫幽王,幽王不但不聽,反把他打入了監獄。
褒衡在監獄裏被關了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計要把褒衡救出來。於是他們在鄉下買了一個挺漂亮的姑娘,教會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來,獻給幽王。這個姑娘算是褒家人,取名褒姒。
幽王得了褒姒,高興得不得了,就把褒衡釋放了。他十分寵愛褒姒,封她為妃。可是褒姒自從進宮以後,心情悶悶不樂,沒有過一次笑臉。幽王想盡辦法叫她笑,她怎麼也笑不出來。周幽王下了命令:有誰能讓王妃笑一下,就賞他一千金。
有個馬屁鬼叫虢石父,他替周幽王想了一個主意。原來,周王朝為了防備西方遊牧民族犬戎的進攻,在驪山一帶造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幾裏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戎打過來,把守第一道關的兵士就把烽火燒起來;第二道關上的兵士見到煙火,也把烽火燒起來。這樣一個接一個,附近的諸侯見到了,就會發兵來救。
虢石父對周幽王說:“現在天下太平,烽火台長久沒有使用了。我想請大王跟娘娘上驪山去玩幾天。到了晚上,咱們把烽火點起來,讓附近的諸侯見了趕來,上個大當。娘娘見了這許多兵馬撲了個空,肯定會笑起來。”
周幽王拍著手說:“好極了,就這麼辦吧!”他們上了驪山,真的在驪山上把烽火點了起來。臨近的諸侯得了這個警報,以為犬戎打過來了,趕快帶領兵馬來救。沒想到趕到那兒,連一個犬戎兵的影兒也沒有,隻聽到山上一陣陣奏樂和唱歌的聲音,大夥兒都愣了。
幽王派人告訴他們說:“大家辛苦了,這兒沒什麼事,不過是大王和王妃放煙火玩兒,你們回去吧!”諸侯知道上了當,憋了一肚子氣回去了。
褒姒不知道他們鬧的是什麼玩意,看見驪山腳下來了好幾路兵馬,亂哄哄的樣子,就問幽王是怎麼回事。幽王一五一十告訴了她,褒姒真的笑了一下。幽王見褒姒開了笑臉,就真的賞給虢石父一千金。
幽王寵著褒姒,後來幹脆把王後和太子廢了,立褒姒為王後,立褒姒生的兒子伯服為太子。原來王後的父親是申國的諸侯,得到這個消息,就聯合犬戎進攻鎬京。
幽王聽到犬戎進攻的消息,驚慌失措,連忙下命令把驪山的烽火點起來。烽火倒是燒起來了,可是諸侯因為上次上了當,誰也不來理會他們。
烽火台上白天冒著濃煙,夜裏火光衝天,可就是沒有一個救兵到來。犬戎兵一到,鎬京的兵馬不多,勉強抵擋了一陣就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犬戎的人馬像潮水一樣擁進來,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殺了,也搶走了那個不開笑臉的褒姒。
誠信是誠信者做人的“招牌”,欺騙是不誠信者立足的“法術”。然而,對於每個人來說,誠信是立足之本,是像生命一樣寶貴和值得用一切去捍衛的東西。人若是誠信不立,甚至是玩弄欺騙的手段,那麼,他就會如同故事中的周幽王那樣付出慘重的代價。
伯牙與子期
春秋時期,楚國一個小村莊中的一個樵夫的家裏,年輕的鍾子期垂危,年邁的父母守著病榻。“兒再不能對父母盡孝心了。兒死後,隻請父母將兒埋在馬鞍山那邊的江邊。”鍾子期握著父親的手說。“兒啊,為什麼一定是那裏?”母親流著淚問。“為了守信、守約。”
鍾子期用微弱的聲音說:“父母知道,去年中秋,兒在那裏遇到伯牙兄,臨別時約定,今年中秋,伯牙兄要來我家,我說,到時候我去江邊接他……不能活著去接,死了也要到江邊,要信守約言……”
鍾子期說的是上一年中秋的事。晉國士大夫俞伯牙奉晉王之命外出辦事。回晉時走水路,八月十五之夜船行到漢陽江口,就停泊在岸邊。
俞伯牙在船上彈琴時發現有人偷偷欣賞,就把這人請到船上。這人就是青年樵夫鍾子期。交談中,俞伯牙發現鍾子期對他珍貴的古瑤琴的來曆十分了解,且對琴理十分精通,欣賞彈奏也十分內行。俞伯牙想著高山彈奏,鍾子期就聽出“巍巍乎若太山”;想著江河彈奏,他就感歎“湯湯乎若流水”。在這裏遇到知音,俞伯牙激動異常,當時就同鍾子期結為兄弟。兩人談心直到天亮,都覺得意猶未盡。
俞伯牙邀鍾子期過些天到晉陽去,鍾子期說:“如果答應了賢兄,我就必須履行諾言。萬一父母不允許我去,我豈不成了言而無信?我不敢隨隨便便答應了後來再失信……”
俞伯牙深為感歎,決定明年來看望鍾子期。
“仁兄明年什麼時候來到?”鍾子期問。“昨夜是十五,現在天亮了是十六。來年,我就是八月十五或十六來到,最晚不超過八月二十。爽約失信,我就不是君子。”俞伯牙說。鍾子期說:“既然如此,來年的八月十五、十六,我就將在這裏江邊接你!”
