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不少學者早已注意到道德與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和壽命有著密切的聯係,相傳孔子活到73歲,孟子活到84歲,當時已經是了不起的壽星了。談到長壽的秘訣,孔子說:“大德必得其壽。”這是說,重視道德修養、樂於助人的人,能得到美好的回報,能永遠保持最佳的精神狀態。活了100多歲的唐代藥王孫思邈在總結其長壽經驗時明確提出養德為修心的基礎,是養生首務,既能防病,又能避禍。
孔子雲:“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良好的道德修養還使人保持開朗、樂觀的心境。道德品質高尚的人總是心胸豁達寬廣,熱愛生活,在現實中珍惜名譽,樂觀進取,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信中曾國藩的四條教子方法,即是他對兒子們和曾家侄兒們的期望,希望他們都能學友所成,修心養德。
【經典格言】
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實用其力,以為善去惡,則謂之自欺。方寸之自欺與否,蓋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故《大學》之《誠意》章兩言慎獨。
兄自問近年得力,惟有一悔字訣
(1867年2月7日與九弟曾國荃書)
【家書】
沅弟左右:
鄂督五福堂有回祿①(回祿:傳說中的火種。此處指火災。)之災,幸人口無恙,上房無恙,受驚已不小矣。其屋係板壁紙糊,本易招火。凡遇此等事,隻可說打雜人役失火,固不可疑會匪之毒謀,尤不可怪仇家之奸細。若大驚小怪,胡想亂猜,生出多少枝葉,仇家轉得傳播以為快。惟有處之泰然,行所無事。申甫所謂“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星岡公所謂“有福之人善退財”,真處逆境者之良法也。
弟求兄隨時訓示申儆,兄自問近年得力,惟有一悔字訣。兄昔年自負本領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見得人家不是。自從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後,乃知自己全無本領,凡事都見得人家有幾分是處,故自戊午至九載,與四十歲以前迥不相同。大約以能立能達為體,以不怨不尤為用。立者,發奮自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融,行得通也。
吾九年以來,痛戒無恒之弊,看書寫字,從未間斷,選將練兵,亦常留心。此皆自強能立工夫。奏疏公牘,再三斟酌,無一過當之語,自誇之辭:此皆圓融能達工夫。至於怨天本有所不敢,尤人則常不能免,亦皆隨時強製而克去之。弟若欲自儆惕②(儆惕:敬惕。),似可學阿兄丁戊二年之悔,然後痛下箴砭,必有大進。
立達二字,吾於巳未年曾寫於弟之手卷中,弟亦刻刻思自立自強,但於能達處尚欠體驗,於不怨尤處尚難強製。吾信中言,皆隨時指點,勸弟強製也。趙廣漢本漢之賢臣,因星變而劾魏相,後乃身當其災,可為殷鑒。默存一悔字,無事不可挽回也。
同治六年正月初三日
【譯文】
沅弟左右:
鄂督署的五福堂遭了火災,幸虧無人受傷,上房也沒有受損,隻是受驚嚇不小。那裏的房子是木板牆壁加紙糊,本來容易招火。凡屬遇到這種事,隻能說是打雜的人失火,不要懷疑到是敵匪的毒計,尤其不要怪是仇家的奸細幹的。如果大驚小怪,胡思亂猜、添枝增葉,那傳播起來非常快。隻有處處泰然處之,行若無事,像申甫說的那樣,“好漢打脫牙齒和血吞”。星岡公說的,“有福的人善於退財”,真是處於逆境的人自安好辦法。
弟弟要求為兄時訓示,為兄自問近年來,得力於一個“悔”字訣。過去自負,以為自己的本領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每看見別人的不是。自從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後,才知道自己沒有什麼本領。什麼事都看得見別人有幾分對的。所以自戊午到現在九年裏,與四十歲以前完全不同。大約以能立能達為根本,以不怨不尤為應用。立,是發奮自強,站得住的意思。達,是辦事周到,行得通的意思。
