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子原是我國農村貯存穀物的一種容器。古代的農民每逢收獲季節,看到黃金般的糧食,心中充滿了喜悅,豐收的景象使他們忍不住拿起陶器“瓦鍾”,連連拋扔於空中,再用手耍壇畫像石接住,以此抒發他們內心的歡快心情。這種純樸的舉動,被藝人們模仿並加以改進,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耍弄遊藝中的一個手技項目——耍壇。

耍壇,在漢代已成為耍弄遊藝中的主要項目之一。這種項目與跳丸、弄劍一樣,也屬耍弄技藝的一類,但耍壇是將壇子拋向空中之後,不用手接,而是使壇子向人體其他部位轉移,如轉向肘、小臂等,拋的高度也是有限的。這類節目的種種優美身段和技藝高超的動作都是以各種花樣的扔和接來作基礎的。一般來說,遊戲開始,遊戲者先將壇子托於手中,繼而將壇拋向空中,再用肘、額頭或小臂承接。接著再從壇子所在部位顛向空中,轉移至人體其他部位承接。在這一連串的表演過程中,作為道具的壇子必須始終保持平衡,不傾不倒,直至最後順利地將壇子放下。河南南陽唐河縣湖陽辛店出土的漢代《百戲》畫像石上,就有藝人耍壇的遊戲。圖中部有四盤一鼓,一男舞人著長袖衣,足著靴,一足立鼓上,一足曲膝踏盤旁有一俳裸上身,著褲,右手跳雙丸,左手在耍壇左側一伎單手倒立於樽上。這裏的耍壇人是將壇置於手中的,推測是當時耍壇的起始動作。

這一時期的耍壇遊戲對後世影響較大,隋代出現的“弄甕”,宋代的所謂“踢弄家”,其基礎當推古代的耍壇技藝,不過是由壇發展到了甕、鍾、罄等其他生活用具,且用足踢也成了這種耍弄技藝的基本動作之一。據推測,所謂“足踢”,不應像是古代蹴鞠般用足硬踢,而是如同現今雜技耍花壇節目中,趁花壇下墜之勢,用足承接然後再拋向空中。明清時期,所耍之壇多為瓷質花壇、花罐。由於這類道具潔淨光滑,因而增加了遊戲的難度,但也發展出了許多新的花樣。現代耍花壇節目中的表演程式如手扔、腳踢、背滾和小筋鬥以及花樣動作,如“扔高”、“過橋”、“抱月”、“砸脖子”等,就是在古代耍壇遊藝藝術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