一轉眼,到了次年。俞伯牙算計了日子,於是,不遠千裏冒著丟官的危險收拾好行裝就啟程了。
一路行來,陸路轉水路,正好在八月十五日夜裏,水手報告離馬鞍山不遠了。俞伯牙依稀認得這就是去年停船遇見鍾子期的地方。俞伯牙心情激動地站立船頭四處張望。可是,沒有望見鍾子期的身影。
跟從的人有的知道俞伯牙到這裏的目的,就說:“大人,一年前的約會,誰還能記得?隻有大人能不遠數千裏趕來,還一天都不晚。”“我了解他。定是家中有不能脫身之事,我們去他家。”俞伯牙說著就起身。
走出十餘裏,俞伯牙迎麵遇到一龍鍾老者,在問路的交談中知道他就是鍾子期的父親。俞伯牙向老人說明了來意。
老人流著眼淚向俞伯牙敘說了鍾子期臨終時的請求,最後說:“你來的路上,離江邊不遠的新墳,那、那就是他,他在那裏接你啊!”
俞伯牙聞言,大叫一聲昏倒在地。俞伯牙醒過來後,跟著鍾子期的父親來到新墳之前,不禁放聲痛哭。他將瑤琴取出,盤膝坐在墳前揮淚彈琴,淚水隨著琴聲就像泉湧一樣。一曲彈完,俞伯牙雙手舉琴往墳前的祭台用力摔去,珍貴的瑤琴被摔得粉碎。
像鍾子期這樣臨終不忘自己的許諾,死後還要守約,確實難得;像俞伯牙這樣寧可丟官也要履行與朋友的約言,也確實可貴。後世傳說他們的故事,這也是一個原因吧。有位名人說過:“做一個有信義的人勝似做一個有名氣的人。”也許有一天,你會失去你所擁有的地位、財富、權力,但是你做人的信用卻不會被時間衝刷掉,它是你人生無形的財富。時刻用誠信點綴你的玲瓏心,你自然會感受到生活的真實。
其實,人生路上,任何失敗你都可以坦然麵對,唯有失信於人是難以逆轉的;任何原則都有靈活性,唯有誠信的原則是絕不可以妥協的。誠信讓你的形象屹立不倒。從現在做起,想方設法把答應別人的事情完成。無限期地拖延你對別人許下的諾言,這對你的信用無益,也將嚴重損害你的形象。
人無信不立
季劄是春秋時吳王壽夢四個兒子中最小的一個。他很有才華,壽夢在世時就想把王位傳給他,但季劄避讓不答應,壽夢隻好讓長子諸樊即位。
後來,季劄受吳王的委托出使北方,拜訪了徐國國君。徐國國君在接待季劄時,看到了他佩帶的寶劍。吳國鑄劍在春秋聞名,季劄作為使節所佩帶的寶劍自然不凡。徐國國君對季劄的寶劍讚不絕口,流露出喜愛之情。
季劄也看出徐國國君的心意,就打算把這寶劍送給徐國國君作為紀念。但是這把劍是父王賜給他的,是他作為吳國使節的一個信物,他到各諸侯國去必須帶著它,現在自己的任務還沒完成,怎麼能把它送給別人呢?季劄暗下決心,返回時一定把此劍獻上。
後來,他離開徐國,先後到魯國、齊國、鄭國、衛國、晉國等地,返回時途經徐國,當他想去拜訪徐國國君以實現自己贈劍的願望時,卻得知徐國國君已死。
萬分悲痛的季劄來到徐國國君墓前祭奠,祭奠完畢,他解下身上的佩劍,掛在墳旁的樹木之上。隨從人員說:“徐國國君已死,還留下寶劍幹什麼呀?”季劄說:“當時我內心已答應了他,我不能因為他已死,就違背自己的心願啊!”
