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正是利用這一事件而施展反間計。一方麵將袁崇煥議和之事大加渲染,廣為擴散,並把殺毛文龍稱為袁崇煥向後金討好的舉措;另一方麵,親率大軍繞道喜峰口,攻破邊牆,直逼北京城下。致使京師上下震動,紛紛傳說袁崇煥通敵。這時,生性多疑的崇禎皇帝再也沉不住氣了,下令將袁崇煥逮捕,並立即綁往西市斬首。此時滿朝文武竟然沒有一個人站出來為袁崇煥說話。一代名將袁崇煥便這樣成了一場特大冤案的受害者。
傳說崇禎之所以下決心殺害袁崇煥還另有原因。
崇禎帝在其初登大寶,詔令起用袁崇煥之時,便令內廷太監與錦衣衛暗隨詔使追尋袁崇煥去向,召其回京任職,並暗訪其家山風水。尋至白馬,隻見此地山川奇勝,風光迥異,必是地靈人傑、英才輩出之所,回朝稟報,更令崇禎帝心神驚疑不定。但邊事垂危,朝廷正在急需用人之際,心中雖有不解之惑,還是擢升了袁崇煥,疑人重用。崇禎起初對袁崇煥尚是非常信任的,“擅殺毛文龍”後也不加指責,直至率師勤王還授以重權,卻在強敵一退去就將袁崇煥係下大獄,雖有“反間計”一說,崇禎也隻是懷疑,一時難辨真偽。所以逮捕袁崇煥下獄後,又派出國師到白馬蓮塘來勘踏,得知其宅乃“飛鳳飲水”之格,其祖父袁西堂又葬在鳳凰嶺“飛鳳含珠”之穴,《葬經》有雲:“凡雞地者必出王。”錦雞者,鳳凰也。其祖母又葬在貴能出天子的蒙江“帥地”(今蒙江鎮袁屋坪塘衝,大泥墓尚存),家山屋宅,處處皆風水大地,處處有帝王之氣。
崇禎帝本來就篤信風水之學,聽後驚恐萬狀,惟恐江山被奪,又加上首輔溫體仁等閹黨佞臣羅織袁崇煥“早有謀反之誌”,說其詩“橫戈原不為封侯”,“封侯”都不要,不是明擺著想當皇帝嗎?他的名字“崇煥”,不就是要把“崇禎”換掉?如此這般,袁崇煥陰謀與陽謀都“證據確鑿”,他不僅“通敵叛國”而且要顛覆大明江山社稷取而代之,這是“滔天大罪,禍心深不可測”,崇禎帝自然咬牙切齒,恨聲不絕,即使將袁崇煥千刀萬剮也難解其心頭之恨。真可謂迷信誤國,自毀長城,到頭來斷送了明朝江山,崇禎帝也落了個自縊身亡的下場。
總起來講,崇禎決意殺害袁崇煥的原因如下:
崇禎誌大才疏,年輕氣盛,誅殺魏忠賢、鏟除閹黨後更是剛愎自用;一心急於振興朝政,卻又生性多疑,信不過任何臣子。崇禎在位十七年,換了五十個大學士,十四個兵部尚書。他殺死或逼得自殺的督師或總督,除袁崇煥外還有十人,殺死巡撫十一人、逼死一人。十四個兵部尚書中,王洽下獄死,張鳳翼、梁廷棟服毒死,楊嗣昌自縊死,陳新甲斬首,傅宗龍、張國維革職下獄,王在晉、熊明遇革職查辦。袁崇煥的軍事才華得到了他的賞識,委以重任,突然得知袁“背叛”自己,自然無比憤怒,衝動的將袁崇煥打入天牢。崇禎以“皆誤國之臣”的心態,首鼠兩端,濫殺無度,注定了袁崇煥在劫難逃。
袁崇煥雖然軍事才華橫溢,但是在政治上卻有幼稚之處,他在關外鎮守一方本來就容易招來疑忌,擅自誅殺大將毛文龍,雖然說是發現毛文龍勾結女真,但後來考證的史料均認為毛文龍並沒有背叛明朝,隻是不大遵從袁的將令而已,袁為了在軍中立威而斬殺毛文龍,自然會讓本就多疑的崇禎更起戒心,隻是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替代才暫時沒有被處置。袁崇煥又不知在朝內結援自固,沒有大臣為他解釋,也沒有人肯為他求情。
崇禎極端自負,雖然後期已經意識到自己中了女真人的反間計,但為了維護自己的麵子,決不肯承認自己的失誤,所以急於殺死袁崇煥來掩蓋自己的愚蠢錯誤。女真人的反間計其實很簡陋,隻不過正好迎合了崇禎的心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