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韋光輝,嘉慶二十二年十二月生,二十四歲,疏勒人。先祖疏勒國人,跟漢人媽媽姓的。此去阿山挖金子,也為了娶洋剛子(媳婦)。”
“我叫井泰來。”報名腔口很硬,長得倒眉清目秀,慈模善樣。隻聽他說:
“嘉慶二十三年五月出生,二十三歲,眉縣人。相傳是炎帝後人,封於井邑,便以井為姓,形成井氏。先祖井奚逃到秦國,穆公提拔為大夫,封邑百裏,靈台縣西,人稱百裏奚。後漢有大學問家井丹,明朝有個清官井田,他的兒子井源做了附馬,身居富貴,毫無傲氣,是咱本家。不才西行,一心淘金,為了償還娶婆娘欠的一屁股賬。”
“王成龍,道光三年五月生,十八歲,高台人。”報家門的漢子係紅臉壯漢,快人快語:“先祖是黃帝苗裔,世代為王,因此世人稱呼‘王家’,族人也自以為榮,久而久之,形成王氏。晉代有書聖王羲之;初唐有四傑之首王勃,年僅十八歲;宋代有名相大文豪王安石;元代有梅王王冕,全真道主王重陽。後生西去,也為淘金娶婆姨。”
末了將羨慕的一瞥投向孝先兩口子。
緊接著報名的是位長得直溜溜的漢子,說話也直來直去,生來不會拐彎似的說:
“愛文武,道光三年十月生,十八歲,張掖人。先祖乃唐代回鶻汗國相爺愛邪勿,入朝受封賞,賜姓為愛,子孫便為愛氏。元朝有本家愛薛,西域人,通天文醫藥,體恤百姓疾苦,升任平章政事,做了國相,封忠獻王。後生此去阿山,也為淘金娶婆姨,像大漢哥那樣好生受用受用。”
說罷,饞饞的目光盯在雙杏身上。雙杏躲過目光,轉個背身,嘟起小嘴生悶氣,暗自唾罵:饞極了,沒出息!
接著起身的漢子,黑紅臉膛,耳大招風,聲如洪鍾:“祖為先,道光三年十二月生,十八歲,武威人。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湯的六世孫,祖甲、祖乙、祖丁均為商王。子孫以祖為榮,形成祖氏。本家有晉朝的祖逖,聞雞起舞,立誌北伐,成了一代名將。還有南齊大科學家祖衝之,創造指南車,發明千裏船、水推磨,為當時名人之最。後生此去塔爾巴哈台,也是淘金謀營生。”
最末一位自報家門的漢子,是好湊熱鬧的黃毛小子,叫虞發奮,因孤苦一人,隨康四海出來闖蕩,也是為了謀生……
康四海見在場的男子都已報過姓名年庚,便對美髯公說:“盧大哥,年庚已報,數你年長,就領大家結拜了吧。”
美髯公也不客氣,立起身來,環視一周,說:“諸位,原本路人,素不相識,各人為了自個兒的事,闖西域碰在一起啦,算得上天趕地湊,有緣分!既然數我年長,也就不再謙讓。”說著跪下身去,肅穆不苟。眾漢子紛紛隨之跪正。
美髯公鄭重其事地宣告:
“拜把子兄弟得發個誓:蒼天在上,大梧桐樹做證,我等五十八位漢子,於道光二十年(1840年)三月三日結為異姓兄弟。平日裏,不做傷天害理之事,過好自家的小日子;危難時,兄弟們要挺身而出,齊心協力,患難與共,保家衛國,做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做炎黃先帝的好子孫!這誓言大家讚不讚成?”
“讚成!”眾兄弟異口同聲,猶如敲響了千鈞洪鍾。
“那好,磕頭吧。”美髯公領頭齊刷刷地連行三次大禮。美髯公又朗聲宣誓:
“從今往後,咱們就成了異姓兄弟,互通聲氣,你幫我助。”又說:“天色不早,大家急於趕路,那就各奔前程。咱弟兄日後相見!”
乜開懷臨走,衝著孝先說:
“孝先哥,你可記住,嫂子生大頭兒子的日子就把那喜酒備好。說不定哪一天,兄弟們趕去喝喜酒哩。”一句“生大頭兒子”的戲語引得雙杏又嗝又吐。乜開懷一幫好尋開心的見狀,眼饞饞笑嘻嘻地注視著雙杏。雙杏急忙彎腰轉過身,乜開懷一夥哈哈連天地掉頭向南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