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童技遊藝,也叫尋木童圖畫像石圖都盧尋木童,即今天所稱的長竿遊藝。“都盧”是一個國名,在交趾(今越南國內)以南,據說其國之人體輕善於攀緣。“尋木童”即指長竿。木童技從春秋時期的“侏儒扶盧”發展而來,並吸收了都盧這個地方攀緣的特點。《國語·晉語》中有所謂“侏儒扶盧”之技,“扶”即“緣也”,“盧”指“矛戟之秘”,即小矮人緣矛戟之柄以為戲。由此發展出來的都盧尋木童技藝,即木童技,在漢代相當流行。當時所用之木童,亦是用矛、戟之柄代替的,一般長度超過5米。藝人進行木童技遊藝表演,所用長木童的形式,主要包括有“T”、“十”和“I”形3種,而表演的方式則分為固定式、移動式和“戲車高木童”式。
固定式尋木童技藝,是將長木童固定在地上或某種物體上再進行表演的一種形式。這種固定方式一般是用繩索向兩邊打樁,或者用“十”字交叉木架等固定,由演技者緣木童至竿頂進行表演,這就是現代雜技中的“爬竿”另一類形式是和“繩技”結合在一起作綜合性表演,演技者先作緣索表演,然後至竿頂獻技。
移動式尋木童技藝,亦即現今所說的“扛竿”遊藝形式。其主要特點是底座須用手擎、肩扛或額頂。山東沂南漢代石刻中的尋木童技藝表演就是一種移動式。圖中一人把幢竿頂在額上,掌握好重心,使其直立於空中,木童的上部生一橫木,作十字架形,竿頂附有一小盤。在木童竿的上部共有3位小演員,上層一位用腹部伏在小盤上,手足平伸,下層橫木左右各有小演員1人,正做著探海倒掛空中的動作。這種移動式尋木童技藝,在扛竿時底座必須隨時調整重心,保證木童竿平衡,使表演者靈巧安全地在木童上做各種動作。
在戲車上表演的木童技遊藝,被稱為“戲車高木童”。其中的“戲車”,即一般所說的馬車,因其上麵設置了用來表演百戲的道具和相關的附屬設施,故而被稱為戲車。戲車上麵有固定的長木童供遊戲者攀緣、表演。由於表演是在奔馳的戲車上,所以就整體而論,這類戲車高木童形式又是移動式的。山東沂南、河南新野等地均出土了漢代戲車高木童技藝的畫像石、畫像磚,而且對表演技藝作了形象的描繪。李尤的《平樂觀賦》在描述這類表演時說:“戲車高木童,馳騁百馬,連翩九仞,離合上下。或以馳騁,覆車顛倒。”在戲車高木童表演時,演員將要經受戲車奔馳時的顛簸,同時還要在高木童上作各種花樣的動作。這樣一來,表演者必須與戲車前進的速度保持和諧一致,動作連貫銜接。這種表演,與固定式和移動式尋木童技藝相比難度更大,因而其表演者的技巧也更為嫻熟。
木童技遊藝由於控製木童的形式不同,因而遊戲者表演的方式亦有所不同。但當時的尋木童表演多用長竿,這就決定了演員在上竿、竿上表演、下竿等各個環節中表演著不同特色的技巧動作。
木童技遊藝中的上竿動作有三種形式:一種是從固定式木童的斜索上攀緣上竿一種是雙手攀竿、雙腿夾竿攀緣上竿再有一種就是雙手攀竿,兩足蹬竿而上,猶如貓攀樹。顯然這時的上竿動作還比較簡單,以後又發展出了“倒身彈”、“順風旗”等花樣的爬竿動作。
尋木童表演中最精彩的還是竿上表演的技巧動作。當時,這類動作有倒、掛、騰、旋舞、坐等,內容比較豐富。其中的“倒”,是表演者在木童端或附有“十”字橫竿的上麵作諸種倒立的動作。“掛”則是讓身體倒掛在竿上,如跟掛、腿掛及用手攀掛等。張衡的《西京賦》對漢代盛行的“跟掛”技藝作了形象的描繪:“亻辰僮逞材,上下翩翻,突倒投而跟掛,譬隕絕而複聯。”薛綜對此注解說:“亻辰之言善,善僮,幼子兒。逞猶見也,材伎能也。翩翻戲木童形也。突然倒投,身如物墜,足跟反掛木童上,若已絕而複聯也。”演技者在竿上突然倒投,好像從高木童墜落,但卻巧妙地用足倒掛在竿上,其動作驚險而又引人入勝。現代雜技節目中長竿技藝的“倒掛金鍾”動作,正是古代“跟掛”遊藝動作技巧的發展。“腿掛”技藝是用小腿掛竿,倒掛在竿上。而“用手攀掛”則是以手攀竿,掛於竿上。尤其要指出的是,這種“掛”竿動作在表演的同時,身軀、手和足等互相配合還可以形象地作出各種造型,如“鳥飛展翅”等。“騰”,是指表演者在雙幢或多幢之上作騰跳動作。“旋”,亦稱“腹旋”,是演員在木童頂旋盤上作各種旋轉動緣竿圖作。“舞”所表現的是藝人在木童竿上作各種舞蹈。山東微山縣溝南村出土的畫像石中,有一塊繪有固定式的並立三木童,中間一木童的頂端有一身著長袖舞衣的藝人正在翩翩起舞。這種形式的技藝將長竿之技與舞蹈糅合在一起表演,既新穎優美,又驚險動人,代表了當時木童技遊藝的較高水平。竿上技巧的“坐”,是指藝人雙腿跨騎或蹲踞竿上進行表演。上述各類高難動作的出現,說明竿上表演的遊藝技巧內容已相當豐富,為木童技遊藝形式的整體豐富和發展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