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立身處世,誠信為本(2 / 3)

秦朝末年,有一個奇人酈食其。他非常喜歡讀書,但家境貧寒,窮困潦倒,連能供得起自己穿衣吃飯的產業都沒有,隻得當了一名看管裏門的下賤小吏。盡管如此,縣裏的賢士和豪強卻不敢隨便役使他,縣裏的人們都稱他為“狂生”。劉邦起兵後,他前往投靠,靠著自己的辨才得到劉邦的賞識,被賜給“廣野君”的稱號。

酈食其自己常常擔任說客,以使臣的身份奔走於諸侯之間。

後來,劉邦和項羽在瓜分天下的問題上未能達成共識,兩人開始交戰,酈食其建議劉邦說服齊王田廣,爭取同盟力量,劉邦聽從了他的計策,派他前往齊國。

他到了齊國,對齊王說道:“您知道天下人心的歸向嗎?”

齊王回答:“我不知道。”

他說:“若是您知道天下人心的歸向,那麼齊國就可以保全下來;若是不知道天下人心歸向的話,那麼齊國就不可能保全了。”

齊王問道:“天下人心究竟歸向誰呢?”

他說:“歸向漢王。”

齊王又問:“您老先生為什麼這樣說呢?”

他回答說:“漢王和楚王一起向西進軍攻打秦朝,已經清清楚楚約定好了,先攻入鹹陽的人就在那裏稱王,漢王先攻入鹹陽,但是楚王背棄了盟約,不讓他在關中稱王,而讓他到漢中為王;漢王擁立以前六國諸侯的後代,攻下城池立刻就給有功的將領封侯,繳獲了財寶立刻就分贈給士兵,和天下同得其利,所以那些英雄豪傑、才能超群的人都願意為他效勞。而楚王既有背棄盟約的壞名聲,又對別人的功勞從來不記著,對別人的罪過卻又從來不忘記;將士們打了勝仗得不到獎賞,攻下城池也得不到封爵;對有功人員刻下侯印,在手中反複把玩,不願意授給;攻城得到財物,寧可堆積起來,也不肯賞賜給大家;所以天下人背叛他,才能超群的人怨恨他,沒有人願意為他效力。因此天下之士才都投歸漢王,漢王安坐就可以驅使他們,這並不是靠人的力量,而是上天保佑的結果。”

聽了他這番長篇大論,齊王已經漸漸被說服,便問自己應該如何做才能順應天意。酈食其見時機已到,便把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現在漢王已經據有敖倉的糧食,阻塞成皋的險要,守住了白馬渡口,堵塞了太行要道,天下諸侯若是想最後投降那就先被滅掉。您若是趕快投降漢王,那麼齊國的社稷還能夠保全下來;倘若是不投降漢王的話,那麼危亡的時刻立刻就會到來。”

齊王認為酈食其的話是對的,就聽之信之,撤除了設下的兵守戰備,天天和酈食其一起縱酒作樂。

大將韓信聽說酈食其不費吹灰之力,憑三寸不爛之舌便取得了齊國的支持,心中很不服氣,就乘著夜幕的掩護,帶兵偷襲齊國。齊王田廣聽說漢兵已到,認為是酈食其出賣了自己,便對他說:“如果你能阻止漢軍進攻的話,我讓你活著,若不然的話,我就要烹殺了你!”

酈食其不明究竟,以為齊王在裝腔作勢,便張口怒罵,結果越發惹惱了齊王,便將他投入油鍋烹死,而後帶兵向東逃跑。

作為一個謀士,酈食其盡心盡力為劉邦四處奔走,希望用結盟的方式壯大劉邦的力量,但卻難以擔保自己許諾的踐行。

季布守信,一諾千金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隻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他都會設法辦到,因此廣受大家的讚揚。當時人們常說:“得黃金千金,不如得季布一諾。”

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項羽兵敗後,季布孤身一人殺出重圍,開始了他亡命天涯的生活。而當了皇帝的劉邦一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於是下令通緝季布。

那些仰慕季布的人,都在暗中幫助他。不久,季布化裝後,到山東一戶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後來,朱家去找汝陰侯夏侯嬰說情。在夏侯嬰的勸說下,劉邦不僅撤銷了對季布的通緝,還封他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

