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評價理論基礎(二)(1 / 3)

2.公平的測量

對於公平性的測量,國際上常采用不同的方法。比較公認的方法包括變異係數、Gini係數、泰爾(Theil)指數和Atkinson等指標。應用於衛生保健服務領域的主要方法有:

(1)利用/需要比(Use/Need)

勒格蘭德(Le Grand,1983)通過對按一定社會經濟學特征分組人群衛生服務需要量(Need)與相應衛生服務資源利用量(Use)的比較,利用這個“利用/需要比”來評價是否達到相同需要的人獲得相等的治療。

(2)極差法(Range Method)

極差法是最常用也是最簡單的一種測量方法。它是將調查人群用4分位或5分位或更多分位的分組方法將其分為4組或5組或更多組,比較其最高與最低組之間健康狀況、衛生服務利用、支付強度的差異,從而表明資源在不同社會經濟狀況人群之間分布的不平等。此外,還可按城市農村分組,或按社會經濟發展程度把城市或農村分為一類、二類、三類等地區,比較各組之間指標的差別。如1983年世界銀行發展報告、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的世界衛生報告、中國的衛生服務調查報告以及一些研究報告中均采用了此類方法進行公平性分析等。

這種方法簡單明了,但僅僅反映最高組與最低組之間極端的差異,忽略了中間組變化。另外,這種方法沒有考慮比較組之間樣本大小的變化,在進行不同年代間或者不同國家間比較時,容易導致錯誤的結論。

(3)洛倫茨曲線(Lorenz Curve)和基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

(4)差異指數(The Index of Dissimilarity )

差異指數表示各社會經濟分組中人群健康的分布與同組人群的分布間的差異,公平的健康狀況應是人群健康的分布與人群的分布相一致。若差異越大,不公平程度越高;或差異越小,公平程度越高。差異指數法同洛倫茲曲線一樣不能反映社會經濟狀況對健康不公平的影響,即使它是按照社會經濟狀況分組,它表示的是人群健康狀況在每個社會經濟組分布的差異,而不是這種差異與各組之間社會經濟狀況的比較。

(5)不平等的斜率指數及其相對指數(Slope and Relative Indices of Inequality)

這種方法就是將人群按社會經濟狀況分組後,計算每組健康狀況的平均值,然後按其社會經濟狀況而不是按健康狀況排序。不平等斜率指數(SII)指各組的健康狀況與其對應的社會經濟組的序次之間回歸線的斜率,反映出從最低組到最高組之間健康狀況的改變,其優點是能反映社會經濟狀況對健康不公平的影響。不平等的相對指數(RII)是不平等斜率指數的派生指標,等於不平等斜率指數與平均健康水平之比。

(6)集中曲線法與集中指數(Method of Concentration Curve)

集中曲線的橫軸表示各組人群累計百分比,縱軸是人群健康或疾病、衛生費用等指標累計百分比。如果健康水平在社會經濟組間分布是均等的,則集中曲線與直角平分線重合;如果較差的健康水平在較低層的社會經濟組,則集中曲線在對平分線下方,曲線與平分線越遠,則健康不公平程度越大。

集中曲線(指數)是20世紀中後期才出現的一種衡量居民的疾病負擔的方法,後來被引入衛生服務公平性的測量中來,目前已經成為常用的測量衛生領域公平性的方法之一。這種方法和Gini係數類似。假定MI為在合作醫療製度下,某一時期個體I所得到的補償費用,按照收入組計算的補償費用分布,通過醫療保健集中曲線LM(P)表示。的橫軸表示的是按照社會經濟狀況排序的樣本累計百分比,縱軸表示補償費用累計百分比,得到的曲線就是集中曲線CM,集中曲線CM可以表示合作醫療補償費用在不同收入組農民間分布中的不公平程度。集中曲線位於絕對公平曲線下方,向下傾斜,表明補償費用更多集中於高收入人群,反之,向上傾斜,表明補償費用更多集中於低收入人群。當集中曲線與絕對公平曲線相交叉時,可以計算集中指數,集中指數被定義為是集中曲線與公平線之間麵積的兩倍,這個指數衡量了與社會經濟狀況相聯係的補償費用分布的不公平程度。當集中曲線在公平線以下時,集中指數被規定為正值,當它位於對角線上方時則被規定為負值。

集中指數避免了極差測量方法的缺陷,對人群的社會經濟狀況的分布比較敏感,因為它是按社會經濟狀況排序,目前,集中曲線仍然被認為是在進行國家間或不同時間階段衛生公平性比較時一種較好的方法,特別是在使用群組數據資料,而群組間樣本量大小不穩定時。

(7)WHO使用的衛生籌資公平性指數

衛生籌資公平性指數的概念由WHO提出,最早公布十於《2000年世界衛生報告》。該指數通過樣本家庭的衛生籌資負擔貢獻率(HFC)計算獲得,用以評價一個國家或地區衛生籌資公平性大小。家庭衛生籌資負擔貢獻率指家庭衛生總支出占家庭可支付能力的比重。家庭衛生總支出(HEh)包括下列籌資渠道:通過稅收支付的衛生支出GHEh、社會、醫療保險費SSHh、私人健康保險費PRVh、獲得衛生服務時的直接現金支付OOPh。

