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當行則行,當止則止(1 / 3)

文天祥,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又號浮休道人。

文天祥從小愛讀曆史上忠臣烈士的傳記,20歲那年他到臨安參加進士考試,在試卷裏寫了救國主張,受到主考官的賞識,中了狀元,後來做了江西贛州的州官。

1275年,元軍進逼臨安,宋恭帝趙下詔要各地將領帶兵援救。文天祥接到朝廷詔書,立刻捐獻出全部家產,招募人馬準備趕到臨安去。有人勸他說:“現在元兵長驅直入,您帶了這些臨時招募起來的人馬去抵抗,好比趕著羊群去跟猛虎鬥,明擺著要失敗,何苦呢?”文天祥泰然回答說:“這個道理我何嚐不知道。臨安危急,卻沒有一兵一卒為國難出力,豈不叫人痛心!我明知自己力量有限,寧願以死殉國。”

這時候,元朝統帥伯顏已經渡過長江,分兵兩路進攻臨安。文天祥向朝廷建議,集中兵力跟元軍決一死戰。但是恭帝趙與很多大臣都懼怕元軍,一味求和,文天祥勢單力孤。1276年,伯顏帶兵占領臨安,謝太後和恭帝趙出宮投降,元軍把他們連同文天祥等人押往大都(今北京市)。文天祥中途逃了出來,曆盡千難萬險,到了福州,與張世傑會合。

1278年,元軍攻下潮州,文天祥又被俘虜。元朝丞相博羅派投降官員去勸降。文天祥對其一頓痛罵,罵得他們抬不起頭,灰溜溜地走了。元朝對文天祥勸降不成,就把他移送到兵馬司衙門,他被戴上腳鐐手銬,過著囚徒的生活。

文天祥被關在牢房裏,惡劣的環境隻能折磨他的身體,卻並不能摧毀他的意誌。

後來,元軍押著文天祥,希望利用他誘降南宋殘軍。當船隊經過珠江口零丁洋時,麵對波濤翻滾的零丁洋,文天祥感慨萬千:自己死不足惜,大宋江山風雨飄搖,岌岌可危,今後誰來護衛幼主、光複江山呢?感慨惆悵之餘,他吟出:“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就是流傳千古的名作《過零丁洋》。

南宋滅亡後,元將張弘範在慶功宴上向文天祥敬酒說:“宋朝已亡,您的忠孝也盡到了。如果您能為元朝做事,元朝宰相豈不非您莫屬嗎?”

文天祥說:“國亡而不能救,做大臣的死有餘辜,難道還能貪生怕死嗎?”

南宋滅亡後,文天祥被押赴大都。4年中曆盡苦難,不論是威脅,還是利誘,都無法讓文天祥動搖。他寫了許多詩,表達自己對於國家的一片忠心。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叫做《正氣歌》,表達了絕不向敵人投降的浩然正氣。1282年,文天祥在大都慷慨就義,時年47歲。

君子身處世間,心中都應該有一個行事的準則,天下事有的應該做,有的則不應該做,一旦遇到違背自己的良心與正義的事情,就算可以給自己帶來巨大的財富和利益,仍然要堅決拒絕。因此,為人需當行則行,當止則止,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可任意妄為,這樣才能“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內不愧心”,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了無遺憾地走出一個美妙的人生。萬裏海路見證魄力

鄭和出生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馬三保。洪武十三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馬三保10歲,被擄入明營,閹割成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

在靖難之役中,馬三保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認為馬姓不能登三寶殿,因此在南京禦書“鄭”字賜馬三保鄭姓,改名為和,任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

在富麗堂皇的殿宇中,有誰會明了一個十來歲孩童的內心世界?也許他自小熟稔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古訓成了他生存奮發的信仰,雖然為奴,雖然身為閹宦,但他跟隨朱棣出生入死,屢建戰功,乃至對他委以重任——出使西洋。

鄭和離京赴碼頭之日,朱棣像武帝送張騫出使西域一樣,走下龍椅,君臣依依話別,最後千言萬語化作一句:“朕等你回來。”

其實,鄭和率領的龐大船隊,就其活動的性質來說,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隊,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團,而是由封建統治者組織的兼有外交和貿易雙重任務的船隊。