一個已經亡故的贈劍對象,一把價值連城的寶劍,詮釋了“誠”的真實含義。相比那些對別人作出了正式承諾而找各種理由不履行諾言的人來講,季劄無疑給他們作出了一個良好的表率。言出必行
殺雞嚇猴並不是為了懲罰猴子,隻為震懾其心,讓自己處於人生的主動地位。
曆代名將都特別注意嚴明軍紀,因為作為部隊的指揮官必須做到令行禁止、法令嚴明,否則令出不行。士兵猶如一盤散沙如何帶兵打仗?有時候采取殺雞嚇猴的手段是必需的,也非常有必要,這樣才能達到震懾全軍將士的效果。
齊國人孫武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軍事家,被譽為兵學的鼻祖。他因內亂逃到吳國,把自己所著的兵法敬獻給吳王闔閭。
闔閭說:“您寫的兵法十三篇,我都細細讀過了,您能當場演習一下陣法嗎?”孫武回答說:“可以。”於是吳王派出宮中美女180人,讓孫武演練陣法。
孫武把她們分成兩隊,讓吳王最寵愛的兩個妃子擔任隊長,每位宮女手拿一把戟。孫武說:“演習陣法時,我擊鼓發令,你們聽從我的指揮。”她們都齊聲說:“是。”
一切準備妥當後,孫武擊鼓發令向右,宮女們卻嬉笑不止,不遵奉命令。孫武說:“規定不明確,口令不熟悉,這是主將的責任。”於是他重新申明號令,並擊鼓發令向左,宮女們仍然嬉笑不止。
孫武說:“規定不明確,口令不熟悉,這是主將的責任;現在既然已經明確,你們仍然不服從命令,那就是隊長和士兵的過錯了。”說罷,命令斬殺兩名隊長。
當時吳王正站在觀操台上,見孫武要斬殺他的兩個愛妃,急忙派人向孫武傳令:“我已經知道將軍善於用兵了。請您不要殺掉她們。”
孫武回答說:“臣既然已經受命為將帥,就應該盡職盡責做好分內的事。”說完,仍舊命令斬殺兩名隊長示眾,並重新任命兩名宮女擔任隊長。孫武再次擊鼓發令,宮女們按照鼓聲聽令,沒有一個人敢發出嬉笑聲。
為人做事要做到言行一致,並學會負責。無論做什麼事,說和做一定要一致,因為信守諾言是一種品質、一種行為,更是一種美德。
春秋時期,齊景公任命田穰苴為將,帶兵攻打晉燕聯軍,又派寵臣莊賈做監軍。臨行前,田穰苴與莊賈約定,第二天中午在營門集合。第二天,田穰苴早早到了營中。約定時間已過,可是莊賈遲遲不到。
田穰苴幾次派人催促,直到黃昏時分,莊賈才帶著醉容到達營門。田穰苴問他為何不按時到軍營來,斥責他身為國家大臣,負有監軍重任,卻隻戀自己的小家,不以國家大事為重。莊賈仗著自己是國王的寵臣親信,對田穰苴的話不以為然。
田穰苴當著全軍將士的麵,叫來軍法官,問道:“無故延誤時間,按照軍法應當如何處置?”軍法官答道:“該斬!”田穰苴當即命令拿下莊賈,他的隨從見勢不妙,連忙飛馬進宮,請求景公派人救命。在景公派的使者趕到之前,田穰苴已經下令將莊賈斬首示眾了。
景公派來的使臣飛馬闖入軍營,拿景公的命令叫田穰苴放了莊賈。田穰苴沉著地應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見使臣驕狂,便又問軍法官:“亂在軍營跑馬,按軍法應當如何處置?”
軍法官答道:“該斬!”使臣嚇得麵如土色。
田穰苴不慌不忙地說道:“君王派來的使者,可以不殺。”於是下令殺了他的隨從和馬匹,並毀掉馬車,讓倒黴的使者回去報告情況。
古人雲:言必信,行必果。誠信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足以震撼我們的心靈。一個人具備守信的品質,他就必然是個言行一致、說到做到的人。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人們就會認為這樣的人是一個不可靠的人,是一個缺乏可信度的人。
守信,言行之根本
守信不僅是做生意的最高準則,也是為人之言行的根本。
一個商人臨死前告誡自己的兒子:“你要想在生意上成功,一定要記住兩點:守信和聰明。”“什麼叫守信呢?”焦急的兒子問道。
“如果你與別人簽訂了一份合同,而簽字之後你才發現你將因為這份合同而傾家蕩產,那麼你也得照約履行。”“那麼什麼叫聰明呢?”“不要簽訂這份合同!”所有的事物都向人們昭示著一個永恒的道理——誠信做人。隻要我們熱愛觀察並勤於思考,一定會發現這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這位商人的遺言應該是一生的經驗和智慧的濃縮,這不僅是做生意的最高準則,也是為人之言行的根本。不管未來我們從事何種職業,一旦我們與他人簽約承諾,那麼就需要全力以赴地履行,這才是真正的智者。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她的孩子跟在後麵哭哭啼啼,鬧著也要去。她就哄孩子說:“你在家裏乖乖地待著,等媽媽回來了殺豬給你吃。”
妻子剛從集市回來,曾子就去抓豬準備殺。妻子急忙勸阻他說:“我隻不過是和小孩子說著玩兒罷了,你怎麼當真了呢?”
