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忠誠盡責,責任為首(2 / 3)

忠誠是人類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從古到今,沒有誰不喜歡忠誠。君主需要忠誠的大臣,每個人都希望有忠誠的朋友。臣子忠實於自己的朝廷,忠實於自己的君主,與百姓同舟共濟、共赴艱難,將獲得一種集體的力量,人生就會變得更加有意義。

大丈夫氣概生能舍己

陳湯是我國曆史上筆墨不多的一位,隻在《漢書》中被提到一筆。他年少時沒有回家為父親奔喪,被視為“不孝之人”。雖然征討了匈奴,但是之後並沒有較大的建樹,加上他有一點貪財,所以很快就被正史忽略了。盡管他不是一位完美理想的英雄楷模,但他的故事對我們來說,也不乏教育意義。

據史書記載,陳湯少年時喜歡讀書,思路也比較開闊,但是他的家庭貧困,有時要靠乞討度日,在古代以門第看人,所以鄉鄰們都看不起陳湯。既然家鄉不是他的安身之所,加上他從書上也學得了一些人生道理,那麼就決定離開家鄉,到繁華的長安去。果然他的這個選擇是對的。

流浪到長安之後,他認識了富平侯張勃。張勃欣賞他的才能,就借機會向朝廷推薦了陳湯。但陳湯沒有順利當官,而是走了一段冤枉路。原來,在等待分配期間,陳湯的父親去世了,按照當時的民風,孝道是衡量一個人品行的標準,陳湯應該馬上回家給父親奔喪。但是他沒有回家,因為這件事,他被人檢舉為缺乏起碼的孝道,不遵守常規行事。舉薦他的張勃,也被罰款,陳湯則被拘捕下獄。

好在陳湯這個人氣宇不凡,談吐也有大丈夫的風範。後來又有人為陳湯說情,終於被任為郎官。男兒誌在四方,陳湯主動請求出使外國,被任為西域都護府副校尉,與校尉甘延壽一起出使西域。

曆史上的陳湯“沉勇有大慮,多策謀”,每當他路過城鎮或高山大川時,都會登高遠望,認真觀察。

當時的郅支單於剽悍殘暴,稱雄於西域,陳湯就預言“如果他再發展下去,必定是西域的禍患”。果然,郅支單於先是征服了北部的小國,後來連漢朝的大使也被他殺了,明顯在挑釁漢朝。陳湯於是勸甘延壽說:“我們現在趁他們還沒有安穩的城池,一舉拿下,正好建功立業。”

甘延壽要奏請朝廷同意後行動,陳湯說:“這是一項大膽的計劃,那些朝廷公卿都是些凡庸之輩,一經他們討論,必然認為不可行。”但是甘延壽還是覺得不應該擅自行動。不巧他因為大病一場,陳湯就假傳聖旨,調集漢朝屯田之兵及車師國的兵員。甘延壽一聽,立即製止陳湯這種舉動,因為假傳聖旨是要殺頭的,但陳湯憤怒地手握劍柄,以威脅的口氣嗬叱甘延壽:“大軍已經彙集而來,你小子還想阻擋大軍嗎?不抓住戰機出擊,還算什麼將領?”甘延壽隻好依他,大張旗鼓向北進發。

在陳湯的指揮下,漢軍獲勝,甘延壽、陳湯先斬後奏,給漢元帝寫了一個報告:“郅支單於慘毒行於民,大惡逼於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陷陣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懸頭槁於蠻夷邸間,以示萬裏,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責任具有至高無上的價值,責任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使命,它伴隨著每一個生命的始終。事實上,隻有那些有責任感的人,才有可能被賦予更多的使命,才有資格獲得更多的榮譽。

大丈夫的氣概有很多種,最為青年敬佩的就是感慨救國、舍生取義。魯迅說:“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做千秋鬼雄,死不還家。”有這樣的英雄氣概和將軍謀略的人,在曆史上並不多見,陳湯就是其中之一。他喊出“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不僅讓整個大漢揚威邊陲,也一吐炎黃子孫的霸氣與豪氣。如今的中國,也需要陳湯這樣的豪爽男兒!做人不可無傲骨

