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童技中的下竿動作表演,主要盛行類似“貓行”的倒頭下,即演員雙腿繞竿,頭部朝下,雙手握竿而下。現代雜技長竿技藝中,有一種被稱為“倒墜”的下竿技巧與此相類,隻不過是這種“倒墜”除了演員雙足貼竿、頭部朝下外,兩手是撇開的。在下滑過程中,待勢將落地,忽然驟收雙腿,懸在竿上。這種下法十分驚險,不過,追溯其淵源,它與漢代盛行的“貓行”下竿遊藝技巧當有著某些發展、演變關係。
在木童技遊藝表演中,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集體表演,最多達到十人。一人擎竿,九人在竿上演技。但是最能體現古代木童技高超技藝的應當是揉合繩技的漢代“雙車雙木童聯索”和“雙車雙木童奔馬雙索”。河南新野縣收集和發掘所得的漢畫像磚,大概都是官吏出行圖中的片斷。任營村發現的一塊右端已殘。從殘存部分看是車馬行列過橋時的情景,圖中前後兩輛戲車,車上各樹一“T”字高木童,車中各有二人。前車木童端橫竿一人倒懸跟掛,雙手平伸,掌心向上各置一如拳大小的圓球,球上各有一人,一蹲、一單足立,神態悠然自在。後木童頂端橫竿蹲踞一人,右手握繩一端,另一端握於前車乘者手中,形成一個與木童木成約56度夾角的斜繩,繩上一人正舉步上行。另一塊從樊集村出土的畫像磚,圖中車馬正列隊過橋,橋左前後兩輛戲車,各立一長木童,前木童頂端蹲踞一人,右手執繩的一端,左手執一懸空藝人之足,以維係身體平衡,繩索另一端係於後木童頂端,繩呈水平狀,前竿中部一人雙手握竿,身體懸空呈水平狀。後木童一人“貓行”攀竿而上。在連接雙木童的繩索上,一人作倒懸跟掛動作。還有一塊出土於南陽新野樊集西漢畫像磚墓,畫像磚被切割成兩部分,從拚合的圖像看,也是在馬、車的奔馳中或上坡(橋)下坡(橋)的跑動中作木童技與高絕技的綜合表演,其技藝之高超,令人歎為觀止。特別是任營村畫像磚所示,單足立與蹲踞於圓球上,以及行走在斜索上的藝人,要維係身體的平衡,非有超人的技巧和膽量不可同時這種表演,演技者還必須有驚人的臂力。
由於漢代打下的基礎,至魏晉六朝時期,木童技遊藝出現不少新的表演形式。一種是“齒上木童”。《鄴中記》一書記載:“備有額上緣木童,至上鳥飛左回右轉,又以木童著口齒上亦如之。設車馬,立木木童其上,長二丈,木童頭安橫木,兩伎兒各坐一頭,或鳥飛,或倒桂。”藝人將載有兩人的木童竿,忽而移至頭頂,忽而用齒咬住,表現出了“力”的健美。同時戲車上尋木童的表演,還是繼承了漢代“戲車高木童”的技巧,表現出了一脈相承的關係。另有一種新的表演形式是“肚上木童”。甘肅敦煌莫高窟保存著一幅北魏時期的尋木童壁畫,畫的上麵繪著頂竿藝人,反弓手足撐地,其肚上頂著一竿,在竿的頂端有一個小演員正在做著驚險的柔術動作。在古代沒有防護繩的情況下,演員們要在高空完成如此高難度的技巧動作,確實有些出於現代人的想象之外,足以反映出當時木童技遊藝表演者的深厚功底和技術水平。
明清時期,被稱為緣竿的木童技常見於民間遊藝中,其形式也更加多樣化了。古代的長竿技藝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雜技藝術中的一大門類,種類更加繁多。今天長竿技藝中的許多高難動作,大多可以在古代木童技中找到它們的淵源。而古代木童技遊藝中的一些高難動作,也可以作為發展現今長竿技藝的借鑒,有利於創新和繁榮我國的文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