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餘暉殘照(3)(1 / 3)

紀澤母子等四月中旬應當能夠到達湖北,紀鴻留在弟官署中讀書,其他人還是回湖南的好。科三嫂病已痊愈,十分寬慰。順問近好。

同治五年三月廿六日(1866年5月10日)

【精華點評】

能否把交往密切的人轉化為自己的人力資源,影響著一個人的成功與失敗。而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他是否可以把別人的能力,轉化為自己所用的能力。曾國藩就是一個善於使用人才從而把別人能力化為己用的人。曾國藩曾經反複說過:“管理政事的原則,收用人才和處理事務兩方麵同樣重要。收用人才也就是四條:即多方收羅、謹慎使用、經常指導、嚴厲約束。處理事務也不過四項:即像整理絲線那樣先分開頭緒,再以類相從,周詳縝密地考慮,定出簡要的條文遵守。”曾國藩的這種選人和治事的原則,應用於現代管理過程依然適用,多方麵的收羅、選出可用之才,然後再量材使用,要經常性地培訓指導,同時用嚴明的紀律加以約束。隻有這樣才會人盡其才。

【經典格言】

位高而資淺,貌貴溫恭,心貴謙下。

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滿,二者本末俱到,必可免於咎戾,不墜令名。

所貴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

(1866年10月17日與兒子曾紀澤、曾紀鴻書)

【家書】

字諭紀澤、紀鴻兒:

接澤兒八月十八日稟,具悉。擇期九月二十日還湘。十月廿四日四女喜事,諸務想辦妥矣。凡衣服首飾百物,隻可照大女二女三女之例,不可再加。紀鴻於二十日送母之後,即可束裝來營。自坐一轎,行李用小車,從人或車或馬皆可,請沅叔派人送至羅山,餘派人迎至羅山。

淮勇不足恃①(恃:依賴,仗著。),餘亦久聞此言,然物論悠悠,何足深信。所貴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省三、琴軒均屬有誌之士,未可厚非。申夫好作識微之論,而實不能平心細察。餘所見將才傑出者極少,但有誌氣,即可予以美名而獎成之。

餘病雖已愈,而難於用心,擬於十二日續假一月,十月奏請開缺,但須沅叔無非常之舉,吾乃可徐行吾誌耳。否則別有波折,又須虛與委蛇也。此諭。

同治五年九月初九日

【譯文】

字諭紀澤、紀鴻兒:

接到澤兒八月十八日信,知道了一切。你選定日子在九月二十日回湖南,十月廿四日是四女出嫁的喜期,各種事務我想已備辦停當了。大凡衣服首飾等物,隻能依照大女、二女、三女出嫁時的定例辦,不要再增。紀鴻在二十日送過母親後,就可以收拾行裝來大營。自己坐一頂轎子,行李用小車搭載,跟從的人乘車騎馬都行,請沅叔派人送到羅山處,我再派人到羅山去迎接。

淮勇不能夠依靠,我也早有耳聞,但人多嘴雜,哪值得相信?可貴之處在於喜好他能知其惡,厭惡他能知其美。劉省三、潘琴軒都是有誌向的人才,不能批評過分。申夫好作一些洞察秋毫的議論,實際上卻不能靜下心觀察。我所見過的將才裏麵,傑出的極少,但隻要有大誌,就可以給他美名獎勵他,成就他。

我的病雖已好,但難以用心思,準備於十二日續假一個月,十月奏請辭職。但必須沅弟沒有不尋常的舉動,我才能慢慢實現我的願望。否則的話,另生波折,又要敷衍應付。此諭。

同治五年九月初九日(1866年10月17日)

【精華點評】

曾國藩培養人才的標準是:發現優秀人才,用人所長,加以重點長期培養,因勢利導,四處開花。曾國藩無時、無地不注意觀察人才,並將其優缺點一一記錄下來,以備日後參考使用。此外,曾國藩還經常設置不同的情境來考驗對方,以找出真正沉穩內斂、德行佳的人才。在選人時,曾不喜歡用官氣重、誇誇其談的人,並以德大於才為用人第一要旨,對此他有過精辟的闡述:“與其無德而近於小人,毋寧無才而近於愚人。”曾國藩不僅善於發現人才,還善於使用人才。他清楚地認識到,世人聰明才力,不甚相懸,此暗則彼明,此長則彼短,在用人者審量其宜而已。而曾國藩從長期實踐中歸納出培養人才的方法,主要有教誨、甄別、保舉、超擢四種。教誨之法即教訓、教導;甄別之法即對能力、品質考核鑒定;保舉之法即向上級薦舉有才或有功的人,使其得到提拔任用;超擢之法即超級提升。以教誨為例,凡手下將領來拜見,曾國藩總抽時間接見,並諄諄訓誨、告誡他們對上要精忠報國,對下要力戒騷擾百姓;平時,他也經常以書信、飯前閑談的形式對手下提些要求。因此,屬下從士兵到將領,無不將他視為楷模。