我九年以來,痛下決心改掉沒有恒心的毛病,看書寫字,從不間斷。選將練兵,也當留心,這都是自強自立的工夫。奏疏公牘,再三斟酌,沒有一句過頭的話,沒有一個自誇的詞,這都是圓熟到能達的工夫。至於說到怨天,本來就不敢;尤人還不可避免,也隨時強製自己盡量克服。弟弟如果想自己警惕,似乎可以學為兄丁戊二年的悔悟,然後努力鞭策自己,定會有大進益。
“立達”二字,我在巳未年曾經寫在弟弟的手卷上,弟弟也時刻想自立自強,但對於“達”字還缺乏體驗,對於不怨天尤人還難以強製。我在信中隨時指點,勸弟弟強製自己。趙廣漢本來是漢的賢臣,因星變而彈劾魏相,後來身受其災,可以作為殷鑒。心裏暗暗存一個“悔”字,沒有什麼事不可以挽因的。
同治六年正月初三日(1867年2月7日)
【精華點評】
曾國藩的為人處世前半生和後半生簡直判若兩人。這還要從曾國藩在籍為父守製三年說起。事實上,他並沒有守製三年,僅僅是一年半的時間。曾國藩自鹹豐七年二月廿九日奔喪至家,至鹹豐八年六月初七日再度出山由湘鄉動身赴浙江,前後總共曆時一年半。這一年半時間,名曰“鄉居”,實則是曾國藩一生思想、為人處世巨大轉折的時刻,就像練武功的“坐關”、佛道的“坐禪”一樣。
曾國藩在家中重讀經典,期望能從中找到擺脫困惑的答案。這時他認真閱讀了以前看過但並不相信的《道德經》《南華經》等老莊的著述。這些書雖講的是出世之學,但曾國藩重讀,卻為他的立身處世指點了迷津。同樣的處世之學,孔孟主張直率、誠實;而申韓(申不害、韓非)等法家卻主張以強碰強,硬對硬;老莊則主張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江河所以為百穀之王者,以其善下”。下反而是王,弱反而能強,柔則是至剛。把老子的言論與自己過去的行事相對比,曾國藩發覺自己處處直截了當,用的是儒家的至誠和法家的強權,表麵上痛快幹脆,似乎是強者,結果處處碰壁,實質上是失敗者,是弱者。到頭來弄得上上下下處處是敵人,前前後後處處是障礙。過去也知道“大方無隅”“大象無形”“大巧若拙”,但一直沒有真懂,所以自己的行事恰好似有隅之方,有形之象,似巧實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是無形無象、鬼斧神鑿的。“大柔非柔,至剛無剛”太妙了!讀到這裏、想到這裏,曾國藩如同從黑夜裏一下子走進了光明世界,豁然開朗。
自此之後,曾國藩行動做事,由前時的方正,變為後來的圓通。他自己承認,“昔年自負本領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見人家不是。自從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後,乃知自己全無本領,凡事都見得人家幾分是處,故自戊午至今九年,與四十歲前迥不相同”。曾國藩這裏把家居的兩年自稱為“大悔大悟”之年,他自認為前後行事“迥然不同”了。
【經典格言】
立者,發奮自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融,行得通也。
默存一悔字,無事不可挽回也。
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辱之時
(1867年4月3日與九弟曾國荃書)
【家書】
沅弟左右:
十八之敗,杏南表弟陣亡,營官亡者亦多,計親族鄰裏中或及於難,弟口內心緒之憂惱,萬難自解。然事已如此,隻好硬心狠腸付之不問,而一意料理軍務。補救一分,即算一分。弟已立大功於前,即使屢挫,識者猶當恕之。比之兄在嶽州、靖港敗後棲身高峰寺,胡文忠在奓山敗後舟居六溪口氣象,猶當略勝。高峰寺、六溪口尚可再振,而弟今不求再振乎?
此時須將劾官相之案、聖眷之隆替、言路之彈劾一概不管,袁子凡所謂“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另起爐灶,重開世界。安知此兩番之大敗,非天之磨煉英雄,使弟大有長進乎?諺雲“吃一塹,長一智”,務須咬牙礪誌,蓄其氣而長其智,切不可苶然自餒也。
同治六年二月廿九日曾國荃書劄
【譯文】
沅弟左右:
十八日的戰敗,杏南表弟陣亡,其他營官陣亡的也很多,想到親屬、鄉親中有人遇難,你內心的憂愁煩惱一定難以化解。然而事已至此,隻好硬起心腸,置之不理而專心料理軍務。補救一分,就算一分。弟弟你已經立下了大功,即使多次失敗,了解你的人也會原諒你。比起我在嶽州、靖江戰敗後棲身於高峰寺,胡林翼於奓山戰敗後在六溪口漂泊船上的景象,還是要好一些。高峰寺、六溪口之後還可以重振旗鼓,而你今天就不求再次振作了嗎?