曾子說:“和小孩子是不能隨便開玩笑的。他們沒什麼分辨能力,都是效仿著父母的樣子做事情,聽從父母的教導長大成人。今天你欺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啊!做母親的欺騙孩子,孩子也就不會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啊!”
於是他把豬殺了,真的讓孩子吃上了豬肉。
孩子還小,對他們說的話不用當真——這是現在很多人都會犯的一個錯誤。正因為孩子還小,沒有是非分辨能力,更不能對他們撒謊。如果孩子生活在一個充滿謊言的環境中,難以想象孩子能夠成長為一個心智健全、講究誠信的人。如果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顆謊言的種子,後果將是可怕的。
不管是做事、做人,還是教育孩子,都要講一個“信”字。
誠信是互相信賴的基礎
商鞅是衛國的貴族,原名公孫鞅。年輕時好刑名之學,在魏相門下任中庶子。魏相慧眼識珠,臨終前將其推薦給魏惠王,希望能夠任他為相,但可惜惠王認為魏相病糊塗了,並沒有當真,也沒有重用。
後來,商鞅聽說秦孝公下令求賢,招納有才有識之士,發憤圖強,於是離開魏國,以變法強國之術遊說秦孝公,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了變法。
公元前350年,商鞅積極準備第二次變法。商鞅將準備推行的新法與秦孝公商定後,並沒有急於公布。他知道,如果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法律是難以施行的。為了取信於民,商鞅采用了一個辦法。
這一天,正是鹹陽城趕大集的日子,城區內外人聲嘈雜,車水馬龍。時近中午,一隊侍衛軍在鳴金開路聲引導下,護衛著一輛馬車向城南走來。馬車上除了一根三丈多長的木杆外,什麼也沒裝。有些好奇的人便湊過來想看個究竟,結果引來了更多的人,人們都弄不清是怎麼回事,反而更想把它弄清楚。人越聚越多,跟在馬車後麵一直來到南城門外。
軍士們將木杆抬到車下,豎立起來。一名帶隊的官吏高聲對眾人說:“大良造(秦國最高官職)有令,誰能將此木搬到北門,賞黃金10兩!”
眾人議論紛紛。城外來的人問城裏人,青年人問老年人,小孩問父母……誰也說不清是怎麼回事,因為誰都沒聽說過這樣的事。有個青年人挽了挽袖子想去試一試,被身旁一位長者一把拉住了,說:“別去,天底下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搬一根木杆給10兩黃金?咱可不去出這個風頭。”有人跟著說:“是啊,我看這事兒弄不好是要掉腦袋的。”
人們就這樣看著、議論著,沒有人肯上前去試一試。官吏又宣讀了一遍商鞅的命令,仍然沒有人站出來。
城門樓上,商鞅不動聲色地注視著下麵發生的這一切。過了一會兒,他轉身對旁邊的侍從吩咐了幾句。侍從快步奔下樓去,跑到守在木杆旁的官吏麵前,傳達商鞅的命令。官吏聽完後,提高了聲音向眾人喊道:“大良造有令,誰能將此木搬到北門,賞黃金50兩!”
眾人嘩然,更加認為這不會是真的。這時,一個中年漢子走出人群對官吏一拱手,說:“既然大良造發令,我就來搬,50兩黃金不敢奢望,賞幾個小錢還是可能的。”
中年漢子扛起木杆直向北門走去,圍觀的人群又跟著他來到北門。中年漢子放下木杆後被官吏帶到商鞅麵前。商鞅笑著對中年漢子說:“你是條好漢!”商鞅拿出50兩黃金,在手上掂了掂,說:“拿去!”
消息迅速從鹹陽傳向四麵八方,國人紛紛傳頌商鞅言出必行的美名。他的變法也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信服。
想象一下,如果我們置身於一個謊言肆意蔓延的世界將是多麼恐怖。上級朝令夕改;同事之間謊話連篇,各自心懷鬼胎;朋友之間嘴上一套,背地裏又是另一套;夫妻之間互相猜疑,同床異夢……沒有誠信就失去了人們相互信賴的基礎。酈生失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