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交往的發生過程(2 / 2)

在交往過程中,反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隻有反饋,主動者才能知道受動者在多大程度上收到或接受了自己輸送的信息,才能決定下一步應該怎麼辦。沒有反饋,交往就會無法繼續下去。

那麼,信息和反饋是怎樣溝通的呢?

信息和反饋的溝通,是通過主動者和受動者的能動作用實現的。從主動者方麵來看,他要進行交往。首先需要了解交往對象的身份和知識水平。這裏有三種情況:一種是對交往對象的情況了解甚少,對方將會作何種反應也心中無數;一種是知道對方屬於哪一層次或哪一類型的人,也能估計到他對哪類話題感興趣,但還很難確切把握到底對他談論什麼是最適宜、最受歡迎的;一種是對交往對象了如指掌,對他可以談論任何問題。麵對這三種情況,主動者就必須根據交往對象的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信息內容,用詞、造句、聲調、姿勢、音速等等,也要與交往對象的特點相符合。這種表述的選擇過程,叫做“編製信息”。

從受動者方麵來看,在交往過程中,主動者的信息不管傳遞得多麼具體、明確,受動者都要按照自己的理解對它進行過濾、翻譯。比如,如果主動者講的是上海話,而受動者是北方人,那受動者就要費勁地進行翻譯,還原他的意思。受動者的過濾、翻譯過程,叫做“還原信息”。

主動者在交往時有一個“編製信息”的過程,而受動者收到主動者發出的信息後,又有一個“還原信息”的過程,並將“還原信息”的過程反饋給主動者。於是,信息和反饋就溝通了。當然,這種溝通既是雙方的,又是不斷重複的。因為主動者發出信息,受動者經過過濾後反饋給主動者,主動者經過編製後又反饋給受動者,這樣循壞重複,就構成了社會交往活動的全過程。

幹擾:

從實際交往的情況看,主動者和受動者之間的交往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幹擾和阻力。幹擾的因素是多方麵的,既有來自外部的客觀因素,也有來自內部的主觀因素。比如,你發出了一個信息,而對方卻沒有收到或把它誤解了;或者對方發出的反饋是不準確的,等等。這些,都可能是由於幹擾造成的。

在現實的社會交往中,受到幹擾的現象比比皆是。所以,要使交往富有成效,主動者和受動者都必須自覺地排除各種幹擾,都必須根據交往雙方的社會背景、思想觀念和交往水平進行編製和還原信息,防止發生誤解。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社會交往的發生過程這個問題了。這就是:社會交往是主動者與受動者之間編製與還原信息的過程,是不斷調節和排除幹擾的過程,是循環重複、持續不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主動者和受動者相互作用、積極活動,直到雙方的心理需要得到滿足,交往目的得到實現,才告一段落。然後,又開始了新的一輪社會交往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