第一次出海,鄭和帶著他的百艘戰艦以及萬名官兵,到了占城、爪哇、舊港、蘇門答臘、滿剌加、古裏、錫蘭等國家。如此龐大的船隊,足可稱霸沿海各國,但是鄭和下西洋的宗旨卻是和平外交。每到一個國家,先把明成祖的信遞交國王,並且把帶著的大批金銀財物當做禮物送給他們,希望同他們友好交往。許多國家從來沒有見過這麼龐大的船隊,而且鄭和的態度友好,並不是來威嚇他們,都熱情地接待他。西洋各國國王趁鄭和回國,也都派了使者帶著禮物跟著他一起回訪。

在鄭和之前,無論是在中國曆史上還是在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甚至一個使團能夠在對海洋的探索上超越他和他率領的天朝艦隊。雲帆高張,縱橫海洋,波濤見了也低頭,平海盜,和諸番,他把大明王朝一係列剛柔並濟的外交政策鑄就成一種海洋輝煌,如同太陽那奪目的光彩,在曆史上閃耀著永恒的璀璨。

如果將鄭和與世界航海時代的幾位西方著名航海家的航海規模相比,則中西高下立見。1492年,晚87年,哥倫布才開始航海,帆船僅3艘,最大的排水量不足250噸,水手約88名;1497年,晚92年,達·伽馬才開始航海,船也不過4艘,最大排水量120噸,船員約160名;1519年,晚114年,麥哲倫才環球航海,船也就5艘,最大排水量130噸。鄭和的船隊才有真正的浩蕩與氣勢,船隊排開,綿延數裏。他率領規模空前的艦隊在蔚藍色的海域中叱吒風雲長達28年之久,區別於西方航海的掠奪和殺戮,鄭和則傳播著文化與和平,與千年前被施以宮刑的司馬遷被後人並稱為“國史之光”。

從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鄭和率領著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船隊七下西洋,訪問了印度洋、阿拉伯、東非各國,航程10萬餘裏,最南到爪哇,最北到麥加,最西到非洲東海岸。航行中“雲帆高張,晝夜星馳。涉彼狂瀾,若履通衢”,場麵十分壯觀。七次航行,成為中國航海史上的奇跡。

永樂年間,在鄭和下西洋的影響下,明朝與周邊的眾多國家都建立並保持了朝貢貿易關係,其聯係範圍之廣,超過以往曆代。“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而入貢者達三十國,幅員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如果說大唐是以廣闊的胸懷迎接外來文化,那麼大明就是以積極的行動去開拓國際空間。

600多年前的帆影已消失,600多年前的波濤仍澎湃,萬裏海路依然見證著鄭和的魄力與意誌,氣勢恢弘。

蜜蜂的天職是采花造蜜,貓的天職是抓捕老鼠,蜘蛛的天職是張網捕蟲,而狗的天職就是忠誠地服務主人,造物主對每個物種都有職責上的安排。人,作為萬物的靈長、天地的精英,同樣具有與生俱來的職責和功能。人來到世上,並不是為了享受,而是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隻有盡忠盡責,你的人生才會精彩。

於謙臨危不懼保京城

於謙,字廷益,號節庵,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官至少保,世稱於少保,明代名臣。

於謙自小就有遠大的誌向。小時候,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畫像。於謙十分欽佩文天祥,把那幅畫像掛在書桌邊,並且題上詞,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學習。長大以後,他考中進士,做了幾任地方官,嚴格執法,廉潔奉公。後來擔任河南巡撫,獎勵生產,救濟災荒,關心人民疾苦。

1449年8月,明朝50萬大軍在土木堡全線崩潰,明英宗被俘,京城裏人心惶惶。為了安定人心,皇太後宣布由郕王朱祁鈺監國,並召集大臣商量退敵對策。有的大臣主張先逃到南方去,避過此劫後再做打算。

時任兵部侍郎的於謙堅決要求給予有力回擊,他說:“京城是天下根本,人心所係,難道大家忘記了宋朝南渡的事例了嗎?”