蘇武,西漢大臣,字子卿,杜陵人。

漢武帝天漢元年(前100年),匈奴向漢朝求和,於是,漢武帝就派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蘇武接受任務以後,帶著使團及豐厚的禮物出發到了匈奴。

不料,反複無常的匈奴單於不但不感謝,反而受壞人挑唆,把蘇武等人扣押起來,要蘇武投降。金錢、高官厚祿、凍餓折磨,這些都沒能使蘇武屈服,他堅決不投降。

沒辦法,單於隻好下令將蘇武送到北海邊上(現在的西伯利亞貝加爾湖一帶)去牧羊,並且對蘇武說:“等公羊何時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漢朝去!”公羊怎麼能生小羊呢?用意十分明白,單於是堅決不放蘇武回漢朝了。

北海一帶,荒無人煙,終年白雪覆蓋。蘇武隻能以野鼠洞裏的草籽充饑。每天,蘇武一邊牧羊,一邊撫弄著出使時漢武帝親手交給他的旌節,心中深深地懷念著自己的祖國。夜晚睡覺時,他將旌節緊緊抱在胸前。就這樣,日複一日,艱苦地度過了漫長的歲月。

後來,漢武帝死後,漢昭帝即位,匈奴又與漢朝議和,但單於仍不讓蘇武回漢朝,還謊稱蘇武已經死了。與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千方百計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朝使者,還為使者想出了一個要回蘇武的妙計。

第二天,漢朝使者去見單於,按照常惠的計策對單於說:“你們匈奴既然要誠心跟漢朝結好,就不該再欺騙我們。蘇武明明沒有死。有一天,我們皇上在上林苑裏射獵,射下一隻大雁,大雁的腳上係著一條綢子,那是蘇武寫給皇上的一封信。信裏說他在寒冷的北海地方牧羊,你們怎麼說他死了呢?大雁能帶信,這是天意,你們怎麼可以欺騙天呢?”

單於聽了,不覺大吃一驚,隻好承認自己說了謊話,而後又說:“蘇武的忠心都感動了飛鳥,難道我們還不如大雁嗎?”說完,他立即向漢朝使者道歉,並答應趕快派人把蘇武從北海地方找回來。蘇武回到了闊別20年的京城長安,漢昭帝接見了他們,還叫他到先帝廟裏去拜見漢武帝的靈位,並把那根光禿禿的旌節交還到漢武帝靈位前。

曆史學家吳晗曾寫過一篇《談骨氣》的文章,其中提出做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骨氣。所謂骨氣就是做人要堅持原則,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明是非、知榮辱,不拿原則做交易。一邊是高官厚祿,一邊是赤膽忠心,蘇武用不屈的錚錚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詮釋。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東漢末年,宦官和外戚把持著選拔官吏的大權,他們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堵塞了士人做官的門路。當時,民間有這麼一種說法:當選才學優秀的卻沒有文化,當選品德高尚的竟不供養父母,當選清貧純潔的反比汙泥穢濁,當選勇猛有帥才的竟膽小如鼠。在外戚、宦官的腐朽黑暗統治下,社會危機日益加深,東漢王朝瀕臨危境。有識之士深為憂慮。

李膺出身於東漢時的官僚地主家庭。東漢向來有著清議之風,即對時政或者人物進行品評,非常重視個人的名節操行和儒學修養,這對他們在社會的地位或者是朝堂上的進退有著重要的影響,李膺就是在這種風氣中長大的。

他個性孤傲,為人清高,同時又飽讀詩書,滿腹經綸,文能治國,武能安邦。永壽二年(156年),鮮卑侵擾雲中,桓帝不得不重新起用李膺為度遼將軍。李膺一到邊境,懾於他的威望,鮮卑望風臣服,可見他的名氣很大。那時候的東漢人把攀登李膺的家門,比之為“登龍門”。一般士人一旦為李膺所接待,就身價十倍。

