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同路人尊稱大漢哥的關西大漢起身發話:
“我叫延孝先,嘉慶十八年三月生,二十八歲,準噶爾人,炎帝子孫。先祖世居杏花村,乾隆五十年南遷,先移盧氏縣,後居戶縣。爺爺從軍入西域,平定準噶爾汗王叛亂後,紮根準噶爾。孝先此行,奉老爹之命,返回老家,一為祭祖,二為娶媳婦回家傳宗接代。”眾人聽了各持笑態。雙杏搗了漢子一肘,悄聲說:“真叫實話實說,莫說拐個彎兒。唉,我家老根子也在杏花村。”
繼之報名的是位身材高大得僅次於延孝先、胡茬發黃的漢子,隻聽他說:
“我叫安玉賢,嘉慶十八年九月生,二十八歲,甘肅臨澤人。先祖乃軒轅氏黃帝後人。據說黃帝有個孫子名安,封居西方,自號安息國。王族後人便以祖名安為姓。後來太子清把王位讓給叔父,定居洛陽,潛心佛學。五代成德節度使安重榮,反對石敬塘稱兒皇帝,世人無不讚其氣節,是安某本家也。先人入了回教。安某此去阿山專為淘金。”
第三十三個報名的漢子,身架粗壯,密發濃眉,大鼻子大嘴,粗喉嚨大嗓門:
“在下火正旺,嘉慶二十年二月生,二十六歲,貴州人。先祖火濟,做南王時,隨孔明七擒孟獲有功,封為羅甸國王。火某此行,實為逃生。因財主霸占了我媳婦,過不下去,放火燒了財主倉院跑出來的,也想去阿山淘金。”說罷,仍羞忿不平,恨恨有聲。
繼之發話的漢子儀表堂堂,正氣凜然:
“俺中誌剛,嘉慶二十年四月出生,二十六歲,中山人。先祖魏公子牟,本姓姬,黃帝後裔,封於中山,後代子嗣便以中為姓。鄉紳作惡,苦鬥無果,存身無所,隻得走西口謀生。”
接上起身報名的是位高個黃發、門牙外露的漢子,他說:“在下銀連寶,嘉慶二十年六月出生,二十六歲,太原人。先祖完顏銀術可,相傳是黃帝後裔悃的子孫。先人明鏡,正德年中進士,發展農桑,政績卓著,曾升為戶部主事。這年月,災荒連年,大半個中國兵荒馬亂,昨日派捐,今日抽丁,民不聊生。呆在家裏也不好活。叔父去塔爾巴哈台金礦挖金多年,聽說做了工頭,特此奔往。”
緊接上報家門的漢子身材細高,略次於安玉賢。人雖清瘦,雙目卻炯炯有神。他說:
“我叫秦長生,嘉慶二十一年二月出生,鹹陽人。先祖姓嬴,黃帝血統。敗家子秦二世亡國後,嬴姓皇族子孫大多以國名秦為姓,作為永久的紀念。唐有秦瓊、宋有秦觀都是本家名人。不才,也是去金礦謀生。”
繼之而起報名的漢子長相特別:高個兒,深眼眶,長鼻梁,白皮膚,頭發略黃。他說:
“我叫秦好中,嘉慶二十一年四月出生,二十五歲,渭南人。先祖來自西方古羅馬。前漢時,稱羅馬帝國為大秦,常派使者通好,多有貿易往來,中國的絲綢、瓷器由此遠銷西方。有的使者、商人久居中國,聯姻紮根,生兒育女,便以原籍大秦的秦為姓,不才便是他們的後人。此去阿山,也為淘金。”
第四十三位報名者清瘦如柴,眉毛卻又黑又粗。
“劉振華,嘉慶二十二年三月生,二十四歲,安陽人。相傳先祖是帝堯之後,封於劉,就是現今的唐縣。此後子孫便姓了劉,屬黃帝血統。本家稱帝道孤的有六十六人之多,創百家姓之最。劉邦、劉秀、劉備、劉裕等等。在下訂親六年,娶不回媳婦。此次西行,就為淘金,娶回媳婦。”
接著報名的漢子長方臉,環眼大耳,體態粗壯,說話也粗聲粗氣:
“劉富貴,嘉慶二十二年八月出生的,榆林人。先祖是前漢匈奴單於冒頓,因為冒頓娶了劉家皇室公主,按匈奴習俗,母親出身尊貴的,兒子從母姓。所以公主生的後代便姓了劉。在下此行,也是為了淘金,淘了金子好回家娶婆姨。”
第四十五位自報家門的漢子略顯別致,頭纏玄巾,腰係粗布帶,身著袷袢。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