於謙的主張得到了多數大臣的支持,皇太後和郕王委派於謙指揮軍民守城。

天下不可一日無主,皇太後讓郕王朱祁鈺做了皇帝,又封於謙做了兵部尚書。

於謙欣然受命,當即立下軍令狀:“不見成效,甘受處罰!”接著,他便開始部署內固京師,外籌邊鎮。

1449年10月,瓦剌軍兵臨北京城下,在西直門外紮下營寨。

於謙在城外把各路人馬布置好後,他親自率領一支人馬駐守在德勝門外,叫城裏的守將把城門全部關閉起來,表示有進無退的決心。並且下了一道軍令:將領上陣,丟了隊伍帶頭後退的,就斬將領;兵士不聽將領指揮,臨陣脫逃的,由後隊將士督斬。

將士們被於謙勇敢堅定的精神感動了,士氣振奮,鬥誌昂揚,下決心跟瓦剌軍拚死戰鬥,保衛北京。這時候,各地的明軍接到朝廷的命令,也陸續開到北京支援。城外的明軍增加到22萬人。

瓦剌軍聲勢浩大,戒備森嚴,其首領也先發動幾次進攻,都遭到明軍奮勇阻擊。城外的百姓也配合明軍,跳上屋頂牆頭,用磚瓦投擲敵人。經過五天的激戰,瓦剌軍死傷慘重。

瓦剌軍首領也先的弟弟索羅和大將毛那孩首先中炮身亡。這一戰,殺得敵兵潰不成陣。也先見勢不妙,企圖撤兵,明軍緊逼不放,瓦剌軍死傷慘重。從此,也先再也不敢輕舉妄動了。

北京城保衛戰,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於謙立下了汗馬功勞。

於謙臨危不懼的精神不僅鼓舞了士兵,更打退了敵人。一代文臣能有這樣的勇氣是值得我們景仰的。林則徐虎門銷煙

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自給自足,與海外通商甚少,乾隆年間,更是下令除了廣州一處外,廈門、寧波等通商口岸統統關閉。在中國與西方的貿易中,中國總是處於出超的位置,即每年有大量的白銀流入中國。已經稱霸海上的英國自然不甘心處於如此被動的地位,決心用鴉片來打開中國的市場。

鴉片的存在,像一隻咬人的小蟲子,終於讓睡眼惺忪的清王朝開始注意到外麵的別樣天地了。如果依然對它置之不理,自己必將被咬得遍體鱗傷。禁煙,是清王朝為了保全自己江山的本能反應,但是它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此。林則徐被譽為是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人,此後,整個社會都圍繞“禁煙”的話題展開了廣泛的討論,成為近代“經世致用”的先聲。沉溺於中庸之道的老學究們也開始重新審視身邊的世界。

林則徐在給道光皇帝的奏折中尖銳地指出:若猶泄泄視之,數十年後,中國幾無以禦敵之兵,且無以充餉之銀。此言並非聳人聽聞。在輸入鴉片的過程中,它們所掠奪的不僅僅是中國的財富,還貪婪地吸取著整個中華民族的精髓,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變成了行屍走肉,這樣的人如何能上戰場保家衛國?道光皇帝看後輾轉難眠,這才下定禁煙的決心。

1839年6月3日,銷煙池邊,500多名役夫一筐筐地將鴉片倒入兩個大的生石灰池中。池中事先已經放入了鹵水,將鴉片浸泡了半日。溶入石灰後,池中的水沸騰咆哮起來。林則徐在一旁冷靜地指揮著。不知他是否預料到此後自己的命運和中國的命運會為此發生多大的轉折,“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信念,讓他毅然點燃了銷煙的熊熊大火。

虎門銷煙,引來了幾年後的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的堅船利炮打開了一個中國古老文明的缺口,從此各種戰亂紛至遝來。但是與之一同的,還有各種各樣的社會意識形態和文明形勢,中國的有誌之士們開始從中篩選能整治中華民族的良藥,讓中國這艘殘破的大船卸下將腐的船槳,以新的姿態重新乘風破浪於各大洋。正如恩格斯所說:“過不了多少年,我們就會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國做垂死的掙紮,同時我們也會看到整個亞洲新紀元的曙光!”

忠於祖國,忠於自己

顧維鈞,字少川。他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時期外交界的領袖人物,當時的高級外交官員,被譽為“民國第一外交家”。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慘敗宣告結束,中國是戰勝國之一。中國從鴉片戰爭時代開始的漫長寒冬就要過去,在這“公理戰勝強權”的時代,即將召開的巴黎和會將還中國一個公道,取消半個多世紀以來西方列強強加在中國身上的一切不平等條約。

1919年1月28日,美、英、法、日、中在巴黎討論中國山東問題。戰敗的德國將退出山東,日本代表牧野卻要求無條件地繼承德國在山東的利益。中國代表顧維鈞聽了,站起身麵對其他四國代表問道:“西方出了聖人,他叫耶穌,基督教相信耶穌被釘死在耶路撒冷,使耶路撒冷成為世界聞名的古城。而在東方也出了一個聖人,他叫孔子,連日本人也奉他為東方的聖人。牧野先生你說對嗎?”

