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編後瑣記(2)(1 / 2)

在異國他鄉,我心係祖國,也心係書稿。此時,我似乎對“自我”有了更新、更深的認識:編輯生涯是和我的生命連在一起的!半年後,當我終於盼來了《杏林風騷》與《梨園風流》寫就的消息時,立即從美國飛回北京,又趕赴羅萌屬下的東北商務基地——錦州與葫蘆島,投入對這兩部書稿的審閱、修改。

《杏林風騷》同樣具備《丹青風骨》的優點,也有好看的故事。小說描寫了我國北方草藥集散地藥王廟鎮中醫世家程氏兩兄弟分別從事中醫、西醫所經曆的奮鬥之路和愛情生活,同時也寫了一批中醫、藥農、藥商等世家近百年曆史時期中的沉浮榮辱。其中醫道人道、中西醫術的精辟關照,以及異國情仇、同窗恩怨等人物命運的不俗設計,特別是對東方皇帝、西方總統、人民領袖、名流蒼生等五彩繽紛人物的生動描摹,讓人感到新鮮,具有較強可讀性。另外,小說在著意刻畫人物形象的過程中,還巧妙地展現了中醫中藥的神奇功效,其“專業”程度令人驚歎!同時也進一步證明了我國民族醫藥國粹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使作品具有了濃厚的知識性和較高的文化品位。此外,《杏林風騷》另一個鮮明的特色就是采取史詩式的敘事手法,將編年與斷代靈活穿插,分上下兩卷,中間跳過近三十年曆史,使小說故事情節進展較快,展現的曆史背景也較廣闊,從而增進了曆史縱深感和滄桑感,是一部藝術張力較強的耐讀之作。

自然,《杏林風騷》的成型也躲不過必經的工序:編輯看稿、提意見、雙方爭論、作者再潤色。而且,“爭論”的環節有增無減,隻不過人熟了,習慣了,雙方都不那麼耿耿於懷了。在爭論中,我進一步了解了他的性格、為人,知道他很飽學,看的書不少。“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他不時地引經據典,讓我心悅誠服。從爭論中我學到不少知識,獲益匪淺。

在羅萌修改、潤色《杏林風騷》的時候,我抽空看了《梨園風流》的初稿,邊看邊把想法用鉛筆寫在稿麵上,最後又與他交換了意見。我帶著已改竣的《杏林風騷》返回北京,他帶著待修改的《梨園風流》飛回海南去潛心“爬格子”。因為綠卡的緣故,我要按期回美國,留給羅萌完成《梨園風流》的時間很有限,隻有兩個月。行前我們約定:他完成一部分,寄給我一部分,保持熱線聯係。不久,就接到他寄來的第一部分書稿,以後陸續而至。我隨收隨看,越看越興奮,隨時把自己的感受和思索通過電話告訴他、鼓勵他。從這個意義上說,《梨園風流》是在電話線上最後完成的。

《梨園風流》除保持這套係列叢書的特色外,似乎更為好看,更具有文化內涵,藝術上也更臻圓熟。小說是寫某京劇名伶世家幾代人從藝生涯的悲歡故事。圍繞某市京劇藝術節籌備工作而展開,通過尋找曆年受迫害的名伶歸隊,重振京劇舞台,展現了在改革大潮的衝擊下,梨園內外各類人物的精神風貌,同時倒敘了京劇舞台諸多舊事,揭露了舊中國和左傾路線統治給京劇藝人帶來的重重苦難,以及給京劇發展造成的不盡困擾。這部小說以“情”為牽線,以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為依托,寫了梨園滄桑、幾代風流、名優沉浮、紅伶榮辱、夫妻離合、姊妹易嫁等一係列悲喜活劇,以及封建王爺、軍閥政客、投機藝人、腐敗官僚等眾多人物,其大起大落、大開大合的情節設計,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小說以曆史與現實、舞台與社會相結合的表現手法,熱情地讚揚了京劇國粹多姿多彩的藝術魅力和無窮的生命力,巧妙而生動地介紹了梨園史話、名伶掌故和流派、唱腔、武打、戲碼等京劇基本知識。懂京劇的內行人能從中看出門道;不懂京劇的外行人,也能從中得到充分的藝術享受。因此說,《梨園風流》借小說之載體,充分弘揚了京劇國粹藝術之精華與古老中華的民族精神,它是一部很有文化品位的現實主義佳作,也是羅萌這三部長篇中最為好看和成熟的一部。

每次我都是匆匆地來,又匆匆地走,在匆忙中改就的三部書稿不免都會留有些許遺憾,但總體上看它們還都堪稱上乘之作,我喜歡它們,把它留在祖國時,還要帶走它們的影子。這影子伴我飛越太平洋,縈繞在我的腦海中,久久揮之不去。情緒激越後的沉思是清醒、從容的,似乎在美國的土地上,我才找到了作家羅萌最初產生創作衝動時的那種感覺,也才找到了這國粹小說的真正魂魄。記得,羅萌跟我說“要用自己的小說參與神聖民族之根的‘續斷’大業”的情景,當時我隻是泛泛地聽聽,沒有深想。現在我知道了他不是唱高調,說說而已,這的確是他發自內心的真實感受。因為他講的那情境、那狀況,我在美國也親自感受到了,也便理解了他的話的真正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