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即興演說絕不是讓你胡說。說話除了要有適當的場合,還要適時。一個人說話的內容不論如何精彩,如果時機掌握不好,也無法達到有效說話的目的,因為聽者的內心往往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要是對方願意聽你的講話,或者接受你的觀點,都應當選擇適當的時機。這有如一個參賽的棒球運動員,雖有良好的技藝、強健的體魄,但是他沒有把握住擊球的決定性瞬間,或早或遲,棒就落空了。所以,時機對你非常寶貴。但何時才是這“決定性的瞬間”,怎樣才能判明並及時抓住,並沒有一定的規則,主要是看談話時的具體情況,憑你的經驗和感覺而定。
切入話題要注意雙方所關心的共同點,還要考慮在什麼時候最好。
在討論會上,先發言雖可給聽眾心中造成先人為主的印象,但因過早,氣氛還較沉悶,人們尚未適應,因而不願隨之開口;若是後講,雖可進行歸納整理,井井有條,或針對別人的漏洞,發表更為完善的意見,但因太晚,人們都已感到疲倦,想盡快結束而不願再拖延時間,也就不想再談了。
據此,人們經過研究指出:最好是在二三個人談完之後及時切入話題,這樣效果最佳。這時的氣氛已經活躍起來,不失時機地提出你的想法,往往容易引起關注。
在反映情況和說服人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把時機選在對方心情比較平和的時候。因為一些人由於勞累、不順心或正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時,是沒有心情來聽你說話的。
說話表達中,隻有交談對方概念明確的問題,其思想才有被對方領會、接受的可能。否則,容易造成誤解。請記住,那些問題一定要明確地、不含糊地提出,才能準確、快速地把信息輸入到對方的大腦裏。
說話不同於寫文章,文章寫了之後,可以字斟句酌,可以刪改。而說話是“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所以,要緊扣一個中心,才能有針對性。
如你要向人介紹一支鋼筆,關鍵要看你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你要推銷商品,就要把中心放在說明鋼筆的質量和性能上。
如果你丟失了筆,要到招領處去詢問,就要著重說明它的構造。總之,你不能不分講話目的,把鋼筆的各方麵都說到。
有位父親回憶他女兒小時候的一件往事:“我的孩子小時候就很有才氣。有一次,她使我和她媽媽很吃驚……從那個時候才注意這個問題。大約1歲多一點吧,過國慶放焰火……1歲零4個月吧……”
這裏,光是表達孩子的年齡,就用了好幾句不同的話。說話者一開始沒有明確地點出“1歲零4個月”這個關鍵信息,而是邊想邊說,因為事先沒有想清楚,把問題複雜化了,顯得很不明確,而且會讓聽者覺得很煩,滿腦子都是些時間,而忘記了他的女兒究竟有什麼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