牧野不得不承認:“是的。”

顧維鈞微笑道:“既然牧野先生也承認孔子是東方的聖人,那麼東方的孔子就如同西方的耶穌,孔子的出生地山東也就如同耶路撒冷是東方的聖地。因此,中國不能放棄山東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樣!”

顧維鈞左手一揚,掌心攤開,指縫一鬆,一塊懷表吊著鏈子垂下來:“請允許我再給大家看一樣東西。進入會場之前,日本的牧野先生為了討好我,爭奪山東的特權,把這塊金表送給了我。”

這表實際是顧維鈞撿到的,這裏他隻是借題發揮,此時與會代表便開始交頭接耳,顧維鈞彬彬有禮,稍稍停頓了一下,接著說:“牧野先生憤怒了,他真的憤怒了。姑且,算是我偷了他的金表吧。那麼,我倒想問問牧野先生,你們日本,在全世界麵前,要偷我們整個山東省,山東省的三千六百萬人民該不該憤怒呢?四萬萬中國人該不該憤怒?我想請問,日本的這個行為,算不算是盜竊?”顧維鈞的語氣淩厲到了極點,說話同時舉起右手叉開五指朝上前方虛空處猛地一插,旋即猛一側頭,滿臉的正義凜然和潛藏已久的怒火一起化為一道淩厲的劍光,閃電般射向日本代表。

接下來全場鼎沸,掌聲如雷。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法國總理克萊蒙梭——巴黎和會的三巨頭聽完顧維鈞擲地有聲的聲明,一齊走上前握住他的手。法國總理克萊蒙梭事後評論道:“顧維鈞之對付日本,有如貓之弄鼠,盡其擒縱之技能。”

然而,巴黎和會迅速把國人的夢想擊得粉碎。幾個大國無視中國的反對,也無視他們曾鼓吹的“公理”,將中國山東的權益出賣給了日本。國內愛國運動風起雲湧,而在巴黎,1919年6月28日,中國代表團代表顧維鈞為爭奪中國的權益而奮鬥。

簽字儀式上,一個一個輪番地麵無表情地印上印鑒,顧維鈞卻一臉憤怒與沉重地站起來,他走在會場的中心,我們已難形容其心情,他說:“我很沉重,我很憤怒,我拒絕簽字。”

接著全場嘩然。這個中國人的反抗,也是整個中國人民的反抗。這時激蕩的愛國熱情已讓他隻想向那些列強呐喊出一個字——不!

顧維鈞所生活的中國,被定論為“弱國”。這個定論應該不差,自清末以後,無論別人打上門來,或者自己向別人宣戰,中國都隻有一個“敗”字可言。獨裁者便隻好割地賠款,以保自己的統治得以延續。這次拒簽在中國外交史上,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第一次打破了“始爭終讓”的外交局麵——拒絕簽字。中國在以後的日子中將一步步奪回喪失的主權。

愛國是一切美好思想的基礎。很難想象,一個不熱愛自己國家的人將來能做出驚天動地的事。忠於祖國的人必能忠於自己,而忠誠有時意味著犧牲,一個忠誠的人不會因為個人利益而背叛自己的祖國。

責任本身是一種榮譽

蔡元培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一個代名詞,他對北大的改革也成為教育史上難以超越的高峰。他的思想,一直影響著中國的新式教育,而他的人品,更加值得我們敬佩。

蔡元培曾擔任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在這些位置上,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他提出了“五育”並舉的教育方針,即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這五個方麵要共同發展。直到今天,我們也還沒有完全實現他的願望。

在兒童教育方麵,他提倡“尚自然”、“展個性”。他設想通過胎教院、育嬰院、幼稚園三級機構來對兒童進行美育,讓媽媽和小孩生活在美好、自然的環境之中;讓小孩學習舞蹈、唱歌、手工。他不喜歡讓孩子學習枯燥的計算,而是要讓孩子在學習中感受到美好和快樂。這正是孩子們真正需要感受的。

蔡元培在家鄉先後主辦過紹郡中西學堂、紹興府學堂、越郡公學、明道女校,積極培養家鄉的青年人才。他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提出大學應該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地方,要“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將學年製改為學分製,實行選科製,積極改進教學方法,精簡課程,倡導自學,校內實行學生自治,教授治校。他還很重視勞動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他在北京大學辦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創辦愛國女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