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設計前的準備(3 / 3)

(6)剪出原始樣板在剪樣板之前要進行自然蹺的標注和連接控製線。

首先核對V點位置。如果V點位置下降,要用圓規以O點為圓心、前幫的OV′長為半徑畫圓弧,然後延長後幫的OV線,與弧線相交就是準確的V點位置。

直線連接VH線為前幫控製線。在楦麵上VH線原本是直線,楦曲麵展平後發生扭曲,所以要重新直線連接。注意H點取後幫上的點。

同時也直線連接EF線為中幫控製線、EP線為後幫控製線、OQ線為後幫高度控製線。

如圖所示,貼楦後得到的是原始樣板,樣板上有自然蹺和工藝蹺。把原始樣板貼在樣板紙上,經過標注後再剪下來就得實用的原始樣板。無點、無線、無蹺度的“三無”樣板沒有使用價值。

(二)原始樣板的檢驗

原始樣板是否準確呢?需要經過套樣檢驗。

1.套樣的製作

所謂的套樣,是指用紙製作的鞋幫樣板。

要求用牛皮紙複製出兩片相同的原始樣板,然後再用膠條把它們的背中線和後弧中線對齊並粘牢,就可以得到原始樣板的套樣。

用紙做套樣比用皮料做套樣要好些,不僅僅是可以節約材料,更重要的是紙張沒有延伸性,伏楦與不伏楦都會一目了然。套樣檢驗的目的是從中找到問題進行修改,不能馬虎了事。在今後的款式設計中,都應該先用牛皮紙進行套樣檢驗,如果用套樣試製準確了,開料製作就會準確無誤。如果用皮料試幫,皮料可以延伸,就會掩蓋毛病,等到大批量生產時就會把問題暴露出來。

2.套樣的檢驗方法

檢驗的方法是把套樣套在原有的鞋楦上進行觀察。

第一次檢驗:套樣套楦後,把後弧中線對齊,觀察統口、後跟兩腰、前掌等部位是否伏楦。如果樣板製作準確,會發現隻有前掌部位不伏楦,而其它部位都能伏楦。為什麼前掌部位不能伏楦呢?是因為沒有用上自然蹺。

第二次檢驗:取下套樣,在VO線的位置打一剪刀口,然後再套楦比較。此時會發現整體套樣都能達到伏楦要求,對於細小的枝節留作工藝蹺處理。

通過兩次檢驗的不同效果,就會清楚自然蹺的作用。在結構設計中的取蹺處理,主要是想一個辦法把自然蹺巧妙地加入進去,既能達到伏楦的目的,又使輪廓外形美觀。明白了這個道理,取蹺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3.裏外懷的比較

如果套樣已經伏楦,還要進行楦麵裏外懷的比較,分為蹺度比較和寬度比較兩部分。

(1)蹺度比較裏外懷的自然蹺度角大小一樣嗎?把套樣取下來合攏,然後分別貼在外懷一側和裏懷一側進行比較。當把前後幫的背中線對齊、並使套樣貼楦時,就會出現張開的自然蹺度角。一般說來,外懷的蹺度要大於裏懷的蹺度,也就是比對外懷時張開的角度較大。

在應用自然蹺時,一般是取折中蹺,也就是剛才套楦時看到的蹺度角。

計算折中蹺的方法很簡單,就是裏外懷的蹺度角相加取其一半。但是測量裏懷蹺比較麻煩。根據經驗,可以取外懷蹺的80%左右作為折中蹺。

記作: ∑中=∑外×80%左右

(2)寬度比較裏外懷楦麵的寬度是有差別的,比較的方法仍然是利用套樣觀察。

把套樣套在鞋楦上,把前幫的背中線調正,先觀察外懷一側。因為套樣是按照外懷半麵板製取的,因此外懷一側的寬度應該與楦麵寬度一致。如果誤差大,是取樣板不準。

然後觀察裏懷一側的底口:

在前掌部位,樣板會有多出來的現象,說明裏懷楦麵比較窄。記下多出的數量和位置作為區分裏外懷的依據。一般在2~3mm。

在裏腰窩部位,樣板會有虧缺的現象,說明裏懷的麵積比較寬。同樣記下多出的數量和位置作為區分裏外懷的依據。裏腰窩多出的量會隨鞋跟高的變化而變化。有2~4mm、5~7mm、8~10mm幾個檔次,不能一概而論。

在踝骨以後的後跟部位,樣板與底口基本一致,可以不用區分裏外懷。

上麵提到的三種現象是一般的楦麵規律,如果遇到特殊或反常的現象,就以實際的區別為依據。

有一種設計方法叫做分懷設計,裏懷也同樣貼楦製取半麵板,然後把外懷部件和裏懷部件分別設計在裏外懷半麵板上。這種方法比較精細,但是操作過於複雜。在一般的情況下,我們采用的是用外懷半麵板進行設計,或叫做折中設計法,然後根據裏外懷的區別,再設計出裏懷輪廓。隻有在特殊情況下才用到裏懷半麵板。

(三)原始樣板的處理

製作套樣的樣板雖然能夠伏楦,但它還是原始樣板,需要經過處理製作出半麵板來。製作女淺口鞋的半麵板、涼鞋的半麵板、靴鞋的半麵板都有區別,將會在不同的章節裏介紹。下麵的原始樣板處理方法是屬於滿幫鞋的範疇,對於其它的鞋類並不適用。

