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真正的鎖匠(3 / 3)

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友情,已成為代代流傳的佳話。朋友是一種相遇,朋友是一種相互認可,朋友是一種相助,朋友是一種關愛……但是,朋友最為可貴的還是相互信任。一旦成為知己,一定是彼此了解的,或許細節並不熟悉,但觀念必定是了然於胸的,對於對方的行為總是可以作出最符合其初衷的解釋。

以誠待人

鄒陽,齊人,是西漢時期很有名望的文學家。文帝時,他為吳王劉濞門客,以文辯聞名於世。吳王陰謀叛亂,鄒陽上書諫止,吳王不聽,因此與枚乘、嚴忌等離吳去梁。

鄒陽聽說梁孝王禮賢下士,就到梁國來遊學,並上書給梁孝王,縱談天下大事,以展示自己的才華。羊勝和公孫詭都是鄒陽的朋友,他們也都是有才之人,但是羊勝嫉妒鄒陽的才華,幾次在梁孝王麵前說他的壞話,終於有一天,梁孝王信以為真,下令將鄒陽關進監牢,準備處死。

鄒陽十分激憤,他不甘心就這樣被人陷害,於是,在獄中給梁孝王寫了一封信,信中列舉事實說明:待人真誠就不會被人懷疑,純粹是一句空話。他寫道:“荊軻冒死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為燕國報仇,可是太子丹還一度懷疑他膽小畏懼,不敢立即出發;卞和將寶玉獻給楚王,可是楚王硬說他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掉他的雙腳;李斯盡力輔助秦始皇執政,使秦國富強,結果被秦二世處死。俗話說:‘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相知與否,不在於相處時間的長短。”

梁孝王讀了鄒陽的信後,很受感動,立即把他釋放,並奉為上賓。

情義是一種不能完全用理智去對待的情感。兩個人之間的情義,與地位無關,與年齡無關,與時間亦無關。有些人,你即使與他相處一生,他也無法了解你內心深處的想法;但有些人,你們即使隻是初相遇,他也已經可以看出你心底最深處的渴望。

朋友關係也好,君臣關係也罷,隻要以誠相待,定會換來一顆真心。用真心與他人交往

西漢末年,王室衰微,王莽篡政,建立了新朝。但因其統治時期政令的下達全憑個人的興致而定,所以常有朝令夕改的事情發生。由於他混亂的統治,引起了天下大亂,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其中勢力最大的一支起義軍叫綠林軍,他們擁立漢室的劉玄為天子,劉秀任偏將軍。

王莽多次派兵攻打劉玄,但每次都以失敗告終。後來,綠林軍攻占了長安,殺死了王莽。劉秀在攻打邯鄲的過程中,殺掉了自稱天子的王郎。劉秀因屢立戰功,被劉玄封為蕭王。

24年秋,劉秀率兵攻打另一支起義軍——銅馬軍於鄔,雙方相持一個多月後,銅馬軍因糧草缺乏而被迫撤退。劉秀乘勝追擊,銅馬軍將領被俘,全軍投降。

劉秀把投降的隊伍一一改編,還封給那些投降的將領以官職。但降者不是很放心,擔心劉秀並非真心想要招攬他們。

劉秀獲悉這一情況後,下令所有投降的人都回到自己原來的部隊中去,劉秀本人則輕騎巡行各部,毫無戒備之意,以顯示自己對投降者的信任。

這樣一來,投降者都感受到了劉秀的誠心,三三兩兩地在一起低語:“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報死乎!”意思是:蕭王很誠懇,將自己赤誠的心交給人家,我們怎麼能不為他賣命呢!

後來劉秀對將士們說:“人與人之間,要擁有一份真正牢固的情義,就必須以心相交、以誠相待。”播種什麼,收獲什麼;付出什麼,回報什麼。這是一種循環,一種法則,無法逾越。

人與人之間,無須太多,最難得是以誠心相交,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實就是這麼簡單。隻要你懷揣著一顆真心,你必然可以征服一切懷疑、一切虛偽。但倘若你心懷不軌、居心叵測,你也必將在欺騙與背叛中絕望。對人慷慨,踏實做人

魯肅,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人,東漢末年東吳的著名軍事統帥。他曾為孫權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

魯肅出身士族,家產豐厚。他從小就習文練武,時刻準備建功立業。很快,他就成了遠近聞名的有識之士。當時,年少有為的周瑜,在袁術手下擔任居巢長。他聽說魯肅也是一個少見的人才,便很想結識他。

不久,周瑜便決定去拜訪魯肅。他帶著幾百名士兵故意從魯肅家門前經過,順路去拜訪魯肅。寒暄過後,他對魯肅說:“小弟軍中乏糧,不知魯兄能否資助一些軍糧?”

