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忠誠盡責,責任為首(1 / 3)

對國忠誠,對“責”忠誠

《三國演義》裏過五關斬六將的關羽是忠誠的化身。曹操親自為關羽披戰袍,把赤兔馬送給關羽,更送給用不完的金銀細軟、綾羅綢緞。即便如此,他還身在曹營心在漢,最後掛印封金,千裏走單騎,回到了劉備身邊。難道說曹操對待關羽淡薄?絕對不是。從這可以看出真正的忠誠是沒有條件的,但忠誠是可以選擇的,忠誠是超越了道德層麵的理想。

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每個人可能都聽說過,後來諸葛亮輔佐劉備並受托孤之重任,正如《出師表》所言:“追先帝之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一心為漢,七出祁山,耗盡畢生心血,留下千古美名。

什麼是忠誠?關羽就是忠誠,諸葛亮就是忠誠。忠誠是道德建設的根本,是一種非常寶貴的素質。

“取士之道當以德行為先”,並且論才則必以德為本。事實上,任何人均不能容忍或原諒別人對其不忠誠。在古今實例中顯示,不忠誠往往會產生莫大的危害。呂布兵敗被曹操所俘,劉備深恐呂布為曹操所用,所以去信說:您忘了當年的董賊嗎?曹操大驚,很快就殺了呂布,呂布因為不停地背叛別人最終使他身敗名裂。因此不論你的學識才能俱佳還是幹勁十足,一個人在道德層麵出現問題,即便是有降龍伏虎的本領,最終也會被人們所唾棄。

然而做到忠誠,往往就要學會忍辱負重。忠誠的道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古人雲“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古有蘇武牧羊、張騫出塞、晏子使楚等經典名篇,今有人民英雄的光輝事跡。他們或曆經磨難,或臨危不懼,表現出應有的忠誠氣節,最終不辱使命,完成任務。隻要懷著一顆對國家的忠誠之心,即使麵對各種困境、各種磨難、各種非議,你也會堅定信念,默守忠誠理念,踐行忠誠信諾,把各種困難當做你豐富和磨煉人生的“調味劑”。一個社會的文明與否,最基本的一個準則就是以人的忠實誠信度來衡量,忠實誠信是一個人做人的根本,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體現。

忠誠被儒家稱為進德修業之本、立人之道、立政之本。所以說忠誠對我們並不陌生,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古代文明為後世的我們留下了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先輩們的人格魅力和品格素養經過千年的積澱,形成了今天中華民族偉大的品格,其中倡導忠誠就是其一。就像張騫出使西域、宋代鑒真東渡,無不讓人敬佩。一個國家需要忠誠,一個集體需要忠誠,一個組織需要忠誠,一個人需要忠誠。

做到忠誠,就要敬業愛崗,盡守職位,踏踏實實做好每一件事。忠誠不是體現在口頭上,而是要落實在實實在在的行動上、具體的事情上。

什麼是責任?從通俗意義上講,責任是指對任務的一種負責和承擔,是我們對需要關心的事物的一種反應。而忠誠本身就是一種責任,責任又往往能造就忠誠,它們是一對孿生姐妹。忠誠是對責任的堅守,也是對使命的堅決承擔。一個沒有責任感的人,我們很難相信他能做到忠誠。

忠誠在於內心,敬業在於工作上盡職盡責、善始善終、一絲不苟。大至國家、企業,小至工作崗位,我們每個人隻要深懷一顆忠誠之心,用具體的實際行動,以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兢兢業業的態度做好每件平凡的小事,就是對國家、對企業、對職位最大的忠誠!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責任、忠誠度,才能無愧立於天地之間。

忠誠是德的重要主體。一個人的忠誠來自於他的責任感,所以他的忠誠不是做作的,而是發自內心的。當一個人缺乏責任感的時候,他已經不具備能夠堅守忠誠的基石。

在這個世界上,獲得最大成功的人未必是最聰明的人,也未必是最幸運的人,但一定是最執著、最忠誠的人。有些東西是你永遠得不到的,但有些品質卻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的。有了忠誠,你未必能夠發大財、掌大權,但你一定會過得舒心、快樂!人生在世,難道還有比這更重要、更有價值的東西嗎?