曾國藩深諳人的心理,認為對人才不能求全責備,而要多鼓勵扶助。他說:“衡人亦不可眼界過高。人才靠獎勵而出。大凡中等之才,獎率鼓勵,便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貶斥不用,則慢慢地就會墜為朽庸。”在具體實踐中,曾國藩建立了有效的激勵機製,注重針對不同人的不同需求,采取相應措施來激發其積極性——武人給錢,文人給名,即以厚賞來得兵將之勇,以名位來換幕僚之智,皆大歡喜,軍心一統。通過不停的舉薦,曾國藩的幕僚幾乎人人皆有頂戴,以滿足他們的好名之心。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曾國藩不怕部屬與自己同職齊名,鼓勵他們自立門戶自辟乾坤,並為之鋪路搭橋。也正是這樣,才有了後來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的大放異彩。

【經典格言】

所貴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

餘所見將才傑出者極少,但有誌氣,即可予以美名而獎成之。

當在選將練兵上切實用功

(1867年1月27日與九弟曾國荃書)

【家書】

沅弟左右:

廿日接弟十三四及十六日兩信,比即複信,想可先到。日來賊竄何處?由孝感而東南,則黃陂、新洲及黃州各屬處處可慮。

此賊故智,有時疾馳狂奔,日行百餘裏,連數日不少停歇;有時盤於百餘裏之內,如蟻旋磨,忽左忽右,賊中相傳秘訣曰:“多打幾個圈圈,官兵之追者自疲矣。”僧王曹縣之敗,係賊以打圈圈之法疲之也。

吾觀撚之長技約有四端:一曰步賊長竿,於槍子如雨之中冒煙衝進;二曰馬賊周圍包裹,速而且勻;三曰善戰而不輕試其鋒,必待官兵找他,他不先找官兵,得粵匪初起之訣;四曰行走剽疾,時而數日千裏,時而旋磨打圈。

撚之短處,亦有三端:一曰全無火器,不善攻堅,隻要官吏能守城池,鄉民能守堡寨,賊即無糧可擄;二曰夜不紮營,散住村莊,若得善偷營者乘夜劫之,脅從者最易逃潰;三曰輜重婦女騾驢極多,若善戰者與之相持,而別出奇兵襲其輜重①(輜重:運輸部隊攜帶的軍械、糧草、被服等物資。),必受大創。此吾所閱曆而得之者。弟素有知兵之名,此次於星使在鄂之際,軍事甚不得手,名望必為減損,仍當在選將練兵切實用功。一以維持大局,掃淨中原之氛;一以挽回令名,間執讒慝之口。

吾複奏折,昨日拜發。新正赴徐,暫接督篆,三月必切實懇辭。辛苦半生,不肯於老年博一取巧之名,被人竊笑也。

餘詳日記中,順問近好。

同治五年十二月廿二日

【譯文】

沅弟左右:

二十日收到弟弟十三日和十六日的兩封信,立即寫了回信,想來能夠早點到。近來敵人流竄到什麼地方了?如果他們從孝感流竄到東南,那麼黃陂、新洲和黃州各地處處讓人憂慮。

這股敵人老奸巨猾,有時瘋狂奔馳,一天行進一百多裏,連續幾天都不停下來休息,有時在一百多裏的範圍內,像螞蟻一樣旋轉打磨,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敵人中相傳的秘訣是:“多打幾個圈圈,官兵來追剿的人自然就疲憊了。”僧王曹縣的失敗,是敵人采取了打圈圈的辦法,讓他疲勞了。

我看撚匪的長技有四個方麵:一是步兵手持長竿,在槍林彈雨中間冒著硝煙前進;二是騎兵實施包圍,迅速而且均勻;三是善戰但不輕易出擊,必然等著官兵來找他們,他們不主動找官兵作戰;四是行軍很速度,有的時候幾天能走上千裏,有的時候如同推磨一樣繞圈子。

