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德善兼備,仁義寬厚(1 / 3)

“仁”是美德之源

“仁”就是“與善仁”,是說水施仁惠於萬物而不恃,利萬物而不爭,萬物日用而不知其德。給予萬物以上善之仁德,舍身於眾生萬物,利濟群生。仁就是愛,是一種大愛,能從情感上讓人願意追隨,深入民心。

一部《論語》,質樸無華,幾無修飾,是為孔子日常之中言談的記錄,如果要問《論語》在說什麼,一言以蔽之,便是“仁”。

“仁”是一種儒家的生活方式和為人的道德標準。它使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尋找到自己為之奮鬥的理想。

一天,孔子平生最為得意的學生顏回向孔子來請教有關“仁”的問題。

顏回問怎樣做才是仁。

孔子說:“克製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實行仁,完全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

顏回說:“請老師進一步講講實行仁的要領。”

孔子說:“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

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在孔子看來,知曉這些道理,就能做到“仁”了。進一步來說,所謂“仁”,便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相互親愛而不傷害,相互敬重而不輕薄。這是一種極理想的行為指南,是孔子一生所崇奉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仁”的精華是“善”。人性的善,就好比水往低處流一樣,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水沒有不向下流的,人性沒有不善的。儒家亞聖孟子認為,雖然水被拍打一下也能使它高過人的額頭,也可以用人力將其阻擋令它倒流,但這不是水的本性,就像“惡”不過是外部的形勢導致的結果罷了。

天性可以變得善良,可以變得不善良,所以文王、武王得了天下,百姓就愛好善良;幽王、厲王統治了天下,百姓就變得凶暴。有天性善良的,有天性不善良的,所以以堯為君主,卻有象(這樣的臣民);以瞽瞍為父親,卻有舜(這樣的兒子);以紂為侄兒,並且以他為君主,卻有微子啟、王子比幹(這樣的臣子)。

由此可見仁善的影響力,善是萬源之本。

孟子說:“至於說到人天生的性情,那是可以認為是善的,這就是我說的天性善良。至於有人變得不善,不是天性的過錯。同情心,人人都有;羞恥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就是仁,羞恥心就是義,恭敬心就是禮,是非心就是智。”

仁、義、禮、智不是由外界贈給人們的,是人們本來就具有的,隻是人們不去思考這些罷了。所以說,探求就能得到它們,放棄就會失掉它們。有人(同別人比)相差一倍、五倍甚至無數倍,這是不能充分表現他的天性的緣故。《詩經》上說:“上天生養眾民,有事物便有法則。眾民保持了常性,所以愛好美德。”

仁的行為就是“愛”。著名的經濟學家趙靖先生曾說:“在中國國學的思想天空,站在雲端上的是四個人:孔子是儒家創始人,董仲舒是儒學大師,朱熹是理學大師,王陽明是心學大師。”他認為,董仲舒是其中真正承先啟後、開天辟地的人。董仲舒提出的仁的法則是在愛人,不在愛我。

《春秋繁露》裏寫道:王者愛及四夷,霸者愛及諸侯,安者愛及封內,危者愛及旁側,亡者愛及獨身。能夠做到愛其他的諸侯,就能在諸侯中樹立權威,成為霸主;能夠把愛推廣到四海之外,施及天下,那他就是王者;如果隻愛自己封地裏的人民,雖可保全,卻難有大作為;如果隻愛自己,那就是自取滅亡。

西周初年,營蕩任齊國司寇。司寇在商代和西周初年是王朝的高官,其職責是驅捕盜賊和據法誅戮大臣,等等。

那年,薑太公封到齊國,就問營蕩治理齊國的主要原則是什麼,營蕩說是仁義。

薑太公又問:如何實行仁義?

營蕩回答:仁者愛人,義者尊老。

薑太公又問:如何愛人尊老?

營蕩說:愛人就是要愛自己的孩子,不要他出力,讓他吃好的;尊老,就是要尊重自己家的老人。

薑太公一聽氣壞了,說:我要用仁義治理國家,你卻用仁義來攪亂齊國。後來,薑太公便把營蕩殺了。薑太公的做法是對的,因為要推行仁政,必定要把善心施及天下百姓,隻愛自己親人的人怎麼可以為政?

《左傳》裏有一篇文章寫“晉靈公不君”:晉靈公不遵守做國君的規則,大量征收賦稅來滿足奢侈的生活。他從高台上用彈弓射行人,觀看他們躲避彈丸的樣子。廚師沒有把熊掌燉爛,他就把廚師殺了,放在筐裏,讓人用車載經過朝廷,此外還派人刺殺屢次進諫的忠臣趙盾。

晉靈公“不愛人也”,哪有作為君主當有的仁義之心?

