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中,要保持自己的高潔品性,就應該遠離塵世,隱居修行。這樣當然可以一塵不染,但是對社會對他人卻沒有任何貢獻。這樣的人生談不上大格局,也自然沒有大憤怒。蔡元培是個出了名的好好先生,很少在別人麵前發脾氣。但是他卻有人生的大憤怒。
1917年7月3日,蔡元培發表了熱情洋溢的北大就職演說,但餘熱未散,他就向當時的黎元洪總統提出了辭職,為什麼?雖然他寫得非常含蓄,其實大家都明白他是在抗議張勳複辟。一年之後,他為“中日防敵軍事協定”,又提出辭呈。1919年的五四運動爆發後,政府逮捕了一些愛國學生代表。為解救被逮捕的學生,蔡元培於5月8日提交了辭呈,並且在第二天就離開了北京。這件事還引起一場校長辭職熱潮——看到政府沒有積極地挽留蔡元培的意思,北京各大專學校校長一起遞出了辭職書,蔡元培的威信和人緣發揮了重要作用,政府迫於壓力,隻好放了學生。
1923年1月中旬,蔡元培再次憤而辭職,並在《晨報》刊發了辭去北大校長職務的聲明:“元培為保持人格起見,不能與主張幹涉司法獨立、蹂躪人權之教育當局再生關係,業已呈請總統辭去國立北京大學校長之職,自本日起,不再到校辦事,特此聲明。”
蔡元培這次憤而辭職,是為了一個他並無深厚交情的人。這個人本來沒有犯什麼錯,卻被兩次逮捕。在蔡元培看來,這簡直是無視司法、踐踏人權。他尤其憎惡頂頭上司、教育總長彭允彝的卑汙人格,不想和這樣的人為伍,“元培目擊時艱,痛心於政治清明之無望,不忍為同流合汙之苟安,尤不忍於此種教育當局之下支持教育殘局,以招國人與天良之譴責”,對正義的忠誠和對當局的痛心字字可見。
蔡元培猶如當年的孔子一樣,發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感慨,這正是一顆正義之心發出的人生大憤怒!
知道自己的責任就要勇敢地去承擔,即使這種承擔可能會讓你覺得困難或是痛苦。如果你能勇敢地堅持下去,最終你獲得的將不僅是勝利,還有令人尊敬的榮譽,因為責任本身就是一種榮譽。那些輕易放棄自己責任的人,不僅放棄了勝利的機會,還放棄了別人的尊敬,更主要的是他放棄了自己。
責任意味著承擔與付出
從一個英文都說得不好的年輕女孩,且於20世紀30年代離開戰亂的國土,到歧視女性研究科學的美國讀書,在40年代成為舉世公認的傑出物理學家,進入世界一流的科學實驗室工作,奠定她在世界物理曆史上不朽的地位。她就是諸多諾貝爾獎得主推崇的傳奇,人們認為,吳健雄對人類科學的貢獻更勝過居裏夫人。
吳健雄出生在江蘇太倉瀏河鎮,那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小鎮,小橋流水,煙雨蒙蒙。她的父親是位開明人士,曾在著名的上海南洋公學讀書,參加了蔡元培先生主辦的以倡導“學術自由、兼容並蓄”的愛國學社,並加入孫中山先生的同盟會,參加上海商團。
過去的中國人起名字講求輩分。吳家族人依“英、雄、豪、傑”四個字給孩子起名,吳健雄是“健”字輩,排行老二,故得名健雄。父親希望她不讓須眉,胸懷男兒誌,積健為雄。
在蘇州女師讀書時,吳健雄第一次聆聽了大師胡適的演講。胡適的講題是《摩登婦女》,他的話語讓坐在台下的吳健雄眼界大開,當得知胡適第二天在東吳大學還有一場演講的時候,吳健雄又追隨到東吳大學再次聆聽。胡適對社會改造、對新時代婦女的見解,和大師的風範,讓看起來纖弱的女子吳健雄“思緒潮湃,激動不已”。
1929年,吳健雄以優異成績從女師畢業,被保送到南京中央大學。但當時規定要教書一年才能入學,她就跑到上海中國公學讀書。那時胡適並不認識她,隻聽說過她是一個成績優秀的學生。
有一次曆史考試,胡適擔任監考老師,他發現坐在前排的一個小女生兩個小時就答完了題,第一個交卷。胡適瀏覽了一遍,十分滿意。就把卷子送到教務處,正巧遇上另外兩位老師,他壓抑不住興奮地說:“我還從來沒有見過一個學生,對清朝300年的思想史能理解得那麼透徹。”胡適決定給她100分。那兩位老師也說有個女生十分聰穎,常得滿分,當三個人各自把那位女生的名字寫下來,一對照,寫的都是吳健雄!
