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賢才擇主(6)(1 / 3)

“你還不知,孔明今天風光得很,把士元都辨輸了,爹爹和水鏡先生好不誇讚!”龐山民在旁邊插嘴道。

“他隻是嘴巴厲害,動輒便與人家強辯,我瞧這小時候的毛病可一點沒改!”昭蘇口裏責備,心底卻浮了一絲歡欣。

她走到一麵案幾邊,從一盤黃澄澄的橘子裏挑了一個最大的遞給弟弟。

諸葛亮握著橘子,卻沒有掰開,橘子溜溜地在手裏來回傳遞。

“吃啊,可甜了,剛交時令,不澀不老,是左鄰餘阿婆送我的,她自家院中所種,我特意留了讓你嚐鮮!”昭蘇催促著。

諸葛亮撥弄著橘子,麵露難色:“肚子撐著呢,吃不下去。”

昭蘇瞪了他一眼,一把搶過橘子,一片片剝開橘皮,把那水溶溶、瓣數分明的橘肉放在諸葛亮手裏:“還是小時候的毛病,吃橘子總得我伺候!”

諸葛亮無奈,隻得一瓣一瓣慢慢送進口裏,細細咀嚼,果然甘甜爽口,入口甚是潤滑,清香的餘味一直在唇齒間徘徊,像是含了一片清口的雞舌香。

“好吃嗎?”昭蘇瞧他吃得緩慢,擔心地問。

諸葛亮點頭:“好吃!”

昭蘇如釋重負:“好吃便好,我這裏給你留了很多,你帶給均兒和你媳婦嚐嚐!”

諸葛亮慌忙咽下一瓣橘子,搖手道:“不用了,來做一次客,就拿走二姐許多東西,叨擾太過!”

昭蘇佯沉了臉:“怎麼,和二姐客氣?你若不要,我全扔進溝裏,誰都別吃!”

諸葛亮是知道昭蘇的,他這個二姐心善,平日待人溫和,不爭是非,但執拗起來也必定剛直不能讓,他無法拒絕,隻好說:“那謝謝二姐!”

昭蘇一笑:“這就是嘛!”她側身對龐山民說,“你去把那兩籃橘子拿來!”

龐山民應了一聲,立刻起身離開,還細心地關上門,以免冷風灌入房中。

諸葛亮瞧龐山民走遠,笑道:“姐夫可真聽你的話,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二姐好福氣!”

昭蘇假裝著在空中甩了他一巴掌:“敢取笑二姐,別以為你長大了,二姐就不敢打你!”

諸葛亮躲著笑了一聲。隻有在二姐麵前,他才偶爾露出一些未成熟的模樣,大多數的時候,他都像是淵深的幽穀,讓人永遠探不到底。

昭蘇見他嚼完橘子,起身又拿起一個要遞他,諸葛亮連連擺手:“真吃不下了,二姐饒過我吧!”

昭蘇硬把橘子塞入他手裏:“哄我呢,你小時候能吃七八個橘子,還一個勁嚷嚷不夠,大了倒矜持了?”

諸葛亮愁苦著臉掂掂橘子:“橘兄橘兄,屈子讚你深固難徙,在肚裏生了根,枝繁葉茂,果實累累,撐得一肚翻江倒海,果不如此否!”

昭蘇“撲哧”一聲笑出來:“依舊是這耍嘴皮子的毛病,都為人夫,俟後還要為人父,仍是這般頑劣!”她說著起了一樁心事,輕輕問道,“你娶親也快兩年,什麼時候才給二姐養個侄兒?”

諸葛亮玩笑的心漸漸消散了,他幽然一聲歎息:“二姐,你是知道的,月英連懷兩次身孕,孩子都掉了,唉……”

“竟是為何,請良醫看看吧!”昭蘇憂心忡忡。

“醫士說是先天體弱,很難孕子,若強而為之,隻怕有性命之憂,如今隻能細加調養,休養一段時日再說!”

昭蘇微紅了眼:“可委屈你們倆了,二姐還想早點抱侄兒呢,真是可惜了……你也別憂心,上天垂憐好人,總能過了這個坎!”

諸葛亮轉而安慰昭蘇:“我如今是想明白了,諸葛家後胤自有大哥承嗣,我若無子倒也無所謂了。大哥子女,二姐子女難道不是我的子女?”

昭蘇低了頭,酸澀地歎了口氣:“我隻是心疼你,父母亡故得早,打小裏你就懂事得早,別的孩子哪個不享天倫樂趣,你卻還得護衛姐弟。後來戰亂迭起,顛沛流離,一路辛苦,中道裏叔父又身遭不測……

“那時節,一大家子千裏搬遷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連個主心骨都沒有……我們兩個姐姐無能為力,隻會一味痛哭流涕,隻有你這個弟弟迎進送出,把叔叔好好安葬,還領了一家人築廬隆中,好歹有個安身之處……你還不到十七歲……

“二姐笨,沒有本事照顧好你們,隻能縫衣做飯,你大哥遠在江東,多年音訊全無,後來尋得了消息,一年半載才來個書信,二姐常覺得這家裏好像沒這個人……均兒年紀太小,性子柔順不能擔事,最讓二姐操心……隻有你,一門心思隻為家裏做事,從沒埋怨。其實想想,那時你也是個孩子啊,怎麼能負擔那麼多呢……如今,你好不容易成家娶親,得了幾日安生過活,可又……”

她說不下去了,眼淚“啪嗒”掉在手背上,她抽噎著捂住了臉。

一陣憂傷陡然湧上諸葛亮的心頭,他扭過去,伸手撫住姐姐的肩,輕輕地環住了她。

夜晚,蕭蕭疏疏的風一直沒有停止,諸葛亮從二姐的房裏出來,迎麵一股透骨冷風掀起滿院碎葉撲過來,逼得他退後了兩步。

他等那風稍稍變小,才順著房簷下的便道避風而行,手裏因提著兩籃沉重的橘子,不免減緩了速度。庭院四邊廂房皆有融融燈光輕瀉,低低的人聲從鎖窗後透出,那是留宿龐府的訪客。龐德公好客,時常邀請青年學子過府做客,縱論天下,有時談得晚了,若是居家路遠,便讓他們在家中暫住。龐府還特辟出一溜四進院落,專給這些宿夜學子做暫歇之屋。

前方隆起了一團黑影,猶如平地裏跳出了一隻烏龜,原來是一座草棚,棚架上爬著幹了的藤蔓,垂下的枝條像老人幹枯的手指。

棚下有三個綽約人影,其中兩個麵對麵坐在石礅上,中間橫了一方石案。案上擺著一盞燭台,燈光照見一方棋盤,第三人倚在棚邊,聚精會神地看二人對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