《2000年世界衛生報告》中,首次利用衛生籌資公平性指數作為衛生係統籌資公平性的評價指標,用來衡量各個成員國的衛生籌資公平性,並對191個成員國進行了排序。衛生籌資公平性指數的測算涉及到家庭水平的收支調查資料、國家財政統計資料。由於籌資公平性指數隻是一個比值,在世界各國之間進行比較比較可行,但是難以知道籌資的不公平究竟在哪裏。

(8)家庭災難性衛生支出指數

家庭災難性衛生支出分析是WHO籌資公平性指數(FFC)的深層次分析。通過對相關危險因素的分析,可以了解災難性衛生支出在整個人群(即家庭總樣本)中的分布,探索其影響的家庭及相關風險因素。家庭災難性衛生支出被定義為家庭衛生籌資負擔的某種水平,家庭衛生籌資負擔是基於“家庭可支付能力”進行測算的,家庭可支付能力即家庭非生存性有效支出,等於家庭消費性支出扣除家庭的基本生存性支出。WHO建議,當一個家庭的整個衛生支出占家庭可支付能力的比重達到40%即作為災難性衛生支出的評價標準。在實際研究中也可因各國或各地的實際情況確定標準。

家庭災難性衛生支出分析的目的是篩選和分析造成家庭發生災難性衛生支出的相關因素,從而確定哪些是可控因素,哪些是不可控因素。通過不同家庭經濟狀況,社會醫療保障製度,家庭地域,人口老齡化程度,患慢性病程度,戶主教育水平,衛生費用的現金支付水平等因素分組的家庭遭遇災難性衛生支出的百分比,從而分析這些因素對災難性衛生支出的影響。運用logistic回歸可研究災難性衛生支出與社會經濟因素的關係。

(9)Kakwani指數

主要用於研究狹義的衛生籌資。狹義衛生籌資分為四種渠道:家庭通過稅收負擔的政府衛生支出、社會保障衛生支出、商業性健康保險支出和家庭直接現金支出。將不同收入人群的收入比例與衛生支出的比例相比較,就為評價籌資係統是否合理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通過這種方法測算出來的指數稱為累進性指數,該指數在衡量稅收的累進性方麵經常使用,在用十評價某種籌資機製的累進性日寸,成為Kakwani指數。

Kakwani指數反映的是一種籌資渠道偏離均衡點的程度,與其相對應的是集中指數,Kakwani指數被定義為基尼係數和衛生支出集中指數的差,如果該籌資機製是累進的,則Kakwani指數為正,如果籌資機製是累退的,則Kakwani指數為負。一個先進的籌資製度,應該是累進的,即Kakwani指數應該為正值。

(10)泰爾指數

泰爾指數(Theil Index)是1976年由Theil提出的,從信息量與熵的概念來考察不公平性和差異性,泰爾指數在分析和分解不平等性方麵有廣泛的應用,將總體不公平性分解為各部分間差異性和各部分內部差異性。設u是事件A發生的概率P(A)=u,已知這個事件發生的信息量設為h(u),h(u)應是u的減函數,因為知道越不容易發生的事,需要的信息量越大,考慮

h(u)=log(1/u)

如有n個事件,發生的概率分別為ul,u2,u3…un那麼這種情況下的期望信息量(也稱為熵)

H(u)=log(1/ui)

ui的值越接近1/n,熵也越大。如果把ui看作是術語第i個單位的收入(或支出)份額,則H(u)是一種反映收入(或支出)差異的不平等尺度。收入(或支出)分布越均勻,H(u)就越大,若絕對平均,即所有單位收入(或支出)都相等,都等於1/n,則H(u)取得最大值logn,logn-H(u)的值即為泰爾指數,即

T=logn-H(u)=log(nui)

泰爾指數在研究不公平的細節方麵比基尼係數和洛侖茲曲線更好。在研究財政、金融、稅收、教育很多方麵都可以用到泰爾指數,在解釋組內差異和組間差異上有著強大的優勢。

第五節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評價常用理論基礎-績效評價理論

(一)績效基本原理

績效是業績和效率的統稱,包括活動過程效率和活動結果兩層含義。人們常淺顯解釋為成績與效果。而美國學者Bates和Holton(1995)指出,“績效是一多維建構,測量的因素不同,其結果也會不同”。

研究績效的界定,首先應明確績效概念存在於不同的層次上。Spangenberg指出了績效的三個層次:組織、過程/職能及團隊、個人。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績效是單維的,直到1978年Katz和Kahn提出績效的三維分類法,研究者才開始對績效結構進行深入探討。Katz和Kahn的三維分類法把績效分為3個方麵,一是加入組織並留在組織中;二是達到或超過組織對員工所規定的績效標準;三是自發進行組織對員工規定外的活動,如與其它成員合作等。其中,第二種行為是組織所要求的、對組織很重要的行為,第三種行為對組織同樣重要,但卻是自發的,不是規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