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交往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也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基本形式之一。一個人自從懂事以後,每天都要與他人交往。那麼,什麼是社會交往呢?對於這個問題,各門具體社會學科的回答很不相同。
人類學認為,社會交往是神奇的生命世界的基本存在方式。作為偉大的“適者生存”原則的體現,交往伴隨著生命進化的曆程,通過植物性、振奮、相對、信號、符號、語言等六個層次的遞升,最終在勞動交往和語言交往中導致了人類的誕生。
民族學認為,幾千年來民族與民族、區域與區域間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俗等多樣化的社會交往活動,是民族自身發展和演變的關鍵之一。
文化學認為,人類曆史上各種文化價值係統和其他信息形態是在多民族、多區域的文化交流、激蕩和契合中形成的,又是通過交往渠道蔓延、擴散和協同的。
教育學認為,形成師生之間的最佳交往結構,擴展學生的社會交往空間,是實現理想的教育目標的主要任務,是提供促使學生優化的智能環境的先決條件。
社會學認為,紛繁複雜的人類社會是由各種社會關係融合的網絡體係,而交往正是聯結社會之網中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的橋梁,是促進人際關係和諧、保持社會穩定發展的強有力的紐帶。
社會心理學認為,社會交往是人們通過各種手段進行的人際聯係和人際接觸,從而在心理上產生相互影響的過程。
此外,在同一學科中,不同學者對社會交往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以社會學而言,有的學者認為,社會交往的過程實質上是社會溝通的過程,亦即人們相互交流信息的過程;有的學者認為,社會交往的過程實質上是社會互助的過程,即交往就是人們相互作用的過程;還有的學者認為,社會交往的過程實質上是社會知覺的過程,即交往就是人們之間的相互認識和相互了解。
由此可見,在什麼是社會交往的問題上,人們的認識是不一樣的。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我們認為,如果從社會學的角度說,社會交往實際上是一個多層次多方麵的動態係統結構,它既包括人際、群際、區際乃至國際等多層次的交往,又包括社會溝通、社會互助、社會知覺等方麵的內容。在人際、群際、區際、國際等多層次交往中,人際交往則是其他的不同層次交往的基礎和核心。
我們還認為,如果從靜態角度說,社會交往是由交往主體、交往手段、交往對象共同構成的係統結構。其中,交往主體是全部社交活動的發動者,也是交往結果的直接受益者;交往對象是交往活動主體的受體,由於其性質不同,決定了交往主體采用不同的交往方式;交往手段是交往主體為實現自己的交往目的,而運用的工具和環境條件等,其中語言是重要手段之一。
現在可以歸納起來說了:所謂社會交往,就是交往主體運用交往手段作用於交往對象。從而達到交往目的的一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