有一種品德,不論何時何地,它都會受到人們的讚美。

有一種品德,如果你持有它,人格就會得到升華,如果你不慎丟失了它,那麼你就可能一文不值。

有一種品德,它不僅是我們立身的基礎,事實上也是任何一個國家戰鬥力的保證。

這種品德,名字就叫做忠誠。崇高的責任心是生命的脊梁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隻好往高處搬。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領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呢?首領們都推薦鯀。

堯對鯀不大信任。首領們說:“現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了,你試一下吧!”堯才勉強同意。鯀花了9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製伏。因為他隻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築壩,結果洪水衝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凶了。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新婚不久,為了治水,到處奔波。他吸取了父親的經驗教訓,采取了疏導的辦法,帶領百姓開渠排水,疏通江河,興修水利,灌溉農田。

傳說禹在治水的13年當中,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沒進家去看望。第二次,妻子懷孕了,沒進家去看望。第三次,妻子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大哭,禹在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沒進去探望。

正是因為禹有著崇高的責任心,全身心投入到治水工作中,才找尋到了合適的方法,降伏住滾滾洪水,可見,責任心有多麼重要。

忠誠是責任的最高表現形式

張騫,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人,中國漢代卓越的探險家、旅行家與外交家,對絲綢之路的開拓有重大的貢獻。開拓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並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

公元前138年,張騫帶著漢武帝的萬丈雄心第一次踏上了大漢以外的疆域。那時匈奴依舊稱雄漠北,西域各國關係錯綜複雜。

當時,大月氏人受匈奴欺負,向遙遠的西方遷徙。漢武帝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第一,救人於危難,可為我所用。第二,當時漢朝的戰略是遠交近攻。所以毫不猶豫地決定跟大月氏人結盟。而且,大月氏人曾在與匈奴的激戰中敗北,國王的頭顱成了匈奴單於手中的酒器,可以說與匈奴的仇恨深重。

這位勇敢的探險家出發時身邊有100位隨從和一位忠心耿耿的匈奴人奴隸堂邑父,他們無所畏懼地踏上匈奴的土地,希望能順利穿過這個遊牧王國的防線,然而,他們低估了這個馬背上的民族的防線密度。他們被抓住了。身陷囹圄的張騫,逃過了頭顱被製成飲器的噩運,被迫在匈奴的監禁中娶妻生子。風刀霜劍嚴相逼,時光流轉十數年,張騫始終保持著漢朝的特使符節,尋找著逃脫的機會。

終於有一天,張騫成功逃離匈奴的控製,開始繼續他已中斷了十幾年的政治旅程。越過蔥嶺,到大宛,通過康居,至大夏,這位2000年前的探險家徒步穿過了如今的烏茲別克斯坦與哈薩克斯坦等國。沿途這些中亞國家的君主聽到了張騫的描述,無不被東方的地大物博所吸引,更為東方的絲綢、瓷器等手工藝品所傾倒。懼怕匈奴鐵騎的小國不敢與漢結盟共退匈奴,卻對與漢通商充滿了興趣。

在大夏的舊土上,躲避戰火的大月氏終於被張騫找到了。漢朝盼望跟大月氏王國結盟,對匈奴東西夾攻。以當時來講,大月氏王國對匈奴有殺父滅國的深仇大恨,一旦聽到有報仇複國的機會,一定非常感激。然而,時過境遷,十多年來,大月氏這個馬背上的“行國”已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是在伊犁河畔受到烏孫的攻擊,又一次向西遠徙;到了阿姆河畔後,用武力臣服了大夏的大月氏,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開始了遊牧生活到農耕生活的過渡。他們生活安定,無心複仇,無意東還。張騫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無果而返。

回國途中,張騫又被匈奴拘禁了一年多,不過,張騫有著一種軍人特有的敏銳,在進入匈奴人的控製範圍之後,他就開始留心每一處水源、每一塊草地,並詳細記錄下來,為日後追隨大將衛青征戰匈奴立下了汗馬功勞。“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張騫後被武帝封為“博望侯”,此為後話。

公元前126年,趁著匈奴內亂,張騫在妻子與堂邑父的幫助下乘機脫身回到長安。張騫出使時100餘人,12年後,回到長安,隻剩下兩個人——張騫和他的仆人堂邑父。張騫第一次出使沒有完成他的政治使命,但沿途洞悉了西域的政治經濟和人文地理。他將沿途見聞采集彙總,呈報武帝,為漢朝打開了另一番迥異的格局。除了他經過的國家,張騫還指出西方的另一個強大的帝國——安息,即安息王朝統治下的波斯,在其後的數世紀中,它將作為絲綢之路上最大的中轉站和經紀人的身份登上舞台。

隨後,漢武帝又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使團人數達300人,張騫及其隨行者的足跡也更為廣遠,悉數拜訪了大宛(費爾幹那)、康居(以今塔什幹為中心的遊牧王國)、大月氏、安息(古代波斯帕提亞王國)、身毒(古印度)等國。

張騫的兩次西行,打破了遊牧民族對絲綢之路貿易的壟斷,使中國和中亞、南亞、西亞諸國之間建立了直接的貿易往來關係。作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張騫記錄下對外部世界的首次真知實見,結束了我國古代對西方神話般的傳聞認識,也成為後來《史記·大宛傳》和《漢書·西域傳》的最初來源,世人把張騫通西域一事形象地稱為“鑿空”。