季布有一個同鄉曹邱生,聽說季布做了大官,就馬上去見季布。但季布對他有些誤會,知道他要來,就虎著臉,準備發落幾句,讓他下不了台。

誰知曹邱生一進廳堂就說:“你我都是楚地人,既是同鄉,便應該珍視鄉情才對。我聽說楚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你為什麼不願見到我,與我結為朋友呢?”季布聽了曹邱生的這番話,對於他的誤解頓時消除了,兩人從此成為至交。

誠實守信、信守諾言是為人處世的一種美德,更是為人處世之本。如果一個人言而無信,失去了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就如同失去了比千金還寶貴的東西。

誠實的人能忠實於事物的本來麵目,不歪曲、不篡改事實,同時也不隱瞞自己的真實想法,光明磊落,言語真切,處世實在。誠實的人反對投機取巧,趨炎附勢,見風使舵,爭功推過,弄虛作假,口是心非。誠實守信首先是一種社會公德,更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曹操以身作則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一名吉利,沛國譙人。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後為魏王。

東漢末年,曹操為了統一中原,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招兵買馬,積草囤糧,千方百計拉攏人才。

他派人起草並頒布了“屯田令”,同時,命令軍隊也要大量開墾荒地,實行軍屯。並嚴令士兵保護莊稼,不準踐踏禾苗,若違犯,就按軍法處治。

一次,正是麥熟時節,曹操帶兵出征,任務緊急,隊伍行軍急速。老百姓都躲得遠遠的,不敢收割莊稼。曹操得知後,就傳下軍令,士兵如有踐踏麥田的,立即斬首示眾,請父老鄉親不要害怕。

士兵們都小心翼翼地走過麥田。麥田裏突然飛出一隻鳥,這隻鳥正從曹操騎的馬頭上掠過。戰馬受驚,一邊嘶叫一邊四蹄奮起竄進旁邊的麥田。當曹操用力將馬勒住停下來時,低頭一看,踩倒了一大片麥子。於是,曹操趕緊跳下馬,對主管法令的官說:“我的馬將麥子踩壞,違犯了禁令,請求按軍法議罪。”

主管法令的官說:“將軍是一軍的主帥,怎能議罪?”

曹操又說:“我自己製定的法令,我違犯了不治罪,怎麼能夠服眾?”

主管法令的官又說:“對尊貴的人是不能施加刑罰的。您是一軍的主帥,何況踏壞麥田又不是存心違法,而是由於意外,我看就不必議罪了。”

曹操聽了,略略沉思一會兒,說道:“既然這樣,那就暫且免去死罪吧,但是,我犯了錯誤也應該受罰!”說完,他脫下帽子,用劍把自己的頭發割下一綹來,用力擲在地上說道:“姑且用割發代替砍頭。”

古人認為,頭發是從父母那裏繼承來的,隨便割掉不僅大逆不道,而且還是不孝的表現。曹操作為封建社會的政治家,能夠割發代首,以身作則,實屬難能可貴。

曹操割發嚴守軍令的事,很快在全軍傳開了。全軍上下,個個敬畏,人人遵守軍令,無一人敢違犯。當時,在曹操的屯田基地——許昌,軍民共同發展農業,保護莊稼。這樣,被戰亂破壞的農業生產漸漸恢複與發展起來。這為曹操打敗群雄、統一北方,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無信不立”,這句中國人的老話又開始被人們認識。信用,又開始被人們當作社會文明的基礎和生命線來看待。“禍莫大於無信”,人們想通過設立誠信日以喚回誠信,其良好的願望和出發點是毋庸置疑的。

努力實現自己的諾言

南朝梁時,一個叫做明山賓的人來到集市上賣牛,往牛脖子上掛了一塊價牌,上寫著:“此牛出賣,紋銀三兩。”

過往的人看了都很驚訝:“這麼壯實的一頭大黃牛,怎麼隻要三兩銀子?”明山賓一經提醒,便想更改價牌,提高賣價。

但一個年輕人眼疾手快,搶在明山賓換牌之前,提出要買下這頭牛。明山賓說一不二,就以三兩銀子的價錢將這頭牛賣給了那個年輕人。在場的人見了都說明山賓傻。明山賓回到家,把賣牛的經過告訴了妻子。妻子哈哈大笑說:“這頭牛能賣三兩銀子就不錯了。”原來,這頭牛幾年前曾得過漏蹄病。