現在應將彈劾官相的失敗、皇上對你態度的轉變、現今輿論對你的責難一概不管。正如袁子凡所說的“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生”另起爐灶,重新開始。怎麼知道這兩次的大敗,不是上天在磨煉你這個英雄,使你大有長進呢?諺語說“吃一塹,長一智”,我平生的進步全在受到挫折、受到侮辱的時候。務必咬緊牙關,磨礪自己的意誌,積蓄氣勢,增長才智,千萬不要自己放鬆泄氣啊。
同治六年二月廿九日(1867年4月3日)
【精華點評】
孟子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就是說,天要把重大任務降臨到某個人身上,必然會先要他心中有苦惱的事情,使他的筋骨時常處在疲勞之中,使他常常挨餓,困乏他的身體,並且使他每次做事都不能順心如意,以此來錘煉他的心誌,培養他堅韌的性情,增加他的本領。所以遇到苦難挫折,處在逆境當中,不妨把這苦難挫折看成是上天將要托付給我重大的責任,所以上天用苦難挫折來磨礪我。古今中外成大事者,都經受過艱難困苦的錘煉。曾國藩亦是在屢戰屢敗中“咬定牙根,徐圖自強”,而後屢敗屢戰,贏取人生的一場場勝利。
一個人如果從來沒有經受過挫折並不是好事。社會不是繁花似錦、滿地春風的樂園,處在社會當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難題。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遇到過挫折與困難,當真正麵對挫折與困難時往往不知道如何應對。所以遇到困難挫折,並不是一件壞事。如果我們能經受困難挫折的磨礪,培養堅強的意誌力與忍耐力,無論身處什麼樣的逆境都能保持積極的鬥誌,那麼將來遇到大的難題也就容易克服。
【經典格言】
安知此兩番之大敗,非天之磨煉英雄,使弟大有長進乎?諺雲“吃一塹,長一智”。務須咬牙厲誌,蓄其氣而長其智,切不可苶然自餒也。
力守悔字硬字兩訣,以求挽回
(1867年4月16日與九弟曾國荃書)
【家書】
沅弟左右:
春霆之鬱抑不平,大約屢奉諭旨嚴責,雖上元之捷,亦無獎許之辭,用是怏怏者十字四;弟奉與渠奏報不符,用是怏怏者十之二;而少荃奏省三敗挫,由於霆軍爽約,其不服者亦十之二焉。餘日內諸事忙冗,尚未作信勸駕。向來於諸將有挾功而驕者,從不肯十分低首懇求,亦硬字訣之一端。
餘到金陵已六日,應酬紛繁,尚能勉強支持,惟畏禍之心刻刻不忘。弟信以鹹豐三年六月為餘窮困之時。餘生平吃數大塹,而癸醜六月不與焉。第一次壬辰年發佾生,學台懸牌,責其文理之淺;第二,庚戌年上日講疏內,畫一圖甚陋,九卿中無人不冷笑而薄之;第三,甲寅年嶽州靖港敗後,棲於高峰寺,為通省官紳所鄙夷;第四,乙卯年九江敗後,郝顏走入江西,又參撫臬;丙辰被困南昌,富紳人人目笑存之。吃此四塹,無地自容。故近雖忝竊大名,而不敢自詡為有本領,不敢自以為是。俯畏人言,仰畏天命,皆從磨煉後得來。
弟今所吃之塹,與餘甲寅嶽州、靖江敗後相等,雖難處各有不同,被人指摘稱快則一也。弟力守悔字硬字兩訣,以求挽回。弟自任鄂撫,不名一錢,整頓吏治,外間知之者甚多,並非全無公道。從此反求諸己,切實做去,安知大塹之後無大伸之日耶?