忠誠是責任最高形式的表現。一個人的忠誠不僅不會讓他失去機會,還會讓他贏得機會。除此之外,他還能贏得別人對他的尊重和敬佩。人們似乎應該意識到,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他的能力,而是他優良的道德品質。

霍去病與他的“封狼居胥”

霍去病,河東郡平陽縣人。中國西漢武帝時期的傑出軍事家,是名將衛青的外甥,任大司馬驃騎將軍。好騎射,善於長途奔襲。霍去病多次率軍與匈奴交戰,在他的帶領下,匈奴被漢軍殺得節節敗退,霍去病也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話。

霍去病出生在一個奴仆家庭,他的母親是私生子,而他也是一個私生子,擁有這樣身份的他,似乎長大也要成為奴仆。就在他三四歲的時候,他的姨媽衛子夫成為漢武帝的愛妃,衛家人的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8歲時候的霍去病,作為皇後和大將軍衛青的外甥,是除了皇族子弟以外最受寵信的“高幹子弟”。這個相貌奇偉、性格堅毅、智勇過人的青年很受武帝賞識,便派他做了保衛皇帝安全的侍中官。他雖年少位尊,但精於騎射武術,漢武帝想教他兵法,他卻回答:“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他的誌向在於疆場。

元朔六年(前123年),漠南之戰打響一年之際,霍去病對武帝劉徹說:“陛下,請派我去戰場。”未及弱冠的霍去病要求上戰場,武帝同意了。實際上,武帝這次派霍去病參戰,隻是想讓他見識見識真正打仗的模樣,作為一項鍛煉。

於是在戰場上,甲胄如林、槍戟如雨的漢家軍陣中出現一個特別年輕的身影,他隨侍在大將軍衛青的帥旗旁,當衛青拔出寶劍時,森然劍鋒折射出少年眼中噴薄欲出的銳芒。

衛青大軍出師不利,基本上無功而返。但霍去病帶著部下800輕騎,獨自拋開大軍200多裏,一往無前地奔向北方。這一戰,霍去病以800輕騎深入敵軍腹地,在沙漠中斬殺敵人2028人。2028人中有匈奴的丞相、當戶,其級別相當於漢朝高官。霍去病在百忙之中還順手抓了名俘虜——單於的叔叔羅姑比,押往長安。

霍去病帶800人去,帶800人回來。中外多少名將猛士,有哪個像霍去病這樣,帶800人深入敵後殲敵2000餘,贏得離譜就算了,居然還帶原班人馬返回,不損一兵一卒?長安少年已經不在市井遊走玩鬧,而變成了叫那匈奴膽寒的“飛龍”,在天翱翔。

還有一則關於霍去病的傳說。霍去病河西一役立下大功,漢武帝特派使臣載了美酒到前線去慰問。霍去病對使臣說:“謝謝皇上的獎賞。但重創匈奴不隻是我的功勞,功勞歸於全體將士。”遂命令將禦賜美酒抬出犒勞部下。但酒少人多,怎麼辦?霍去病吩咐手下,將兩壇美酒倒入營帳所在的山泉之中,於是整個山穀頓時酒香彌漫,全體將士紛紛暢飲摻酒的山泉,歡聲雷動。這就是“酒泉”的來曆。

繼河西兩戰之後,匈奴渾邪王投降漢朝,匈奴單於不得不遠逃漠北。但匈奴人仍未放棄對漢朝邊境的掠奪,公元前120年秋,匈奴騎兵1萬餘人又突入定襄、右北平地區,殺掠漢朝邊民1000多人。漢武帝決定遠征漠北,徹底消滅匈奴軍隊,便發動了“漠北大戰”。

在這次大戰之中,霍去病率部奔襲2000多裏,以1.5萬人的損失數量,殲敵7萬多人,俘虜匈奴王爺3人,以及匈奴貴族83人。正如漢代另一名將陳湯所說的那樣: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霍去病一路追殺,一直來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帶。為了慶祝這次戰役的勝利,霍去病在狼居胥山積土增山,舉行祭天封禮,灑酒於漠北之土,酒香飄至數千裏,直入鹹陽地;將士呐喊,氣勢如虹,震撼人心,凱旋歸朝。

經此一役,“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匈奴一蹶不振,再也不能對中原王朝構成有力的威脅。征服匈奴之後,漢朝的疆域就馬不停蹄地擴大。“屠大宛之城,蹈烏桓之壘,探姑繒之壁,藉蕩姐之場,艾朝鮮之旃,拔兩越之旗”,不但把趁秦末動亂而割據自王的朝鮮、東越、閩越、南越一一削平,又從匈奴處奪回河套地區,更是首次將雲貴、河西走廊乃至西域納入版圖。漢軍的旗幟,第一次插上雲貴高原,帕米爾之巔。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也成為中國曆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終生奮鬥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