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流星是一種傳統耍弄類遊藝。流星,也是以舞的形式出現的。清代人桂馥在其《劄樸》一書中曾對古代遊藝中的流星作了介紹:用一條綢帶,長達一丈左右,在其兩端紮上彩結舞流星圖,然後由表演者執彩綢而舞。由於舞弄時彩綢上下飛舞,“猶如流星”,故名舞流星。實際上,這種流星技藝已有相當久遠的曆史了。它最初是由操縱原始狩獵工具的“流星索”發展來的。其表演的形式是用一根較長的彩繩,在兩端係物,舞者持之上下舞動,演出“扁馬馬”、“背花”、“拋高”等動作,上下翻飛,技藝驚人。舞流星有帛流星、水流星、火流星三類。

帛流星是從唐朝人的舞劍器發展而來的,表演時用一根較長的綢帶,在兩端係上彩球,持之上下翻舞,宛如一根長棍挺拔。水流星,其表演形式是用一根較長的彩繩,兩端各係一隻圓圈,圈中放一個玻璃碗,碗內盛水,舞者持之而舞,表演出翻、滾、蹬、拋、接等高難動作,不僅姿態優美,而且使碗內滴水不漏當玻璃碗被快速舞動時,隻見一片寒光,忽忽有風聲。火流星,是用一根較長的繩子,兩端各係上鐵絲絡,內裝燃燒著的火炭,持之而舞。屆時,火花四濺,宛如萬點流星,或金蛇狂舞,景況十分動人。明代,舞流星在民間極為舞流星圖流行,並常見於民間藝人的表演節目中。到了清代,舞流星遊藝形式已很常見,當時有一首名為《都門雜詠》的詩句這樣描寫道:

歌童扮旦妙娉婷,小戲多從嵩祝聽。

賣藝最宜燈下演,夜間看耍火流星。

由此可以看出,這時的舞流星遊藝活動是極為興盛的。

在古代,由於這一遊藝形式是帶有舞蹈特色的一類藝術,因而無論在歌舞昌盛的唐代,還是後來的發展中,均成為了歌舞以及雜技表演中的重要內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