從此胡適對吳健雄寄予了很高的希望,他趁到美國參加哈佛大學300周年紀念演講之際,還專門去看望了吳健雄,並給她寫了封長信:“你是很聰明的人,千萬珍重自愛,將來成就未可限量。”“你的海外住留期間,多留意此邦文物,多讀文史的書,多讀其他科學,使胸襟闊大,使見解高明。”諄諄之誨,殷心可鑒。
“中國人還是中國人。”這是建築大師貝聿銘在評論吳健雄的中國情結時說的話。吳健雄的大學時代正是民族危亡的時期,她非常珍惜讀書的機會,幾乎是足不出戶地用功看書,但她也沒有忽略國家大事。在讀大一時,發生了九一八事變,莘莘學子紛紛擁向街頭遊行示威,物理係同學推薦品學兼優的吳健雄做遊行請願的領頭人,她當仁不讓。
雖然在物理學上成就突出,但她沒獲得諾貝爾獎。很多人都為此抱不平,為西方對東方的偏見、對東方女性的偏見而呐喊,但她本人並不介意。1978年後,以色列人設立了沃爾芙獎,專為那些應得到而未得到諾貝爾獎者所設,吳健雄是該獎第一位得主。
愛國不是一句口頭上的大話和套話。愛國是必須銘刻在我們心中的一種責任意識。責任就意味著承擔,意味著付出代價。當將來國家需要我們的時候,當將來我們的國家出現危機的時候,我們必須盡可能付出自己的所有,來履行自己心中的這一份光榮而神聖的責任。一個人,隻有樹立愛國意識,視自己國家的興衰榮辱為自己的責任,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有責任感的人。
梅蘭芳蓄須明誌
社會動亂時期,梅蘭芳有一筆演出的收入,在赴港時,曾帶往香港存入銀行。可是返回上海不久,日寇統治下的香港將這筆高額存款全部凍結,無法取出。
此前,梅蘭芳拒絕為日本人演戲,特意蓄起胡須表示決心。所以一直靠利息過日子的梅蘭芳,家庭生活頓時舉步維艱,後來他想出一個辦法,那就是賣畫夫人磨墨,梅蘭芳繪畫,不到8天,畫了20多幅魚、蝦、梅、鬆。不到兩天,20多幅畫就全部賣完了。
這件事傳出後,上海文藝界、新聞界、企業界反響十分強烈,許多知名人士提出要為梅蘭芳辦畫展,梅蘭芳得知後特別興奮,為不負眾望,他苦戰了半個月,畫了幾十幅作品,麵交主辦者安排。
然而,日偽漢奸獲知後互相勾結,肆意搗亂,他們派來一群便衣警察,提前進入展覽大廳大做手腳,前來參觀的許多群眾見狀紛紛離開。梅蘭芳看見門口冷冷清清,覺得奇怪。當他走進展廳後,發現每幅畫上都用大頭針別著紙條,分別寫有“汪主席訂購”、“周副主席訂購”……梅蘭芳夫婦目睹此景,氣得兩眼冒火,立即拿起桌上的裁紙刀,幾分鍾內圖畫化為碎紙。
梅蘭芳義憤填膺的毀畫舉動,很快傳遍整個上海,也很快傳向大江南北。廣大群眾紛紛寄來書信,支持梅蘭芳的愛國行動。梅蘭芳看到全國人民對他如此讚賞和支援,感動得熱淚盈眶,興奮地對夫人說:“我梅蘭芳再也不是一隻孤雁了!”
