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和女兒經常玩一種叫做“留神看”的遊戲。每當路過商店等門前之後,我就問她這個商店陳列櫥窗內擺列著哪些物品,讓她列出留在記憶中的物品。她能說出的物品越多越好。如果我記住了,而她有很多未記住的就不行。這一遊戲對發展她的記憶力是很有效的。這樣訓練的結果是,當她5歲時,在紐約州的肖特卡大學教授們麵前,把《共和國戰歌》(美國有名的軍歌)朗讀了一遍就能一字不差地複述下來,使教授們大吃一驚。
我這樣做是為了讓她注意事物,養成敏銳地觀察事物的習慣。還在她兩歲時,我帶她到賣雕刻仿製品的商店去,她就對店員說:“你這裏既沒有《維紐斯·得·米羅》,又沒有《維紐斯·得·麥得衣齊》(兩張畫的名稱)。”使店員大為驚奇。
在她出生後第6周,父親給她買了紅色氣球,我把氣球用短繩紮在她的手腕子上,隨著手的上下擺動,氣球也隨之上下飄動,她非常高興。以後,我每周給她換一個其他顏色的氣球。通過這一遊戲,能輕而易舉地教給她紅的、綠的、圓的、輕的等形容詞。
我還讓她手拿貼有砂紙的木片和其他物品,教給她粗糙、光滑等形容詞。
嬰兒往往愛把手拿的物品往口裏放。但是隻要從小注意,就不致養成這種習慣。在這方麵有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女兒兩歲時,我帶她去串門,那家的小女孩拿出好看的果子給她,並說是她自己做的。於是,女兒就問:“媽媽,這也可以往嘴裏放嗎?”她這一問,把那個女孩弄得莫名其妙。
我對女兒進行這樣的教育,絕不是強迫她去做。孩子是活的,自然要不斷地發揮她的精力。我隻是為了不讓她的精力白白地浪費掉,才努力進行各種有效的引導。進行這樣的教育,孩子總有事幹,就不會因為無事可做而吃手指頭、無聊、沮喪,甚至哭泣。
隨時隨地與孩子做遊戲
斯特娜夫人在教育過程中發現孩子總是精力充沛的,為了不讓孩子覺得無聊,她總是想盡辦法與孩子遊戲,以此來分散孩子的精力。由此類推到我們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隨時隨地與孩子做以下的遊戲:
1.捉迷藏遊戲:在嬰兒時期,家長可以拿一張紙或一條毛巾、手絹,遮住臉部的同時喊孩子的名字。引起他的注意後,突然把遮擋物拿開,同時輕輕“喵”一聲。
2.爬的遊戲:孩子學習匍匐爬行的時候,可在他的前方擺放能夠吸引孩子注意的玩具,促使孩子有向前爬行的願望。
3.鏡子遊戲:把孩子抱到鏡子前問:“寶寶在哪裏?”等他注意到鏡中的自己後,便指著他的鼻子說:“寶寶的鼻子。”指著自己的鼻子說:“媽媽的鼻子。”需要注意的是與孩子說話的語氣要輕柔,逗引孩子玩這個遊戲。如果孩子不感興趣,不能強迫。
4.找玩具遊戲:拿出孩子喜歡的玩具放在床上,用枕巾蓋住玩具的同時,用驚訝的語調說:“寶寶,汽車呢?怎麼沒了?找一找吧。”“汽車,汽車,出來。”孩子在這個遊戲過程中,可以認識物體的恒常性,同時鍛煉了觀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