撚匪的短處,也有三個方麵:一是完全沒有火器,不善於打攻堅戰,隻要官吏能守住城池,鄉民能守住堡寨,敵人就沒有糧食可以掠奪;二是夜晚不紮營,散住在村莊,如果有善於偷營的乘夜去偷襲他們,脅從的人最容易逃潰;三是輜重、婦女、騾驢很多,如果有善於作戰的和他們僵持,而且派出奇兵偷襲他們的輜重,他們必定會遭受大的挫敗。這是從我閱曆中得來的。弟弟向來有善於用兵的名聲,這次欽差大臣在湖北的時候,仗打得很不順利,名望必定會受損,你仍然應該在選將練兵這方麵切實下工夫。一是要維持大局,掃清中原的敵人;二是要挽回名聲,堵住說閑話人的嘴。

我又寫的奏折,在昨天發出去了。新年正月到徐州,暫且接掌總督大印,三月必然誠懇地請求辭職。辛苦了半輩子,不想在老了的時候博得一個取巧的名聲,害怕被人家恥笑。

其餘的詳細地寫在了日記中,順問近好。

同治五年十二月廿二日(1867年1月27日)

【精華點評】

在治兵方麵,曾國藩強調將必親選、兵必自招。繼承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舍節製不能成軍”的思想,把統領歸大帥調遣,自統領至兵勇逐級自選、層層節製的優點概括為“譬之木焉,統領如根,由根而生幹生枝生葉,皆一氣所貫通”。曾國藩一改中國古代國家招募軍隊的方式和“兵不識將,將不擇兵”陋習,由書生文士來招募軍隊。

將士的選擇,給養招兵都由主帥自己辦理,由將在戶籍所在地募集軍隊,這樣將士來源主要是湖南同鄉。曾國藩吸收戚繼光的募兵標準,親自製定《招募之規》,規定“以技術嫻熟、年輕力壯、樸實而有農夫之氣者優先用之”。指示將領“募格須擇技藝嫻熟,年輕力壯,樸實而有農夫之氣者為上,其油頭滑麵而有市井之氣者、有衙門之氣者概不收用”。他說:“山僻之民多獷悍,水鄉之民多浮滑,城市之民多遊情之習,鄉村多樸拙之夫。”所以,曾國藩在招募士兵時,專招樸實健壯的山僻之民,由統帥親自募兵選將。

【經典格言】

仍當在選將練兵切實用功。一以維持大局,掃淨中原之氛;一以挽回令名,間執讒慝之口。辛苦半生,不肯於老年博一取巧之名,被人竊笑也。

順其自然清靜調養

養生在於戒惱怒、知節嗇

(1865年10月20日與大兒子曾紀澤書)

【家書】

字諭紀澤兒:

卅日成鴻綱到,接爾八月十六日稟。具悉爾十一日後連日患病,十六日尚神倦頭眩,不知近已痊愈否?

吾於凡事皆守“盡其在我,聽其在天”二語,即養生之道亦然。體強者,如富人因戒奢而益富;體弱者,如貧人因節嗇而自全。節嗇非獨食色之性也,即讀書用心,亦宜儉約,不使太過。餘“八本匾”中,言養生以少惱怒為本。又嚐教爾胸中不宜太苦,須活潑潑地,養得一段生機,亦去惱怒之義也。

既戒惱怒,又知節嗇,養生之道,已盡其在我者矣。此外,壽之長短,病之有無,一概聽其在天,不必多生妄想去計較他。凡多服藥餌,求禱神祇,皆妄想也。吾於醫藥、禱祀等事,皆記星岡公之遺訓,而稍加推闡,教爾後輩。爾可常常與家中內外言之。

曾國藩像爾今冬若回湘,不必來徐省向,徐去金陵太遠也。朱金權擬於初十內外回金陵,欲伴爾回湘。近日賊犯山東,餘之調度,概谘少荃宮保處。澄、沅兩叔信附去查閱,不須寄來矣。此囑。

同治四年九月初一日

【譯文】

字諭紀澤兒:

三十日成鴻綱到我這裏,我接到你八月十六日的稟帖。知道了你十一日以後連續幾天患病,十六日還感到精神疲倦,頭暈目眩,不知道這幾天痊愈了沒有?