之後梅蘭芳仍然以賣畫為生,梅蘭芳苦澀地回憶著這幾年的滄桑曆程,心境憂悶地對朋友說:“一個演員正在表演力旺盛之際,因為抵抗惡劣的社會環境,而蓄須謝絕舞台演出,連嗓子都不敢吊,這種痛苦我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我之所以繪畫,一半是為了維持生活,一半是借此消遣。否則,我真是要憋死了。”
梅蘭芳在抗戰期間斷然蓄須明誌,不為民族敵人演出,表現了一代藝術家不屈不撓的剛強骨氣。這一事件成為神州大地感人的佳話,在中華兒女中廣為傳頌,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奮勇抗戰的決心。
為成功埋下種子
雷鋒是全國人民學習的好榜樣,他甘於奉獻的精神始終鼓舞著我們每一個人。
1940年12月18日,雷鋒出生在湖南望城縣一個貧困家庭,7歲就成了孤兒,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新中國成立後,他進入學校讀書。1960年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編入工程兵運輸連。
入伍後,他刻苦學習,努力工作,苦練軍事技術。他除了完成本職工作外,還經常利用節假日和休息時間做好事,助人為樂。他在日記裏寫道: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並全心全意地實踐“為人民服務”這個宗旨。
雷鋒的“螺絲釘精神”的形成源於一件小事的啟發。
一天,在望城的山間小道上,一顆小小的螺絲釘同時映入了張書記和雷鋒的眼簾。雷鋒蹦蹦跳跳,一腳踢飛了螺絲釘。張書記卻上前幾步,彎腰撿起來,把螺絲釘上的灰擦幹淨,鄭重地交給雷鋒:“留著,會有用處的。”
就這樣一彎腰、一句話,一個老共產黨員的言行影響了一個年輕人的一生。在後來雷鋒寫的日記中,螺絲釘被雷鋒反複思索,終於形成了獨特的“螺絲釘精神”。
1960年1月12日,雷鋒寫道:“雖然是細小的螺絲釘,是個細微的小齒輪,然而如果缺了它,那整個的機器就無法運轉了。莫說是缺了它,即使是一枚小螺絲釘沒擰緊,一個小齒輪略有破損,也要使機器的運轉發生故障的。再好的螺絲釘,再精密的齒輪,它若離開了機器這個整體,也不免要被當做廢料,扔到廢鐵料倉庫裏去的。”
1962年4月7日,雷鋒再次寫道:“一個人的作用對於革命事業來說,就如一架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機器由於有許許多多螺絲釘的聯結和固定,才成了一個堅實的整體,才能運轉自如,發揮它巨大的工作能力。螺絲釘雖小,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願永遠做一個螺絲釘。螺絲釘要經常保養和清洗才不會生鏽。人的思想也是這樣,要經常檢查才不會出毛病。”
這就是雷鋒,一個甘於為組織無私奉獻的人。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雷鋒精神永遠不會過時,非但不會過時,還能成為指導我們行動的指南。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果你養成了盡職盡責的好習慣,那就無異於為將來的成功埋下了一粒飽滿的種子,一旦機會出現,這粒種子就會在人生土壤中破土而出、茁壯成長,最終長成一棵參天大樹。要始終堅信,隻要你承擔了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你就有足夠的理由獲得幸福和成功。
將責任融入到工作中
1205隊到大慶打的第一口井——薩55井開鑽以前,王進喜站在一個鋼絲繩的滾筒上,大聲地說:“我一到大慶就想開鑽,恨不能一拳頭砸出一口井來!黑天盼,白天盼,這一天終於來了,我們一定要狠狠地打,細心地打,不吃飯、不睡覺也要把薩55井打好。創出一個全國高紀錄,向黨報喜!”最後他領著工人高呼:“打響第一炮,迎接大會戰!”鐵人話不多,但很有氣勢,他用他的激情感染著周圍所有的人。
緊接著工人各就各位,嚴陣以待。王進喜大聲問機房好了沒有,司機們答:好了!又問泵房好了沒有,泵工們答:好了!又問場地好了沒有,場地工答:好了!他大聲宣布說:“開鑽!”
開鑽時,鐵人一個崗一個崗地吼叫“好了沒有”,各個崗大聲回答“好了”。吼聲此起彼伏,真好像置身於戰場,麵對敵人就要往上衝一樣。
看到這裏,你是否感受到了一股力量,一股從石油工人身上所迸發出來的激情?正是這種力量、這種激情鼓舞著他們不斷向前衝。
那麼是什麼力量,使得王進喜能夠爆發出工作的激情並不斷感染著周圍的人?是感恩!
