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靴的變型設計主要包括結構的變型、筒高的變型以及部件的變型等。
設計筒靴離不開框架圖,在框架圖中可以把高筒靴、中筒靴、半筒靴、矮筒靴以及高腰鞋同時表示出來,可以把設計靴筒的高度轉化為“選擇”高度。
不同的靴筒高度是從框架圖上截取的,由於截取的位置不同,就行成了高筒靴、中筒靴、半筒靴、矮筒靴和高腰鞋。有了這種模式,使筒靴的設計變得簡便。
國外對筒靴的劃分比較直接,靴筒較高的叫長筒靴,靴筒較矮的叫短筒靴。有時為了表示明白,會說成高及腳踝的短筒靴、高及腳腕的短筒靴,或說成高及腿肚的長筒靴、高及膝下的長筒靴等。在設計時則具體到筒高多少英寸(1in=2.54cm)。例如4in筒靴(相當於高腰鞋)、6in筒靴(相當於矮筒靴)、8in筒靴(相當於半筒靴)、12in筒靴(相當於中筒靴)、14in筒靴(相當於高筒靴)等。注意英寸的測量高度不是從鞋跟高量起。而是從腳腕中分線的底口位置開始計量。
一、外耳式中統打獵男靴
中筒靴是一種筒高到達腿肚位置附近的靴類。由於腿肚位置是小腿最寬處,往往設計高度在腿肚以下30~40mm 範圍。
這是一款打獵靴,外耳式結構,筒高的設計尺寸為280mm,需要把開放式結構的中筒靴框架圖設計出來,再截取靴筒的高度。它的結構設計過程與外耳式高筒靴相同,並有前包頭和後筋條部件。
注意它的鞋舌是封閉結構,屬於袋鼠靴類。具體操作如下:
(1)先按照鞋耳彎弧曲線設計鞋舌中線,在E點附近定出E′點,作橫軸的平行線,把鞋舌分成上下兩段。
(2)在上段鞋舌寬度位置(45~50mm)作該平行線的垂線,在鞋耳的後側複製出鞋耳的輪廓線,標出鞋眼位。該線前端與鞋耳相交位置定為E1點,後端對稱點定為E2點。製幫時複製出的鞋耳線要與鞋耳縫合,開料時要留出衝邊量。
(3)連接外懷的O1點、O′點和E2點,分別為兩條對稱線,複製出下段鞋耳的輪廓線,也留出衝邊量,標出鞋眼位。E1點的對稱點為E3點。用同樣的方法複製出裏懷鞋耳輪廓線。
(4)上段的垂直線與下段的連線相交於E0點。E3→E0→E2為鞋舌開料的斷開線。
其中三角形a的麵積與b的麵積相等,c的麵積與d的麵積相等,在E3E0線與E0E2線邊沿留合縫量進行縫合。鞋舌中線為斷開線進行拚縫。當複製的鞋舌反折與鞋耳縫合後,就行成封閉式鞋舌。
其它的設計同前。
二、後綁帶中筒女靴的設計
設計中筒女靴也要像男靴那樣先把框架圖設計出來。由於後綁帶屬於開放式結構,要利用開放式中筒女靴的框架圖設計。
鞋的前幫利用轉換取蹺處理,後鞋耳設計到D點,有9個眼位。靴筒前高後低比較明顯,後端高度在240mm左右,前端高度在290mm左右。
注意在靴筒前麵的腳腕位置有3道暗縫線。由於靴筒的前端是一條中線,不能夠取彎弧線,所以通過暗縫可以把靴筒的前端變成彎弧狀。縫合量要從筒口上端加放出來。
這種直線變彎的處理也屬於工藝蹺。如果把暗縫改為明縫,就形成了“縫埂”鞋。
三、雙釺帶半筒男靴的設計
半筒靴是指筒高介於中筒和矮筒之間的一種靴類。由於半筒靴的高度查不到對應的寬度尺寸,所以要把中筒靴的框架圖先設計出來,然後再截取半筒靴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