文人與專權的宦官的衝突不可避免,但是朝堂之上,是宦官挾天子以令天下的格局。崇尚清議之風的太學學生隻能抨擊時政,發揮輿論的作用,並依附外戚,與宦官展開激烈的爭鬥。可惜宦官羽翼已豐,他們用自己手中的權力打擊官僚和太學生,說他們結黨營私。靈帝在宦官挾持下,兩次向黨人發動大規模和殘酷迫害活動,使大部分黨人禁錮終身,也就是一輩子都不許做官。史稱“黨錮之禍”。這場災禍的燃點是一個名為張成的江湖術士推算近期將要天下大赦,指使兒子故意殺人。司隸李膺不顧大赦之令依然將他正法,沒想到張成廣交宦官,甚至與漢桓帝也有交情,於是宦官教唆張成的弟子上書誣告李膺等人“共為部黨,誹訕朝廷,疑亂風俗”。桓帝大怒,立即下令逮捕黨人,並向全國公布罪行。太學生遊說外戚,借他們的力量向桓帝求情,而李膺等人受審時,故意牽扯出部分宦官子弟,宦官懼怕牽連,也向桓帝請求赦免黨人。因此此次以黨人獲赦而告終。但是桓帝死後,宦官們慫恿年幼的靈帝發動了新一輪的黨錮之禍。

案情牽涉到李膺,有人勸他逃走。李膺回答說:“臨事不怕危難,有罪不避刑罰,這是做臣子的氣節。我年已六十,死生聽從命運,往哪裏逃呢?”

李膺被捕入獄時,被牽連的同黨陳實自動投獄:“我不就獄,眾無所恃。”千年後的譚嗣同也秉承這種精神:“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後起。”這原是清濁之戰,黑白之辨,隻可惜正未勝邪。

東漢的士人們認為自己代表著當時社會的良心,以“道”的承擔者自居,要求掌權之人的行為符合他們的規範。但是由於自身沒有權力,隻能依附於皇權來實現自己的理想,獲得一種身份來認可,這就是道義的承擔者。他們陶醉於這種精神導師的身份,可以指點旁人的得失,所以把下獄甚至殉道作為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甚至是一種涅槃式的光榮。

古代中國的知識分子在黨錮之禍中表現出擔當道義的勇氣和責任心,在後來的流傳中漸漸成型,並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後來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口號也是順承了當時的這種精神。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聰明與智慧的化身。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無所不知,四書五經,無所不曉。

47歲時,諸葛亮向後主劉禪呈上《出師表》,表明自己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心。

為了統一中原,諸葛亮曾經多次兵出祁山,前幾次出兵,都是因為糧食不濟而退兵,第五次他接受了以往教訓,非常重視糧食供應。他設計了一種叫做木牛(改進的獨輪車)的運輸工具,用它把糧食運到斜穀口囤積備用。

234年,諸葛亮用木牛流馬運糧,做好充分準備後,約孫權同時對魏國發起進攻,兩麵夾擊魏國。他率領10萬大軍出斜穀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構築營壘,準備長期作戰;分一部分兵士在五丈原屯田,跟當地老百姓一起耕種,以為久計。司馬懿率領魏軍也渡過渭水,築起營壘準備和蜀軍長期對峙。魏明帝命令司馬懿隻許堅守,不準出戰。

與此同時,孫權應約派出三路大軍進攻魏國,配合蜀國的行動。魏明帝親自率領大軍南下,大敗吳軍,諸葛亮隻好孤軍作戰。蜀軍很想跟魏軍速戰速決,但司馬懿固守營壘,堅守不出,決心要打持久戰。雙方相持了100多天。

有一次,司馬懿虛情假意地接待前來下挑戰書的使者,問道:“你們丞相很忙吧,身體還好嗎?”使者回答說:“丞相很忙,軍營裏大小事都親自過問。他每天早起晚睡。近來胃口也不太好,飯量很小。”使者走後,司馬懿對將士們說:“諸葛孔明食少事多,怎能支撐長久呢?”不出司馬懿所料,諸葛亮就在這年八月病故,年僅54歲。