明山賓一聽,說:“那買牛的人不是吃虧了嗎?”於是,明山賓又匆匆忙忙趕到集市上,可是已經不見了那買牛的年輕人的蹤影。

沒有辦法,明山賓便四處打聽,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找到了那個買牛人,並反複向他說明了情況,不願欺騙他。買主急忙要求退還一部分牛錢。

隱士阮孝緒聽說後,感歎說:“這足以讓人返璞歸真,停止刻薄吝嗇的行為了。”

對於已經許諾的事,就應該認真付出,努力地去實現它。要知道,如果無法守信,即使理由很充分,別人也會對你產生不信任,這自然會損壞你的形象,影響你的名聲。

老鷹和狐狸成為好朋友後,它們決定做鄰居。老鷹在一棵大樹的枝杈上築了個巢,狐狸則住進了樹底下的一個洞裏。後來,老鷹孵出了一窩小鷹,而狐狸也產了一隻幼仔。於是,老鷹和狐狸又盟誓,表示要照顧對方的孩子,並讓下一代長大後也成為好朋友。

一天,狐狸外出覓食,便請老鷹有空就到樹底的洞裏替自己照看一下孩子,老鷹爽快地答應了。等狐狸走遠後,老鷹果然來到了狐狸的洞裏,但當老鷹發現小狐狸睡得正香時,便趁機用爪子抓住了它,並把它帶回巢中,讓小鷹們分吃了。

狐狸痛失愛子,它對老鷹背信棄義的行為憤恨萬分,可是沒有能力上樹去複仇,因此便天天在樹底下祈求天神,讓老鷹遭到應有的懲罰。

後來,老鷹飛到一個祭壇,偷了一塊村民祭祀用的羊肉,帶回巢去。但它不知道這塊肉上還粘著未熄滅的灰燼,狐狸見到故意不去提醒他。由於樹高風大,吹旺了火星,火燒著了巢穴。小鷹們因羽毛未豐,還不會飛,雖然拚命地撲騰,但仍無濟於事,還是被大火燒傷,跌下了枝杈,摔死在了地上。於是,狐狸當著老鷹的麵,將小鷹一隻隻都吃掉了。

誠信,是一個人的道德行為準則。不遵守承諾,做出背信棄義的事情,絕非君子之所為。對別人不講誠信,別人自然也不會對你講誠信,最終會引火燒身,遭受懲罰。宋濂“至信辟金”

宋濂,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今浙江義烏)人,元末明初文學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太史公。宋濂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

宋濂自幼家境貧寒,但聰敏好學,曾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他小時候十分喜歡讀書,但是家裏很窮,也沒錢買書,隻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歸還,從不違約,即使自己沒有看完也還給人家,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因為他很講信用。

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隻好連夜抄書。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天氣非常寒冷。

他母親心疼地說:“孩子,都半夜了,那麼寒冷,天亮了再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著看這書。你跟人家說,晚一天還回去,說不定人家就答應了。”

宋濂說:“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書看,到期限就要還,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於人,怎麼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呢?做人一定要講信用,即使自己看不完書,也要還回去。”說完,他繼續抄書,終於按時將書還給了別人。

還有一次,宋濂要去拜訪老師,並約好了見麵的日期。誰知出發那天竟然下起了鵝毛大雪,行路非常艱難。當宋濂挑起行李準備上路時,母親驚訝地說:“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呢?再說,老師那裏早已經大雪封山了。你這一件舊棉襖,也抵不住深山的嚴寒啊!”

宋濂說:“娘,今日不出發就會誤了拜師的日子,這就失約了;失約,就是對老師不尊重啊。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我不能不講信用。”

就這樣,宋濂冒著嚴寒,走向去老師家的路,當宋濂趕到老師家裏時,老師感動地稱讚他說:“年輕人,守信好學,是一個優秀的人,一個人說講信用容易,但做到‘信用’二字就難了,你不僅說到,而且還做到了,你將來必有大出息!”

