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行為才能叫作社會交往?社會交往是怎樣發生的?要回答這兩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構成社會交往的各種因素。
構成社會交往的因素有主動者和受動者、交往手段、反饋等。
主動者和受動者。
主動者是社會交往活動的發動者,或叫發起者,他是交往活動的主體,也是交往結果的直接受益者;受動者是交往活動主體的交往對象,也叫交往活動主體的受體。例如,甲邀請乙去參加一個專題討論會,乙很高興地接受了甲的邀請。這裏,甲是社會活動的主動者,乙則是受動者。離開了主動者或受動者即主體或受體,就無所謂社會交往活動。當然,主動者或受動者,有時可能是個人,有時則可能是群體。如某單位與另一個單位交往,就是群體(主動者)與群體(受動者)的交往。
交往手段。
交往手段也叫交往工具。社會交往活動的主動者也好,受動者也好,都要通過交往手段來實現交往。交往手段主要包括言語和身體動作兩大類。言語交往,稱之為口語交往,用身體動作交往,稱之為非口語交往。
口語交往就是開口講話,向受動者傳遞信息、交流思想、表達感情。在運用口語交往的手段時,言語一定要簡潔明快,意思一定要明確。否則,容易發生歧義,引起受動者的誤解。
非口語交往的手段包括許多方麵,具體說來,有:
(1)衣著打扮。可以通過穿著不同的衣服,選擇不同的發型,以及配戴不同的眼鏡、手飾等等,來交流自己的態度和情感。
(2)聲音。講話的音量和音調也可以表現不同的情感和態度。
(3)姿勢。臂、手、腳或者頭的活動,也可以傳達信息和情感。
(4)體勢。人體站著、坐著或走動時,其姿態和活動也可傳遞信息,交流感情。
(5)眼神和麵部表情。眼睛是心靈的窗口,麵部表情更能表達一個人的思想感情。所以,眼神和麵部表情是傳遞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或工具。
(6)空間距離。當人們發生交往時,相互之間距離的遠近,常常能顯示出他們之間的親疏程度和社會關係。
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口語和非口語共同發揮著傳遞信息、交流思想、表達感情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也就是說,社會交往是主動者用口語和非口語兩種手段傳遞信息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持續的,又是不斷變化的。
反饋。
在社交活動中,主動者運用口語和非口語手段給受動者輸送信息時,還要不斷地根據受動者的反應來調節自己的言行。受動者對主動者的反應,就叫作反饋。主動者收到了反饋信息,然後才能決定下一步應該輸送什麼信息,應該怎樣做。例如,你去發表演講,如果台下的聽眾聽得很認真,那麼,你就可以繼續講下去;如果聽眾表現得很不耐煩,或交頭接耳,或大聲喧嘩,那麼,你收到這種反饋信息後,就應該作出變化;或是馬上閉嘴,或是變換一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