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鬥是中國古代技巧遊藝中形體動作的基礎。在原始人類的生產活動中,為生存而產生的各種勞動技能和人類自身的跑、跳、走等活動,實際上已經包含了“跟鬥”一類形體動作的萌芽。至春秋戰國時期,作為一種專門的技巧,“跟鬥”技藝已成為遊藝藝術中形體動作的主要內容。

當時,有一種被稱為“翻金鬥”的技巧動作,其特征就是“跟鬥”的原型。關於“翻金鬥”的來曆,《戰國策·燕策》中曾有一段相關的記載:“張儀為秦破縱連橫,謂燕王曰:大王之所親莫如趙。昔趙王以姊為代王妻,欲並代,約與代王遇於勾注之塞。乃令工人作為金鬥,長其尾,令之可以擊人。與代王飲。而陰告廚人曰:即酒酣樂,進熱,即反鬥擊之。於是酒酣樂,進取熱,廚人進斟羹,因反鬥而擊代王,殺之。王腦塗地。”這段話的大意是,張儀為秦國破六國連橫的策略,到燕國去遊說。他對燕王說:你最親近的莫過趙王。過去趙王把他的姐姐嫁給了代王(前227~前221),想吞並中山國,就和代王相約在勾注之塞會麵。翻跟鬥畫像石於是就讓工人鑄造了一個長尾巴的、可以打人的金鬥。見麵之後,趙王與代王一起飲酒,同時私下裏告訴廚子:待酒喝到最暢快的時候,你就上熱(一種羹湯),並趁機翻過金鬥以柄擊打他。這樣,在酒飲到最酣暢的時候,廚子按約上來斟熱羹,並翻過金鬥擊打代王,致使他腦漿迸裂而死。

這是在翻轉金鬥之間,趙王趙簡子謀殺代王吞並中山國的故事。這是在我國古籍中第一次出現“翻金鬥”的記載。

《轂城山房筆麈》一書在解釋“翻金鬥”一詞的詞義和考“金鬥戲”的真正起源時說:“齊梁以來,散樂有‘倒擲’伎,疑即翻金鬥也。翻金鬥字義起於趙簡子之殺中山王,後之二人以頭委地而翻身跳過,謂之‘金鬥’”。以頭點地而騰身翻過,實際上是跟鬥遊藝的一種,後世名之為“加官”。按照技巧藝術遊藝形體動作的基本規律,既有跟鬥,就必須有倒立、下腰和竄跳等基本動作。因為它們互相連接,分拆不開。因此,可以說春秋戰國之時,較為典型的跟鬥——“翻金鬥”技巧遊藝就已經出現了。漢代百戲中出現了大量的跟鬥、倒立以及柔術等遊藝形式,從其成熟的程度而言,絕非無根之樹,無源之水。如山東曲阜市東風公社舊城出土的漢畫像石中有一幅畫麵,圖中一人正原地連續後仰翻跟鬥,旁邊一人拊掌為節,並由人擊鼓、吹排簫伴奏。山東滕縣於村畫像石亦有一伎作騰空後仰翻,旁有樂隊伴奏,四人拊掌翻跟鬥圖為節,另一人擊革卑鼓。反映出這種出自先秦的跟鬥技巧遊藝,在這時已發展得相當成熟了。

漢代以後,跟鬥技巧遊藝更為興盛,成為一種大眾化的遊藝性綜合活動。1977年甘肅省酒泉市果園公社丁家閘五號北涼墓出土的壁畫中,有一幅翻跟鬥的畫麵。畫麵中,在樂隊的伴奏下,兩位赤足、著紅褲、三色裙、腰束帶的女藝人,正在鋪有席子的地上作兩手倒立的翻跟鬥遊戲。此後這種遊藝形式一直長盛不衰,並不斷被揉合到雜技、戲曲、體育等藝術形式中。迄今,京劇藝術、體操等領域常常見到這種跟鬥活動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