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諡文正,湖南長沙湘鄉縣人。提起曾國藩,人們通常會為他冠上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的稱號,也會稱他為晚清“第一名臣”,是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是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他的顯赫聲名,令人永遠無法在中國近代史上忽視他的光輝。
人們尊崇曾國藩為“千古完人”,因為他整肅政風、倡導洋學,開啟“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大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業無人可及,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後人。《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曆史時期的重要資料,也是曾國藩著述中影響最大的部分,是舊時代讀書人的必讀之書。《曾國藩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記錄了曾國藩自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後長達30年的翰林院和從軍打仗生涯,約1500封,是曆史上家書遺留下來最多的一位,基本涵蓋了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思想。上至祖父母、父母,中對兄弟,下及子侄,內容多為家務、勸誡,有國事,有政務,有軍事指示,有人物評論,還有讀書、寫字、作文的理念。盡管曾國藩著作留傳下來的不多,但僅這一部家書足以體現出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並使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尊精神偶像。
通過《曾國藩家書》,我們不難發現,他從一個山村窮秀才一步一個腳印成為力挽狂瀾的“中興第一名臣”“大清聖哲”。在一生的不凡經曆中,曾國藩是一個具有脾氣倔、忍性重、吃得苦、不怕輸、有蠻勁、好爭勝等湖湘文化性格的儒將。他的這些特征可在家書的字裏行間緩緩地流露出來。
明強。曾國藩認為:“擔當大事,全在明強二字。《中庸》學、問、思、辨、行五者,其要歸於愚必明,柔必強……凡事非氣不舉,非剛不濟,即修身齊家,亦須以明強為本。”
拙渾。渾者,濁而不清也;也指糊塗,不明事理;亦有天然之意,如渾樸、渾厚、渾金璞玉。守拙用渾,是曾國藩性格特質中智慧的顯現。尤其是到了晚年,這位深諳世事的政治家,更講求“拙渾”二字。他說:“渾則無往不易。大約與人忿爭,不可自求萬全;白人是非,不可過於武斷,此渾字之最切於實用者耳。”
堅忍。翻開《曾國藩家書》,堅忍維持、堅忍力爭、堅忍支撐、堅忍不懈等字眼隨處可見。曾國藩認為,講堅忍就是隨時加以化解,不往心上去,不能傻忍,以致傷肝傷身。總之,忍以克己,是曾國藩外在形象和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也是他從一個文弱書生平步青雲的重要原因。
平實。曾國藩認為,為人一要平和,二要求實。平和不僅可以養德,而且可以保身。“大抵胸多抑鬱,怨天尤人,不特不可以涉世,亦非所以養德;不特無以養德,亦非所以保身。”“不說大話,不好虛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談過高之理,如此可以少正天下浮偽之習。”
敬恕。曾國藩對人對己都重視敬以持躬、恕以待人的敬恕精神。為什麼要敬要恕呢?他認為,敬恕是做人之道、立德之基。能敬,則心誌堅定而不放蕩;能恕,則不為一己私利所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