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諾防線為何被輕易越過
馬其諾防線,號稱法國“固若金湯”的鋼鐵防線。這一堪稱偉大的軍防工事,在“二戰”中卻因輕易被德軍越過而成為世界軍事史上最大的笑柄。如今,它仍矗立在那裏,成為法國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
“固若金湯”的馬其諾防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付出了500萬人的死傷代價,戰爭使法國民眾認為應該增強國家防禦力量來阻止敵人進攻,以減少士兵的傷亡程度。在這種普遍的防禦思潮下,1919年,法國開始了對邊境工程設防問題的研究。1927年,法國政府決定先在東北邊境的梅斯、勞特爾和貝爾福構築3個獨立的築壘地域,於次年施工。1929年12月,A.L.R.馬其諾新任法國陸軍部長,在他的努力下,法國國會於1930年通過了沿東北部邊境修建綿亙防線的巨額撥款。該工程總造價近50億法郎(1940年),相當於法國一整年的財政預算。防線也因為馬其諾部長的努力而被命名為“馬其諾防線”。
從1929年起,法國政府就開始修築馬其諾防線。來自法國殖民地的大量勞工從1929年起至1935年,日夜勞作了6年才將工程的主體部分基本完成。整個工程之浩大超乎想象。總共有5600個防禦工事,大小碉堡1533個。防線內的主體工事一般距地麵30米,其中工事內儲存的糧食和燃料一般可令士兵在三個月無須出洞一步。每一組工事都包括一個主體工事(包括指揮部、炮塔、發電設備、修理設備、醫院、食堂、宿舍等各類設施)和一些觀察哨所。工事外麵金屬柱、鐵絲網密布,號稱“固若金湯”。在這樣的工事後麵,傷亡率當然大不到哪裏去。可是,德國人偏偏不走這條路,能奈其何!
越過馬其諾防線
自從有了馬其諾防線之後,法國上下一致認為,從此可以高枕無憂了。法國統帥甘末林將軍說“馬其諾防線是法國的英吉利海峽”。此時,法國邊境北部有裝甲車難以躍進的阿登山區,南部有固若金湯的馬其諾防線,他們將大批部隊安置在這條漫長的防線上,這樣一來可供用於機動作戰的部隊就減少了。德國閃擊波蘭之後,布置於馬其諾防線後的幾十萬英法聯軍奉旨在那裏奉行著隻防禦不進攻的作戰方式,以至於眼睜睜地看著波蘭人民送死。由此,人們可以看出法國軍事思想是以防禦為主。法國總理勃伯魯姆說:“這個工事雖不是進攻型的,但用於防禦是絕對沒問題的。”
德國人會有那麼笨,要撞到敵人槍口上去嗎?不。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參謀長埃裏希·曼施坦因向希特勒提出一個新的作戰方式。集中優勢兵力於阿登山區,以裝甲摩托化部隊的優勢直插索姆河,把聯軍的戰略部署割裂開來,在北路德軍的協同下再合圍英法聯軍。
1940年5月14日,德軍機械化部隊翻越阿登山區,當英法聯軍發現這一企圖後,大驚失色,匆忙向阿登山區的色當方向調集部隊,但為時已晚,德軍的裝甲部隊坦克群快速通過阿登山區,侵入法國,直接把軍隊插到馬其諾防線的背後,幾十萬德軍以每天進攻30千米至40千米的速度向法國縱深推進,很快便兵臨巴黎城下。而固守在馬其諾防線的英法聯軍居然還在頑強地等待著敵人的正麵進攻。之後,腹背受敵的英法聯軍在突如其來的德國機械化裝甲部隊麵前一潰千裏。
海因裏希·繆勒失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