諸葛亮用生命實踐了自己對蜀漢集團的忠誠。為理想、事業而義無反顧的犧牲精神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獻身精神,在諸葛亮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體現。諸葛亮忠心耿耿、克己奉公的高尚品格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奮鬥精神,為後人做了最好的表率。

諸葛亮為蜀漢不辭辛勞,勤勤懇懇,小心謹慎,竭盡全力,貢獻出全部精神和力量,一直到逝世為止。雖然,他沒能實現統一中原的願望,但是,他在政治、軍事等方麵的才智和鞠躬盡瘁、忠於職守的品格,永遠為後世所景仰。

責任感是靈魂的使命

227年,諸葛亮駐軍漢中,準備北伐,要從斜穀道經陝西郡縣(今陝西眉縣北)直搗長安。

曹魏政權得知消息,一麵派兵駐紮在郡縣一帶,一麵又抽出5萬精兵,由張邰帶領,趕往西線,駐防隴右。第二年春,諸葛亮正式出兵北伐。他的部署是:命趙雲、鄧芝率領部分軍隊進據箕穀(今陝西太白縣境內),虛張聲勢,作出佯攻的樣子,把魏軍主力吸引過來。同時,自己則親自率領主力北出祁山(今甘肅西北),以便先取隴右,最後奪取長安。為了獲取全勝,諸葛亮必須選擇一位能征善戰、足智多謀的將領作為軍隊的先鋒。此時,馬謖主動請求擔此重任。

馬謖自幼飽讀兵書,平日“好論軍計”,在蜀漢平定西南少數民族叛亂時,曾獻過“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計謀,因而備受諸葛亮的器重,兩人情同父子。此人雖才智過人,但缺少實戰的經驗,好逞“紙上談兵”之能。因此,劉備在臨死前,曾告誡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此人絕不可重用”。此事事關重大,馬謖立下軍令狀,諸葛亮答應了他的請求。諸葛亮的主力部隊突然到達祁山,打了曹魏軍隊一個措手不及。漢陽、南陽、安定三郡(今甘肅的甘穀、隴西、鎮原一帶)的吏民紛紛起兵反魏歸蜀,戰局對蜀軍十分有利。

然而,馬謖自負輕敵,他率軍進至街亭時,遇到了魏將張邰所率主力部隊的抵抗,便擅作主張,違背了諸葛亮原先的部署,又不聽從部將王平的建議,在寡不敵眾的形勢下,不下據城而舍水上山,結果被張邰軍隊切斷水道,殺得大敗,街亭就此失守。

街亭失守,使諸葛亮十分被動,一場十分有利的戰局頓時變成敗局。盡管諸葛亮十分愛惜馬謖的才華,但是,為了嚴明軍紀,他不得不按照軍法揮淚處斬了馬謖,還上疏朝廷,自請貶官三級,追究個人“不能訓章明法”、用人不當的責任。

事後,部下蔣琬認為諸葛亮在天下尚未平定時殺智謀之士,太可惜了。諸葛亮卻認為:孫武、吳起所以能夠天下無敵,是由於執法嚴明;現在天下分裂,北伐戰爭剛剛開始,如果鬆弛法紀,靠什麼去討伐敵人?所以,後人對此評價甚高,以“法加於人也,雖從死而無怨”稱讚諸葛亮賞罰分明、勇於負責的精神。

責任是流淌在一個人靈魂中的使命,而作為祖國未來的希望,能夠為國家出力,效忠國家及人民,是無上光榮的使命與責任。

責任,是一種天賦的使命。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都需要承擔責任,沒有責任感的人生是空虛的,不敢承擔責任的人生是脆弱的。在社會生活中,個人的行為總會對社會和他人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因而必須對他人或社會負責,必須按一定的社會規範去行動。如果人與人之間互不負責,互不盡義務,社會就不成為社會了。李靖攻突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