處理的步驟如下:

(1)在卡紙上描出原始樣板的輪廓,轉移出設計點。

(2)連接四條基本控製線,並用圓規畫弧找到取蹺角,使∠VOV′=∑中。如果不用圓規找取蹺角,V′點的位置會發生錯位,影響伏楦的效果。

(3)前頭底口處理先測量出前頭底口的剪口量總計長度是多少,然後取80%的量進行修正,使前頭樣板輪廓線自J點開始向下彎曲。這種處理對素頭鞋來說關係不大,但對於後邊的圍蓋鞋來說有著重要的作用。

(4)背中線的處理前幫背中線保持不變,把後幫背中線上的V點和E點連接成一條直線。因為在設計鞋耳、鞋舌等部件時,背中線都要取直,此時一次性處理會省去今後的重複操作。

(5)後弧處理在鞋口的Q點位置,收進1mm,使鞋口變緊。在繃幫時鞋口被拉伸,可以防止成鞋後的變形。

在後跟的D點位置加出1mm,加放出主跟的容量。

在後跟的B點位置,先計算出後跟剪口的長度,取其80%的量進行修正,找到[B]點位置,然後再加放2mm的主跟容量。

最後將找到的三個點連接成一條光滑曲線,弧線的彎曲程度要模仿鞋楦的後弧曲線。因為是人工修整的,所以要求曲線優美些,這就是以後鞋幫樣板的後弧輪廓線。要注意曲線的最凸點位置是在D點,不要移到中點位置。

在處理Q、D、B三個點時,B點的變數最大。B點位置取長了,底口繃幫的皺褶會增多,B點位置取短了,會影響鞋口不貼楦。

在B點和Q點之間有某種牽製的關係,它們的長度位置是相對的,有時鞋口不貼楦,需要修改的不是Q點而是B點位置,在以後的應用中要格外注意。

將經過處理的原始樣板剪下來,就成為滿幫鞋的設計模板,也就是半麵板。

(四)半麵板的應用

幫樣的結構設計離不開半麵板,在鞋楦不變的情況下,半麵板可以多次重複使用,省去了多次貼楦過程。使用半麵板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使用經過套樣檢驗合格的半麵板。

每次使用半麵板時,要在圖紙上先畫出半麵板的輪廓線,然後轉移出設計點、連接控製線、標出取蹺角∠VOV′。

∠VOV′是半麵的自然蹺,由於鞋的款式結構不同,取蹺的位置會有變化。在標注自然蹺及其附近位置進行蹺度處理的過程稱為定位取蹺;在標注自然蹺相對位置進行蹺度處理的過程稱為對位取蹺;如果將前後幫背中線轉換成一條直線的取蹺過程稱為轉換取蹺。定位取蹺、對位取蹺和轉換取蹺是三種基本的取蹺方法。在以後的章節中,還將陸續介紹設計圍蓋鞋的雙線取蹺、設計靴鞋的雙轉換取蹺。至於工藝蹺的處理,將隨時連同相關部件一起進行介紹。

有了上述的準備工作,就可以進行幫樣的結構設計了。

思考與練習題

1.成品圖的分析包括哪幾方麵內容?

2.部位點、邊沿點、標誌點選取的位置有什麼不同?

3.采用直線測量CV長度來確定口門位置有什麼優點?

4. C點有什麼作用?

5. V點與V0點有什麼不同?

6.為什麼要對原始樣板的後弧進行處理?

實訓一製備滿幫鞋的半麵板

實訓課是配合靴鞋結構設計理論而開設的動手實踐課,是檢驗設計概念、實施設計理論、觀察設計效果、提高設計能力的重要手段。一學年的實訓課共分為五個單元,包括基本功訓練、確認樣板訓練、樣品鞋製作訓練、花色變化訓練、成品鞋設計訓練等。借以逐步提高學生的設計水平,為就業做好能力培養的準備。

每周安排4節的實訓課是指利用實訓設備動手操作的時間,應該提前做好準備,提前進行實訓檢查,確保實訓課順利進行。如果要想成為一名設計師,這些訓練時間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加強練習。

實訓一~九是第一單元的實訓課程,以基本功訓練為主,要求熟練掌握結構設計方法、準確地製取樣板,並能順利完成鞋幫縫製操作和吊楦檢驗。通過基本功的訓練,可以了解自己目前的設計水平、發現存在的主要問題,並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改進措施。

基本功練習階段製作單隻鞋幫。

一、目的、要求

目的是掌握選楦的原則,掌握找點的方法,掌握半麵板製備的方法和檢驗方法。

二、內容

本節實訓課的內容是製備滿幫鞋的半麵板。包括:選擇滿幫鞋楦、標注常用設計點、貼楦製取原始樣板、套樣檢驗、製備半麵板。每人製備男女滿幫鞋的半麵板各一隻。

三、操作步驟

(1)選擇楦型,測量出楦底樣長和蹠圍長,標出鞋號與肥瘦型,注明鞋楦的品種。

(2)在楦麵畫出背中線、後弧中線、底中線,並找到常用的設計點。

(3)用美紋紙貼楦,製取原始樣板,標注自然蹺,連接四條基本控製線。

(4)用原始樣板製備套樣進行檢驗,達到要求後再製成半麵板。

(5)製備出男女滿幫鞋楦的半麵板。

四、成績考核

(1)成績考核采用優、良、及格、不及格四個等級。

(2)根據不同的問題酌情降低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