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綜合評價(1 / 3)

第一節 確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綜合評價的分析方法

合作醫療的綜合評價是建立在終選指標、監測控製區域、指標間關係和影響因素分析基礎上的。本章采用因子分析法進行綜合評價。

1.進行因子分析的條件判斷

1.1 樣本量 因子分析不僅僅是提取樣本信息,更多的是尋找內在結構,因此要求樣本量比較充足,否則可能無法得到穩定和準確的結果。根據Gorsuch的觀點,因子分析時樣本量與變量數的比例應在5:1以上較為理想。本課題考慮到這一要求,先進行了樣本的篩選,將34個指標收斂為13個指標,理論上嚴格要求樣本需要50個左右,而現有樣本隻有20個。但處於對合作醫療的探索性數理綜合評價和下麵相關性的合理驗證,以及實際情況信息的可靠性,本課題采用了因子分析。

1.2 因子分析最為嚴格的前提條件是各變量間必須有相關性。根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特點和實際工作經驗及文獻複習,上述13個指標既有獨立性又有相關性,同時采用KMO統計量和Bartlett's球形檢驗。

KMO統計量:用於探查變量間的偏相關性,它比較的是各變量間的簡單相關和偏相關的大小,取值範圍在0-1之間。如果各變量間存在內在聯係,則由於計算偏相關時控製其它因素就會同時控製潛在變量,導致偏相關係數遠遠小於簡單相關係數,此時KMO統計量接近1,做因子分析的效果好。一般認為KMO大於0.7時效果較佳。

Bartlett's球形檢驗:用於檢驗相關陣是否是單位矩陣,即各變量是否各自獨立。如果結論為不拒絕該假設,則說明變量可能各自獨立提供一些信息,之間可能沒什麼聯係。

可以看出,KMO值=0.79,各變量相關性強。Bartlett值=144.278,P〈0.001,相關矩陣不是一個單位矩陣,可考慮進行因子分析。

第二節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綜合評價

1.采用SPSS計算相關係數

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得下列相關係數矩陣。

2.根據貢獻率和累積貢獻率提取公因子

由相關係數矩陣和Barlett值可以看出指標之間有較高的相關性,而因子分析恰恰是研究相關矩陣的內部構成關係,用少數幾個“綜合因子”去描述多個變量之間的一種較好方法。是SPSS因子分析法利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未旋轉和正交旋轉後的特征值、貢獻率和累積貢獻率。

提取特征值大於1的4個公因子F1、F2、F3、F4,其累積貢獻率是71.775%,4個公因子的貢獻率分別為:25.886%、19.312%、16.057%、10.520%。

3.公因子的解釋

SPSS未旋轉的因子負荷係數,因子矩陣中,變量與某一因子的聯係係數絕對值越大,則該因子與變量關係越近,如X2與第一因子的值為0.774,與第二因子的值為0.093,可見其與第一因子更近,與第二因子較遠。或者因子矩陣也可以作為因子貢獻大小的度量,其絕對值越大,貢獻也越大。

為了便於看出各公因子的實際意義,簡化對因子和變量的解釋,使複雜的矩陣變得簡潔,使在一個因子上有高負荷的變量數和在需要解釋的變量的因子數最少,對公因子進行正交旋轉。正交旋轉後的因子負荷矩陣(Rotated Factor matrix)和因子轉換矩陣4.確定因子得分和綜合得分根據正交旋轉的因子得分矩陣和各公因子的貢獻率,計算每個因子的得分和樣本縣的綜合得分,對20個樣本縣進行綜合評價。

其中,旋轉後的因子負荷係數,為各項指標結果,i表示13項指標。

根據旋轉後的因子載荷平方和的貢獻率,確定綜合得分。

其中,Qj為旋轉後的因子載荷的平方和,j表示4個公因子;SFi為公因子得分,i表示20個試點縣。

根據公式(2),計算20個試點縣綜合得分。

綜合得分(TS)=0.19541SF1+0.18818SF2+0.17686SF3+0.15731SF4

4.綜合得分評價

利用13個代表性指標對20個合作醫療試點縣進行的綜合評價結果。根據指標的內涵特點,將13個指標分為籌資與費用負擔、參合情況、受益程度和基金使用4類,並進行綜合排比。

從綜合排比的情況來看,R縣、E縣和A縣評價效果最好,平均得分376.25,R縣最高,為400.32,E縣的情況有點特殊,不設門診補償,住院又分為35元、50元兩種籌資方案,評價係數都是住院指標係數,受益人群雖少但享受補償水平高,並且13個評價指標又主要體現以住院為主,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評價水平;T縣和B縣次之,平均得分203.57;C縣、D縣、E縣、L縣、I縣、Q縣、G縣評價水平平均保持在189.70;S縣、N縣、O縣和M縣平均分數為125.78;最後分數較低的是P縣、H縣、J縣和K縣,平均分數是84.94。