王進喜1923年10月8日出生在甘肅玉門縣的一戶窮苦農家,在那黑暗的舊社會,農民的日子沒法過。幼小的王進喜,6歲拉著因打官司急瞎了雙眼的父親討飯,10歲進妖魔山給地主放牛,14歲被抓,15歲進玉門舊礦當童工,受盡了人間的悲苦。
1949年9月25日玉門解放,王進喜和千萬中國人一樣翻身做了國家的主人,1950年春,新生的玉門油礦招工,王進喜經過兩輪考試當上了鑽工,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鑽井工人。
新生活與苦難的過去產生了巨大的反差。在這種反差中,王進喜開始了最初的奮鬥,其出發點也相當質樸:一定要報答黨的恩情。
王進喜帶著一顆負責任的心,積極努力工作,帶領全班快打井、多打井,不斷創造新紀錄。由於表現出色他於1956年4月光榮入黨,不久又當上了貝烏5隊(1205隊前身)隊長。當了隊長以後,他帶領全隊苦練技術本領,抓好安全工作,還創造了鑽機整體搬家新方法,大打翻身仗,當年打井上萬米,貝烏5隊榮獲先進青年鑽井隊的稱號,把一個人稱“豆腐隊”的後進隊帶入了先進行列。同年,這個隊受到了中央慰問團的慰問,上級領導還頒發了錦旗。在一次次輝煌成績的背後,王進喜從沒有忘記過黨的恩情,他的感恩是發自內心的,是真摯的。正因為如此,他才能不斷在自己的事業中激發出無限的激情。
責任是激發人的熱情和工作能量的源泉,不管什麼時候,如果我們把責任融入到所從事的工作中,那麼我們的工作激情就會被點燃,工作能量就會得到無限釋放,這項工作的質量也會立即得到提高,數量將大為增加,而工作所引起的疲勞感則會大量減少。
學做鐵人,無往不勝
曾榮獲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十大傑出青年”、中央企業勞動模範、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參加工作17年來,李新民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鐵人”的後代,時時刻刻要求自己以真情實感和實際行動續寫“鐵人”精神。
2005年6月,他們在大慶油田南四區打井,由於連續降雨,井場上的設備深深地陷在了泥水裏,在搬家時掛不上繩套。於是,他第一個走進泥水中,用手摸索著掛繩套,泥水浸透了工鞋、濕透了衣裳,他全然不顧。鑽工們看到隊長這樣幹,大家也都蹚著沒膝深的泥水投入到緊張的搬家中,使鑽機提前就位到新井。
沒有真本事,難進國際門。李新民在抓緊時間充實自己的同時,著眼於培養學習型、技術型、智力型、國際型職工隊伍。由於全隊都是青工,為提高全員的技能,打造適應國內外市場的高素質隊伍,迎接跨國經營的挑戰,李新民於2003年在井隊創辦了青工崗位技校,結合不同崗位,提出了職工學習訓練總體規劃和職工個人的學習培訓目標。經過培訓,他們全部取得了赴海外施工的語言資格證、IADC合格證和HSE資質證書。李新民還以優秀的成績通過了中石油集團公司舉行的托福考試。
2006年2月,他帶領這支有著光榮曆史的隊伍的海外項目組正式開赴蘇丹油田,擔任GW1205隊海外項目經理。
在國外工作兩年來,每次回國輪休,李新民總是讓別人先回國,自己經常是連續在國外工作五六個月以上。
李新民一直都在說:“我們的曆史實踐一再證明,勞模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支柱。在我們企業裏,勞模精神是我們的競爭優勢,是推進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所以,我們應該在新的曆史實踐中發揚勞模精神,不斷賦予勞模精神新的時代內涵,讓勞模精神成為激勵廣大人民群眾眾誌成城、奮勇前進的精神動力。”
用今天的視角回過頭去看鐵人,會發現他的許多思想、理念和意識,都具有很強的超前性,而且許多精神是我們所不具備的。他追求完美、苛求細節,用最高最嚴格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他擁有最優秀的品質和素質,他熱情、踏實、自律,他精業、樂業、敬業,他忠誠、知恩圖報,他業績最好,是所有企業機構不可或缺的人物,更是當代組織和個人的典範。時代呼喚英雄,改革開放需要鐵人,企業、組織和機構的生存與發展更需要鐵人。繼承和發揚鐵人精神是時代進步的需要。
如果我們人人學鐵人,人人做鐵人,千萬個鐵人彙成鐵流,建成一支鋼鐵大軍,那我們以及我們的企業都將傲視群雄、無往而不勝。盡職盡責,奉獻忠誠
張朝印,是某團的一名士官,濃眉大眼,憨厚樸實。團裏因為特殊任務的需要,組成了一個軍犬隊,由他擔任隊長。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士兵,在一個特殊的崗位上創造了輝煌:他任軍犬隊隊長以來,軍犬隊榮立集體二等功2次、集體三等功5次;他個人先後2次榮立二等功、4次榮立三等功,並被北京軍區樹為精神文明標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