魯肅看到周瑜儀表堂堂,早有幾分敬意,有心與他結交,聽他說要借軍糧,心想正好做個見麵禮吧,便不假思索地一口答應。他帶著周瑜到自己家後院米倉前說:“這裏有兩囷米。每囷有三千石米,小弟隨便取一囷好了。”

周瑜聽了,非常感動,對魯肅的慷慨大度和高潔品格十分讚賞。此後,二人往來密切,結成莫逆之交。

後來,袁術也聽說了魯肅的名聲,為加強實力,便任命魯肅為東城的長官。不多時,魯肅發現袁術諸多不足,認為他成不了大業,便帶部下投奔了周瑜,接著二人一起投奔了東吳,歸順孫策。

200年,孫策死後,年僅19歲的孫權開始掌管軍政大權。孫策臨終時對孫權說:“今後,內務請教張昭,用兵請教周瑜。”

周瑜不辱使命,從外地趕回吳郡,輔佐孫權,還對孫權說:“張昭有見識,我的能力很差,恐怕辜負你兄的托付。我願意推薦一個人,一起來幫助你。”

孫權一聽,很高興:“你說的是誰?”周瑜說:“我認識一個人,名叫魯肅。他是臨淮東城人,很有軍事才能,學識淵博,有抱負。”孫權聽了,點頭稱讚並表示同意,就讓周瑜把魯肅請來,為自己身邊增添了一個出謀劃策的助手。從此,周瑜與魯肅一起成了孫權的左膀右臂。在建立孫吳的政權過程中,他們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後來,人們依據上述曆史故事概括出“指囷相助”這個典故,亦稱“魯肅指囷”,用它來稱讚慷慨熱情地幫助朋友的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要有一顆幫助別人的心,隻有幫助過別人,別人才會在你危難之時向你伸出一隻手,從而讓你化險為夷。魯肅幫助周瑜解決了軍糧問題,周瑜則幫助魯肅成就了事業。

人不能總想著自己,也要多想想別人,應該以開朗豁達的心境、熱情友好的態度,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關愛他人,幫助他人。

你需要感情的理解,就應該理解別人的感情;你需要安全的庇護,就應該幫助別人排憂解難;你需要精神的安慰,就應該接受別人的傾訴;你需要生活的照顧,就應該力盡所能去關照別人;你需要行為的支持,就應該誠懇踏實地做人。

隻有幫助他人,你才能把自己融入人群,獲得友誼、信任、諒解和支持;隻有幫助他人,你才能調整失衡的心態,解脫孤獨的靈魂,走出無助的困境;隻有幫助他人,你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擁有充滿快樂的感覺,踏入充滿機遇的境界,走向充滿希望的未來。

謹慎交友

有什麼樣的朋友就有什麼樣的生活,可見交友是多麼重要。

位高權重的曾國藩有很多朋友,他曾經對別人說:現在有很多朋友,講求躬行心得的,有鏡海先生、艮峰前輩、吳竹如、竇蘭泉、馮樹堂;窮經悟道的,有吳子序、邵慧西;講詩文而藝通於道的,有何子貞;才氣奔放的,有湯海秋;英氣逼人、誌大神靜的,有王少鶴、朱廉甫、吳莘佘、龐作人等。這些人,對我有所耳聞,就主動來拜訪我,雖說他們的學問有深淺,卻都是有識之士,是不甘居於庸碌輩的人物。

從曾國藩列出的朋友清單中,我們不難看出,在曾國藩的周圍有一群才華橫溢的青年。但是最後他提到了他們學問有淺深,可見曾國藩在選擇朋友的時候,對於他們的品行和道德操守是極為重視的。

不僅對待自己的交友十分謹慎,連弟弟們身邊的人,曾國藩也一再留意,希望有能產生積極影響的人陪伴在他們身邊。

道光二十三年(1843),正是曾國藩的弟弟們四處求學的時候,在這人生道路至關重要的十字路口,作為哥哥的曾國藩通過向朋友們反複打聽,終於幫弟弟們在省城長沙挑選了一位名聲很好的教書先生。曾國藩不僅看重選好老師,也告誡弟弟們要慎重地結交朋友。曾國藩在信中特意叮囑弟弟們說:韓愈說過,“賢人不和我交往,我也要鼓足勇氣主動和他交往;不賢的人即便是接近我,我也要堅決地拒絕他”。一個人一生的成敗,都和朋友是否賢明有很大關係,不能不慎重啊!

生活中的曾國藩對朋友的選擇十分慎重,那些油嘴滑舌、口蜜腹劍的人,曾國藩往往敬而遠之;而對於胸中有真才實學、品行正直的人,曾國藩卻甘為人梯,慷慨引薦,即便是鬧了矛盾,他也能放下架子,主動與之冰釋前嫌。也正是這些身邊的朋友,對他以後成就大事業起了決定性作用。

一個人一生的道德與事業,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身邊人的影響。如果身邊的人是懶惰的,那麼他的思想也會影響我們,使我們也產生懶惰的思想;如果身邊的人是懷有雄心壯誌的,那麼我們也會深受影響,覺得應該做出一番事業。所以,如果我們心中已經有了對於未來的構想,希望自己能夠幹出一番事業,就要多結交一些有識之士,讓自己在他們的交往中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