果然,宋濂後來成了一代大儒,人們將他推為明代開國文臣之首。誠信原則是說話中必備的原則。誠信,就是誠摯、信用。它要求說話人所表達的言辭是誠懇、真摯而又有信用的。

莊子說:“至信辟金。”他認為,最大的誠信是不需要用金玉來作為信物的。孔子也主張“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俗話中也有“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的說法。說話人如果能夠以誠信對待被許諾者,就會聯絡感情,贏得信賴,加強溝通,直至化解矛盾。而嘩眾取寵、誇誇其談、浮泛聒噪、口惠而實不至,隻會令人反感,失去信任,使你溝通交流的願望落空。

陳策追騾,誠信待人

南宋時的一天,陳策去集市上買回了一匹騾子。這騾子精壯精壯的,毛色發亮,走起路來四隻蹄兒像翻花,喜得陳策連聲說:“好騾好騾。”

第一次用這騾子,是要從西域的恒順運一些絲綢到他的鋪子。夥計將鞍放上騾子的背,想不到騾子突然暴怒起來,上躥下跳,把鞍都摔在地上,幾個夥計嚇了一跳。這騾怎麼啦?夥計把騾捉住,又試了幾次。隻要鞍一上騾背,它就發怒一般暴躁蹦跳。“這是一匹傷鞍的騾,老主人養成的。”陳策說。

“騾子不能負重,就是廢物。”鄰居說,“還把它送還原來的主人,或者賣掉吧!”可陳策不忍心這樣做。受了欺騙,他就這樣認了。他叫夥計把騾子關到城外閑置的老屋子裏,每天供給它一些簡單的草料。他說:“就等它慢慢地老死吧。對畜生這樣狠的主人,就是畜生!”他對騾子的前主人依然耿耿於懷。

他的兒子對父親的做法很有些想法,他還是想把騾子賣掉。但這個念頭他不敢跟父親說,他有點怕父親。所以後來做的事他都是瞞著父親幹的。

他找到平時比較熟的一個馬販子,說:“你想法把我這頭騾子賣了,我多給你中介費。”馬販子說:“誰都知道你父親的脾氣,他會說我們的。你父親知道了,氣得要冒煙的。”“沒事,一切後果我負責!”

機會終於來了。有一個路過南城的官人的馬死了,便來到騾馬市場,想再買一匹。馬販子瞄見了他,上前說:“有一匹上好的騾子,因為負重時受了點傷,把背磨破了,主人要趕生意,急著就把它賣了,你要不要看看?”官人就隨他過去,見是一匹精壯精壯的騾子,毛色發亮,官人連聲誇道:“好騾好騾。”馬販子說:“就是背上有些傷,稍養一養就好了。”騾子的背上有一些新鮮的擦傷,是陳策的兒子和馬販子磨出來的。

官人和當時的陳策一樣,毫不猶豫就買下了。他說:“我的日程寬裕,暫不用它,隻與我隨行即可。”

陳策還是知道了這件事——可當時已經晚了,那官人早已離開南城五天了。陳策騎上馬,沿官道追。曉行夜宿,沿路打問。他花了兩天時間,趕上了那匹騾子。那騾子見了他,不走了,挨挨蹭蹭要靠近他,強著不走。

陳策向官人行禮,說:“這是一匹傷鞍的騾子,不能負重。”官人疑心他舍不得這精壯的騾子,要反悔,就說:“傷鞍的騾子我也要。”

陳策解下自己的馬鞍,遞給官人,說:“不信,你試試。”官人說:“我不試。”陳策歎一口氣:“我以誠待你,你卻疑我欺詐,既如此,我在家等你。”說完,策馬回家了。

不久,官人返回了南城。他找到了陳策,說:“我來並不是為了討回銀兩,而是特為謝罪而來。你待我以至誠,竟受我猜疑。哎,慚愧呀!”

事後,陳策教育他的孩子說:“在任何時候,都不能為了個人利益而放棄誠實。那些常為一己之利表現不誠實的人不會獲得真正的成功。”

一個人對別人表現出完全的不誠實時,可能會獲得暫時的回報,但我們不可能一直生活在自欺欺人的陰影之中。所以我們要實實在在地對待別人,對方才能實實在在地對待自己。

用誠實的心打開信任的門

南宋時期,有一群族人圍住一家新開的店鋪,隻看不買。族長來了,他對店主說:“我要買一條毯子,給我妻子買一塊印花布。”莊主說:“我的毯子需要付3塊貂皮,印花布需要付1塊貂皮。這樣吧,我明天給你。”

第二天,族長帶著貂皮來到店裏。他拿出4塊貂皮,稍稍猶豫了一會兒,他又抽出第5塊貂皮一起放在櫃台上。最後一塊貂皮特別珍貴,特別稀有。“已經夠了,”店主把它推回去,“你隻欠我4塊貂皮,我隻能收下我應得的。”他們為4塊還是5塊的事推讓了半天,然後族長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