從分類排比的情況來看,4類中前5名(R縣、E縣、A縣、T縣和B縣)每一類的排名基本與綜合排比的名次是一致的,每一類的指標都較好地體現了籌資與費用負擔、參合情況、受益程度和基金使用;C縣基金使用方麵評價指標較低,位居第10,影響了總體評價,而體現基金使用的指標在本研究選用了合作醫療統籌基金結存率,C縣是-10.30%,也就是說C縣合作醫療基金透支了10.30%,提示要尋找影響透支的因素,降低透支,保證基金收入支出平衡,略有結餘。結合上麵基金結存率控製區域6.96-7.17和指標影響因素,分析影響C縣透支因素,主要特點是C縣合作醫療曆史悠久,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視和資金上的扶持,並將其作為衛生係統業績評價的一項重要內容,在長期的推行過程中,農民逐漸認識到合作醫療對於減輕大病負擔具有的積極作用,對合作醫療基本上都持有肯定態度,也培養了交費意識。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本地區居民的流動程度不高,就業基本上不脫離本鄉,不僅沒有出現一些地方因為勞動力遷徙而使地緣關係弱化的現象,社區凝聚力反而隨集體經濟的發展得到加強,農民普遍具有較強的社區歸屬感、責任感和互助互惠精神,這就使得合作醫療這樣一種以互助共濟為主要特征的社區保障形式容易被廣泛接受,因而參合率很高(99.23%),補償比不太高(17.02%)但住院補償病人多(27600人次/年),補償數額大(1489萬元/年)而發生透支139萬元,同時也提示我們應當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根據當地參合農民收入情況、支付能力和支付意願提高農民籌資水平。另一種情況是Q縣(67.20%)、N縣(69.71%)等基金結存率又太高,也提示管理部門尋找結存過多的因素和原因,高基金結存率的影響因素與分析透支影響因素的流程是一致的。P縣透支0.28%原因則主要是因為補償比太高了,其門診補償比是30%,總有效補償比47.1%。基金結存率高的地方提示我們受益程度就低,應綜合的考慮各方麵的因素去權衡總的實施情況。D縣參合情況指標較低,提示我們逆向尋找體現參合情況的指標參合率(61.14%)較低,然後分析究竟有哪些因素影響了參合率,通過改進哪些因素來提高參合率。

每個試點縣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指標結果、總體評價和分類評價情況觀察控製合作醫療的運行情況,結合上麵討論的控製區域,逆向尋找影響因素,分析其影響程度和指標間的相互影響關係,隨時控製工作進展,不斷改進工作。

需要解釋的是,在本研究中,利用因子分析法對合作醫療進行綜合評價,仍存有方法設計上的不足之處。不同的試點縣其方案設計和實施模式不一樣,用同一種方法去評價可能存在偏頗和差異。13項指標中,如合作醫療門診次均補償費和合作醫療住院次均補償費,在不同方案設計中,差異太大。如R縣、C縣無門診補償,R縣側重住院大病補償,這種情況必然導致住院補償額增大,提高綜合評價和分類評價的分數,從而影響評價總的排序和分類排序。雖然無門診補償同樣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綜合評價,但遠沒有住院補償起的作用大,因為門診補償數額畢竟太小。也可以看出R縣、A縣、C縣等住院補償數額大的試點縣評價名次也排前。這在因子分析法評價合作醫療時需要綜合考慮分析。但鑒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住院補償為主,這種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又存在著它的理論和現實合理性。

第三節 建立代表性監測控製點,動態觀察指標的代表性和評價效果

為了進一步觀察13項指標的代表性、敏感性和有效性以及評價方法的可靠性,本課題在上述研究結果的基礎上,選擇A縣、D縣等該省7個第一批省級試點縣作為監測控製點,將13項指標、指標控製區域和評價方法應用到合作醫療的實際運行中,觀察驗證是否符合合作醫療的實際情況。

具體內容如下:

1.將研究設計、研究結果、問題與建議反饋至監測控製點,征求他們意見和建議,做進一步修改,力求研究結果符合實際情況;

2.以月(季、年)為單位,繪出監測控製圖,將13項指標納入常規監控,特別是基金結存率、門診、住院補償比、總有效補償比、受益率、合作醫療與非合作醫療住院次均費用比等易變指標;對於籌資率、各級財政補助占總籌資比例、人均籌資標準等相對固定指標可以按年度控製。

3.以月(季、年)為單位進行監測控製點自我綜合評價,並結合監測控製區域,發現問題,尋找影響因素,提出改進建議。

為說明問題,驗證指標和評價結果,本章回顧性研究獲得了7個試點縣運行滿一個周期(12個月)的13個指標的彙總結果從7個監測控製點的反饋情況來看,13個指標從籌資、補償、受益、費用負擔等方麵基本能代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主要特點和主要方麵,但由於不同試點縣實施方案不同,不同的籌資水平和參合率,設計以不同的補償水平,計算指標監測控製區域樣本量較小,監測控製區域的代表性相對較差,還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驗證;同時試點縣認為監測控製區域對控製改善工作有很重要的實際指導意義,隨著合作醫療發展,建議根據本身情況以自身數據作時間序列監測控製區域分析更有意義。從實際情況看,根據樣本量建立的控製區域對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參考意義大,而根據自身不同時間段建立的區域對地方合管辦控製工作指導作用大;監測控製點因子分析法自我綜合評價在縣級層次隨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逐年運行更適合做時間序列分析,因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縣為單位統籌,鄉鎮之間門診補償比、住院補償比、總有效補償比、人均籌資標準是相同的,也不存在各級財政補助占總籌資比例這一指標,還有更嚴格意義的全縣統籌,鄉鎮之間不管籌資多少,一律從總籌資內補償,也就不存在基金結存率這一指標了。鄉鎮之間隻不過在籌資到位率、參合率等指標存在差別,因此若用於評價不同鄉鎮合作醫療實施情況,意義不是太大,而適合於縣、市之間橫向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