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遇到我們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我們就可以用這種裝傻充愣的方法,置有形的窘境於無形的無知之中。這樣可以輕而易舉地將尷尬施加的影響摒棄出去。因為誰都知道傻子總被人們嘲笑,但從未有尷尬時刻,因為傻子做傻事沒什麼新鮮的,他自己也不在乎。雖然我們不是真的要當傻子,可是在特殊時刻采用一些特殊方法來脫危解困又有什麼不好呢?醫學上有所謂的轉移病痛法,當一種難以征服的痛苦被另一種較易征服的痛苦替代時,前一種痛苦往往在後一種痛苦的作用下逐步失去原來的痛感,這種方法同樣運用於尷尬時刻的自我凋節。當然,轉移尷尬還有另一種形式,就是將尷尬轉移到旁觀者的身上,不過必須注意一點,你所轉移的尷尬應該是善意的製造玩笑的契機。
實在不行的話,我們還可以走。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如果你的確沒有勇氣和能力應付,尷尬出現時你的最佳選擇就是迅速撤離現場,越快越好。對那些天生膽小怕事但是異常敏感的人來說,提前預見尷尬發生的可能性,或是當尷尬的事態稍有苗頭時就趕快離開,實在是妙不可言的高招。再大的掌力,如果沒有受力的物體也不過就是一陣風罷了。
不過人們普遍同情弱者,在尷尬出現的時刻,你應當立即做出過激的反應,可以是懊悔不已,可以是痛苦萬狀。總之,你一定要讓別人看起來心理異常脆弱,仿佛剛才的事情已經傷害到了你的自尊心。一般情況下,人們在看到你的“慘狀”後,肯定不會再對你窮追猛打,尷尬也就不了了之。
利與不利從來就是相對而言的,隻要找到關鍵點,化不利為有利並非沒有可能。對一個剛剛工作的女秘書來說,還有什麼比上班後的第一批信件中就有兩封寄錯了地址更令人尷尬呢?然而,24歲的凱特在知悉情況後馬上打電話向客戶致歉,並且在客戶拒絕後連續打了一天的電話,最後終於感動了對方。這兩位客戶也通過此事了解了她認真的工作態度,以後與該公司的業務也總是通過她來接觸。
有一次,林肯在擦皮靴時,某外交官不無揶揄地問:“總統先生,您總是擦自己的靴子嗎?”林肯不動聲色地回答說:“是啊,那你是經常擦誰的靴子呢?”林肯的高明在於他巧妙地繞開對方所提出的一個判斷性問題,進而找出破綻,給對方回敬了一個特指性的反詰。
應付尷尬時最應謹慎的方法就是要給對方以猛烈的攻擊。首先要考慮對象的身份,其次是環境,再次是反擊的力度把握。因為尷尬本身並不是大得驚人的問題,充其量是一個過失,所以在決定予以反擊之前,一定要搞明白自己反擊的目的何在。假如反擊的結果是解脫了自己而傷害了別人,那最好放棄;假如反擊的結果是皆大歡喜,那麼不妨一試。這類結果直接體現著當事人對另一方的了解和對反擊的力度的精確把握。宗旨隻有一條:利己也不損人。
說話是雙方麵的,甚至是多方麵的,當一個人站在講台上麵演講的時候,隻有他一個人在講,無論他講的是他自己預先擬好的演講詞,或是別人替他準備的演講詞,隻要他懂得演講的技巧,把那些話明明白白地生動地講出來,那就完成了演講的任務。可是要作一次好的談話,卻不僅僅要講,還要很善於聽;不僅僅要把自己的話講好,還要善於聽別人的話;而自己所要說的話,也不能像演講一樣,可以事先完全準備妥當,照講不誤,而是要有很多隨機應變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