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盤是我國傳統耍弄遊藝之一。溯本求源,它是從漢代的旋盤、碟,清代的舞盤發展演變而來,至少已有近二千年的曆史。
旋盤之技最早流行於漢代。其主要的道具多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盤、碟等。旋盤的表演程式是用一根3尺長的細竹竿做成竹簽,將其頂在盤、碟等道具的底部,繼而抖動手腕,使盤、碟等在竹竿頂首隨抖動節奏晃動旋轉。一般來說,這種旋盤技藝水平的高低,除了要看表演者動作的難度,更要看所有旋盤、碟的多少和它的穩定性。
漢代,旋盤的技藝已相當高超。首先,在執竿旋的基礎上,當盤被旋到一定的速度後,可以迅即用手將其托住,或者用口銜住。還有,當盤被旋到一定程度後,也可將正在旋轉的盤帶竿放置到表演者的額頭上繼續旋轉。這裏,除了要掌握好旋盤的速度,更要注意竿盤和執竿部位的平衡,因而其技巧性要求非常高其次,演員在表演旋盤時,其身體動作或坐或立,或邊走邊旋,或用左、右手交替執竿旋盤,瀟灑自如,令人稱絕。遼寧省遼陽棒台子漢墓壁畫中的旋盤圖,反映的是遊戲者曲蹲旋盤的情形,圖中遊戲者用兩根細竿在旋弄著1隻大盤,盤中還放置著1隻耳杯。這舞盤銅舞人飾與後世雜技中的《口簽子》雜耍節目接近。不過,漢時的旋盤遊藝表演隻限於男性,且每人所旋之盤隻有1隻。雲南晉寧石寨山漢墓中曾出土過一件銅舞人飾件,舞人為兩個佩劍男子,腳下同踏一長蛇。一人兩手前後伸開,另一人兩手左右平伸,掌中都托有一盤,邊唱邊舞。這種雙人雙手舞盤的表演與旋盤不同的是表演者直接用手掌舞盤,這與旋盤相比要容易得多。不過,這種一人舞弄雙盤的表演,為旋盤從一人一盤到一人多盤的發展提供了改進的基礎。
宋代,旋盤遊戲又有了發展,但所旋之器不限於盤。《宋史·樂誌》有所謂《雜旋》,無疑是旋盤的發展,所旋之器也不僅僅限於盤了。到清代旋盤技藝稱為舞盤,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揚州畫舫錄》卷十一載《舞盤》之技時說:“置盤竿首,以手擎之,令盤旋轉。腹(複)兩手及兩腕腋、兩股及腰與兩腿,置竿舞盤圖十餘,其轉如飛。或飛盤空際,仍落於原竿之上。”足見其技藝之高超。
現代,雜技節目中的轉碟已由原來的一人一盤發展到了一人6盤,甚至12盤,並出現了把盤子垂到幾乎與地麵平行的“鳳凰尋窩”等等新的技巧動作,成為雜技藝術中最普及,也是最豐富多彩的節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