同治六年三月十二日
【譯文】
沅弟左右:
春霆抑鬱不平,大概足因為總被聖旨嚴厲指責,即使正月十五打了勝仗,也沒有一句獎勵的話吧,這占他不高興的原因的四分;你上奏與他上奏的報告內容不相符合,這占他不高興的原因的兩分;少荃奏報中說省三戰敗是由於春霆違背作戰計劃,他不服氣也占了兩分。我這些天各種事很忙,還沒有來得及寫信勸他。我一向對於那些挾功傲慢的將領們,從來不肯完全低頭懇求,這也是硬字訣的一個內容。
我到金陵已經六天了,應酬繁多,還能勉強支持,隻是懼怕災禍的想法一刻也忘不掉。你的信中認為鹹豐三年六月是我窮困的時候。我一生中摔過幾個大跟鬥,但你說的這次還算不上。第一次是壬辰年(1832年)公布樂舞生,提督學政貼出公告,批評我文理淺陋。第二次是庚戌年(1850年)在一篇日講製度的奏章中,我畫了一張非常粗劣的圖,同僚們沒有一個不嘲笑、挖苦我的。第三次是甲寅年(1854年)嶽州、靖港戰敗後住在高峰寺,湖南全省的官紳都看不起我。第四次是乙卯年(1855年)在九江打了敗仗後厚著臉皮到江西,又參奏江西巡撫、提刑按察使,次年被圍困在南昌,官紳們來慰問我時都帶著嘲笑的目光。這些教訓,讓人無地自容。所以近年來雖有些名氣,但不敢自誇有本領,不敢自以為是。既怕公眾的議論,又怕命運的安排,這都是磨煉後得來的。
你如今摔的跟頭,與我甲寅年在嶽州、靖江戰敗後差不多,雖然難處各有不同,但被人指責、嘲笑卻是一樣的。你應該努力堅持悔字訣和硬字訣,以求得彌補。你自從當上湖北巡撫,清正廉潔,整頓吏治,外邊知道這個情況的人很多,並不是完全沒有人主持公道——從此反省自己,認真做下去,怎麼知道摔了大跟頭之後沒有大成功的一天呢?
同治六年三月十二日(1867年4月16日)
【精華點評】
讀這封寫給正遭受挫折的曾國荃的書信,看到信中曾國藩的四次尷尬境遇,我們不得不感歎“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啊!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中,有坦途有坎坷;有鮮花,也有荊棘。人生曆程不可能一帆風順,難免要遇到各種各樣的失敗和挫折。遭受挫折是痛苦的,弱者對此灰心懊喪,強者必舔血撫痕站起來,抬起頭頑強往前走。
雖然順境能為人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條件,但是逆境也能磨礪人奮發成才的意誌,鍛煉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人生的每次起落都是一次進步,每受挫一次,對人生的理解就會加深一層。逆境能鍛煉人駕馭複雜的局勢,應對各種風險的能力。不經過磨難和挫折,怎麼能體味出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經過風雨,怎麼能長成參天大樹,成功屬於百折不撓和頑強拚搏的人。
曾國藩說:“從此反求諸己,切實做去,安知大塹之後無大伸之日耶?”受不了在挫折中顛簸,經不起失敗的人,是永無希望和前途可言的。人生多艱,磨難和挫折讓我們刻骨銘心,有句名言叫“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做大丈夫難,難不在伸,而在屈,能屈居人下者,才能是拾級而上。因此,曾國藩的悔字訣、硬字訣鼓舞我們經受住挫折的折磨,忍受住艱難的考驗,在荊棘叢中闖出一條生路,經過艱苦的跋涉,最後贏取收獲。
【經典格言】
故近雖忝竊大名,而不敢自詡為有本領,不敢自以為是。俯畏人言,仰畏天命,皆從磨煉後得來。從此反求諸己,切實做去,安知大塹之後無大伸之日耶?
當用困知勉行功夫
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功夫
(1866年3月4日與二兒子曾紀鴻書)
【家書】
字諭紀鴻兒:
爾學柳帖《琅邪碑》,效其骨力則失其結構,有其開張則無其捖搏。古帖本不易學,然爾學之尚不過旬日,焉能眾美畢備,收效如此神速?
餘昔學顏柳帖,臨摹動輒數百紙,猶且一無所似。餘四十以前在京所作之字,骨力間架皆無可觀,餘自愧而自惡之。四十八歲以後,習李北海《嶽麓寺碑》,略有進境,然業曆八年之久,臨摹已過千紙。今爾用功未滿一月,遂欲遽躋神妙耶?餘於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功夫,爾不可求名太驟,求效太捷也。
以後每日習柳字百個,單日以生紙臨之,雙日以油紙摹之。臨帖宜徐,摹帖宜疾,專學其開張處。數月之後,手愈拙,字愈醜,意興愈低,所謂“困”也。因時切莫間斷,熬過此關,便可少進;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不特習字,凡事皆有極困極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
曾紀澤餘所責爾之功課,並無多事,每日習字一百,閱《通鑒》五葉,誦熟書一千字(或經書或古文、古詩,或八股試帖,從前讀書即為熟書,總以能背誦為止。總宜高聲朗誦),三八日作一文一詩。此課極簡,每日不過兩個時辰即可完畢,而看讀寫作四者俱全。餘則聽爾自為主張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