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預警監測指標體係建立的研究(1 / 3)

第一節 概論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的運行涉及四個重要方麵:合作醫療的方案設計、基金監管、費用控製、農民的信任及參合意願。目前,在有關方案設計、基金監管、費用控製等方麵已有各種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但大都著力於前饋控製和反饋控製,較少關注實施過程中的實時控製。預警指標體係的建立是進行實時控製的有效策略和關鍵措施。本課題選取了某省20個試點縣作為樣本,從34項初選指標利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篩選出了13項指標進行預警監測區域研究。

指標篩選後需要對其進行監測控製,求出指標的控製範圍,尋找每個指標的影響因素,在實際中看每個指標之間的相互影響,若發現哪個指標有什麼問題,可逆向尋找其影響出警的相關因素,並分析原因及其影響程度,達到提供政策依據的目的。

第二節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預警監測區域的建立

(一)監測控製區域的建立

監測控製區域的建立是進行實時控製合作醫療指標變化的有效策略和關鍵措施,從而將“事後監督”變為“事前監督”和“事中監督”。在合作醫療製度運行的幾個關鍵環節、重要領域選擇敏感性指標設置預警值或預警區域,對照實際運行情況,凡發現低於或超出預警值或預警區域的情況隨時報警予以提示,以利於管理部門逆向查找原因並實施控製,保證合作醫療製度的健康、穩定、持續發展。

建立控製區域的基本思路是:將監控指標分別設定為紅、黃、綠3個警戒區域,以表示不同的風險等級:紅色區域表示風險程度高,應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控製;黃色區域表示可能存在風險,應事先予以防範;綠色區域為安全區域。在劃分了預警區域後,通過對量化指標數值的監控,可以很清晰地確定指標的風險狀況[41]。計算指標區域比較常規簡單有效的方法是保證足夠大的樣本,應用正態分布法計算正常值範圍。根據研究目的和使用要求選定適當的百分界值,如計算90%、95%或99%的正常值範圍;若是偏態分布可應用百分位數法計算p25、p75或p10、p90等作為正常值範圍。將確定的正常值範圍看作是正常預警區域,可標記為綠色區域,並與每個指標的具體情況相比較,看是否在正常值範圍內,如果在,說明指標運行正常;若不在,應當觀察是低於還是高於正常值範圍,可標記為紅色,為考慮區域臨界值指標不要過於敏感,可模糊判斷區域臨界值範圍為黃色區域;同時結合指標的影響因素和指標間的關係進行分析,找出原因,達到實時有效控製合作醫療的目的。

為驗證能否應用正態分布法95%等正常值來確定指標監控範圍,研究選用矩法(method of moment)檢驗分布的偏度和峰度以判定資料是否服從正態分布,其中g1為偏度係數(coefficient of skewness),g2為峰度係數(coefficient of kurtosis)[42]。從檢驗結果看,按檢驗水準α=0.05,除x2各級財政補助占總籌資比例、x10合作醫療受益率服從正態分布外,其它11項指標均為偏態分布。

第三節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預警監測區域的分析

描述了13個指標以第25、第75百分位數和95%正常值範圍建立的預警監測區域。20個樣本縣落入正常值範圍內的平均有14個,說明用第25和第75百分位數建立的監測區間是比較合理的。可以較為清晰地觀察每個樣本縣13個指標與監測區域的關係。其中落入黃色區域的試點縣指標隻是做參考性判斷,進入紅色區域的提示我們尋找可能原因作出調整,但不一定隻要是在紅色區域的就需要作出調整,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判斷。如嶗山、萊山本身籌資水平高,所以補償水平就高,其住院補償比和總有效補充比也必然高。除了橫向觀察不同區域的關係外,還要縱向分析13個指標間的關係並結合下麵論述的影響因素才能作出綜合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