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技在古代被稱為高糸亙,現代稱為走索或走鋼絲。在漢代,這種形式就已經成為了比較著名而又比較流行的遊藝性技藝。它是一種將繩索(現在多用鋼絲)兩端固定,由人在懸空的繩索上表演各種花式動作的遊藝技巧項目。李尤《平樂觀賦》稱之為“陵高履索”。
漢代的繩技遊藝,在漢人著作中已有記述。蔡質的《漢宮典職》中記載說:“以兩大絛繩,係兩柱間,相距數丈,兩倡女對舞,行於繩上,對麵道逢,切肩不傾。”除了在繩(索)上行走之外,還能在上麵跳躍,甚至在繩上旋轉舞蹈。漢代流行的繩技遊藝主要有兩種形式,即繩索呈水平狀和繩索呈傾斜狀。遊戲者則根據各自的特點在長繩索上做各種花樣動作。
長繩索為水平狀的履索技藝,是一種較為普及的形式,直到現代,這一技藝仍是雜技藝術中走索項目的主要內容。山東沂南畫像石中的履索表演,在一拉緊繃直的繩索上,有3個藝人在走繩。兩邊的兩位藝人手執長木童,一邊調整身體的平衡,一邊表演中間的藝人兩手據繩上,兩足朝天,正在拿頂。在繩的下麵還倒插著4把尖刀,顯示了這一表演的艱險形象。
與前者相比,走斜繩的技藝未必更加驚險,但難度相對要大一些,其中除了要努力維持身軀的平衡外,還要遏製下滑。在漢畫中,反映這類走斜繩遊藝的畫麵,主要以雙車雙木童聯索上的表演和與長竿技藝結合在一起的表演較為典型。雙車雙木童聯索上的表演,如河南新野出土的繪有這類圖案的畫像磚,表演中走索者要在完全靠臂力拉緊的斜繩上,克服戲車奔跑所產生的顛簸震動,完成走斜繩的技藝。高糸亙圖這種表演,與在水平狀的繩索和固定的斜索上表演相比,要略勝一籌,且其驚險程度也更大。
與長竿技藝結合在一起的履斜繩遊藝形式,在山東鄒縣城關出土的畫像石上有著形象的描繪。這是一幅在打樁固定的建鼓木童兩根八字形斜繩上進行走索的圖像。圖中展示建鼓木童的斜繩背有兩人在作索上尋木童技巧。在右斜繩的上部,自上而下為第一人側身臥、沿索下滑,第二人沿索大步下。下部人迎麵上,其中一人倒立在另一人肩上,繩下一人雙手跳5丸緊隨緣索而上。左邊斜繩最上端一人坐於繩上下滑,第二人大步沿索下,與第三人迎麵相遇,似要切肩而過。繩下段還有二藝人著長袖衣,邊舞邊緣繩而上。這種項目是一種繩技與長竿技藝以及跳丸、舞樂等結合在一起的技巧遊藝表演,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說明這時的繩技遊藝藝術已開始朝著複合遊藝的方向發展。到了唐宋時期,繩技遊藝又有了更大發展,並且男女藝人都可進行,基本成為一種複合技巧遊藝形式。已可以在繩上表演踏木屐、踩高蹺、疊羅漢和在繩上翻擲倒與索上擔水、索上走裝鬼神等的程度了。直到明清時期,這一遊藝形式還常常見到。
古代的這種繩技遊藝形式,現今已被稱為“高空雜技”,並已成為了雜技藝術中的一項重要的技巧藝術形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