我遇到事情都盡力遵守“盡其在我,聽其在天”這兩句話,就是在養生之道上也如此。身體強健的人這樣做,如同富有的人極力地避免奢侈會變得更加富有;體質虛弱的人這樣做,如同貧窮的人因為節儉能自我保全。節儉不光是在飲食上、性欲上,就是用心讀書上,也應該節約儉省,不能太過分。我的“八本匾”裏麵,講養生以少發怒為根本。我還曾教導你心中不要太愁苦,要活潑,讓心中存有一片生機活力,這也是消除煩惱的辦法。

既要盡力不惱怒,又要知道節儉,養生之道就完全能自己掌握了。除此之外,像是年齡的長短,得不得病,這都一概聽天由命,沒必要胡思亂想,去計較那些。但凡是吃藥、求神保佑的,都屬於妄想。我對醫藥、祈禱等事,都牢記星岡公的遺訓,而稍微加以闡述,這樣可以教育後輩。你也可以時常對家中內外說一說。

今年冬天如果你回到湖南,就不用來徐州見我了,徐州離金陵太遠。朱金權將會在初十前後回到金陵,想和你結伴回湖南。這幾天敵軍進犯山東,我調度兵馬的公文,一概以谘文的形式發到李少荃宮保那裏。澄、沅兩位叔叔的信附上查閱,不必寄來了。此囑。

同治四年九月初一日(1865年10月20日)

【精華點評】

人活著必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其實我們需要的很簡單,我們要的隻是幸福。

幸福是什麼,它沒有具體的概念,也許是一種感覺,也許是精神,也許是物質,而這兩者都不可少,尤其是現在這個社會。但是,精神上的富有顯得更重要。精神的力量是無窮,意念是神奇的,隻有精神富有才會有更高層次的追求。人要有物質追求,生活的質量才有保障,但不可以為物質所迷惑,物質的背後是對理想的執著。隻有實現自己的理想,完成自己的使命,這一生就是有意義的。

“奢者富而不足,何如儉者貧而有餘?”奢侈的人雖然富有,但心裏總是不滿足,還不如節儉的人,他們雖貧窮,但心裏充實。而卑劣的人由自卑到惱怒,越發襯托出君子的優秀。卑劣的人應該學會“見賢思齊”,去學習君子的優良品德,做一個有修養有品位的人。人生時刻麵臨困境和挑戰,敢於麵對生活的波浪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時刻準備著,為美好的生活而努力,為我們深愛的和深愛我們的人好好活著。不管是富有還是貧窮,不管是知識豐富還是身無長物,都要做個快樂的人,充實地活著。

【經典格言】

吾於凡事皆守“盡其在我,聽其在天”二語,即養生之道亦然。體強者,如富人因戒奢而益富;體弱者,如貧人因節嗇而自全。胸中不宜太苦,須活潑潑地,養得一段生機,亦去惱怒之義也。

古人以懲忿窒欲為養生要訣

(1865年11月17日與兒子曾紀澤、曾紀鴻書)

【家書】

字諭紀澤、紀鴻兒:

廿六日接紀澤二十日排遞之稟,紀鴻初六日舢板帶來稟件、衣書,今日派夫往接矣。李老太太病勢頗重,今日略愈否?深為係念。

澤兒肝氣痛病亦全好否?爾不應有肝鬱之症。或由元氣不足,諸病易生,身體本弱,用心太過。上次函示以節嗇之道,用心宜約,爾曾體驗否?

張文瑞公(英)所著《聰訓齋語》,皆教子之言。其中言養身、擇友、觀玩山水花竹,純是一片太和生機,爾宜常常省覽。鴻兒身體亦單弱,亦宜常看此書。吾教爾兄弟不在多書,但以聖祖之《庭訓格言》(家中尚有數本)、張公之《聰訓齋語》(莫宅有之,申夫又刻於安慶)二種為教,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

以後在家則蒔養花竹,出門則飽看山水,環金陵百裏內外,可以遍遊也。算學書切不可再看,讀他書亦以半日為率。未刻以後,即宜歇息遊觀。古人以懲忿窒欲①(懲忿窒欲:克製憤怒,抑製嗜欲。懲,警戒、製止;忿,憤怒;窒,阻塞堵死,抑止;欲,嗜欲。)為養生要訣。懲忿即吾前信所謂少惱怒也,窒欲即吾前信所謂知節嗇也。因好名好勝而用心太過,亦欲之類也。藥雖有利,害亦隨之,不可輕服。切囑。

此間派隊於廿八日出剿,初一二可以見仗。十九日折奉旨留中,暫無寄諭。爾可先告李宮保也,餘不多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