社會理想不獨為君,不獨為民,而是為天下的。中國人的睦鄰友好、和平共處等外交政策也可以從這裏找到哲學依據。

仁是一切美德之源,換言之,人身上所體現的每一種美德都是仁的化身。仁其實並不複雜,它就是人之本心,是一種柔嫩而敏感的情感,比如見到花開會欣喜,聽聞流水會動心,靈思一動,便是仁。

國學大師梁漱溟先生說,仁是一種柔嫩篤厚之情,是一種很真摯敦厚充實的樣子,是我們所固有的生命發出來的。這種天真純然是不自覺地從我們身上自然地流露出來的,而我們又不自覺地跟著它的指引去做,唯有這樣才能心安。仁者都是聽從內心的指引去處事,不需要旁人提出要求,就如同見下雨了便要撐傘一樣自然。

湯仁天下,網開一麵

商湯是商朝的創建者,在位30年,其中17年為商國諸侯,13年為商朝國王。

夏桀荒淫無道,治國無方,引起百姓的不滿和怨恨,但大多數人都埋在心裏,不敢說出來,這種恨在百姓的心裏越積越厚。在這個時候,商的首領湯看到百姓受難,心裏十分難受,他想讓百姓過上好日子,推翻夏桀的統治,帶領人們走出痛苦的深淵。

有一天,他正走在小樹林裏,迎麵看到一個人張了一張大網,湯猜到他是在捕鳥。那個人還自誇地說:“天底下無論從哪裏來的鳥,都能進入我的網,讓我捕更多的鳥吧!”

湯一聽,好多的鳥都來到了這個網裏,那不是都難逃一死了嗎?於是動了惻隱之心,想解救即將麵臨災難的鳥兒,他對捕鳥人說:“哎呀,這樣太殘忍了,你捕那麼多的鳥兒,鳥兒會被你捕光的,最後鳥兒就會被你一網打盡了,這樣做是不對的。而且鳥也是天地間的生靈,跟人一樣,也是有生命的。”

正在這個人不解之際,湯砍斷了三麵網:“鳥兒啊!鳥兒啊!你們願往左飛就往左飛,願往右飛就往右飛,趕緊逃命吧!去回歸屬於自己的天空,如果你真的厭倦了自己的生活,實在不想活了,就進入網裏來吧!”那些鳥兒都逃掉了。

這件事很快被諸侯和部落首領們聽到了,他們非常敬佩湯,紛紛說:“商湯一定會是一個好君王,他對飛禽走獸都如此仁慈,對人肯定更加仁愛,以後他也會愛戴百姓的,仁君不僅體現在治理國家上,更應該體現在他的人品上。”

湯有一顆善心,所以他得臣心、得民心。很快,隨著湯的聲名鵲起,40個氏族部落先後歸順於他。後來,湯帶領部隊打敗了夏,建立國家後,對內減輕征斂,鼓勵生產,安撫民心,從而擴展了統治區域,影響遠至黃河上遊,氐、羌部落都來納貢歸服。湯勵精圖治,國家蒸蒸日上,他給百姓創建了一個和諧的社會。

勿以善小而不為

子產是春秋時期鄭國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鄭國為相數十年,他仁厚慈愛、輕財重德、愛民重民,執政期間在政治上頗多建樹,被清朝的王源推許為“春秋第一人”。

子產宅心仁厚,聰明善良。他濟貧並救人於危難,喜歡行善,特別是從不殺生,至今中國的老百姓都非常尊崇他。

一天,一個朋友送給子產幾條活魚。這些魚很肥,做成菜肯定是一道美味。子產非常感激朋友的好意,高高興興地收下了禮物,然後吩咐仆人:“把這些魚放到院子裏的魚池裏。”

他的仆人很不解地說:“老爺,這種魚是鮮有的美味,如果將它們放到魚池中,池裏的水又不像山間小溪那樣清澈,魚肉就會變得鬆軟,味道也就不會那麼好了,而且這些魚在髒髒的魚池裏得不到營養說不定會死去。這是您的朋友送的禮物,您應該馬上吃掉它們,一來不辜負朋友的美意,二來還可以補充營養。”

子產笑了:“這裏我說了算,照我說的做。我怎麼會因為貪圖美味就殺掉這些可憐無辜的魚呢?我是不忍心那樣做的,寧可讓它們自然死亡,也不讓它們死在餐桌上。”

當仆人把魚倒回池中時,眼見魚兒悠遊水中,浮沉其間,子產不禁感歎說:“你們真幸運啊!如果你們被送給別人,那麼現在已經在鍋中受煎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