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羊常見傳染病防治技術(1 / 3)

一、口蹄疫防治技術規範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偶蹄動物為主的急性、熱性、高度傳染性疫病,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將其列為必須報告的動物傳染病,中國規定為一類動物疫病。

為預防、控製和撲滅口蹄疫,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國家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等法律法規,製定口蹄疫防治技術規範。

流行病學特點:偶蹄動物,包括牛科動物(牛、瘤牛、水牛、犛牛)、綿羊、山羊、豬及所有野生反芻和豬科動物均易感,駝科動物(駱駝、單峰駱駝、美洲駝、美洲駱馬)易感性較低。

傳染源主要為潛伏期感染及臨床發病動物。感染動物呼出物、唾液、糞便、尿液、乳、精液及肉和副產品均可帶毒。康複期動物可帶毒。

易感動物可通過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和傷口感染病毒,通常以直接或間接接觸(飛沫等)方式傳播,或通過人或犬、蠅、蜱、鳥等動物媒介,或經車輛、器具等被汙染物傳播。如果環境氣候適宜,病毒可隨風遠距離傳播。

臨床症狀:羊跛行;唇部、舌麵、齒齦、鼻鏡、蹄踵、蹄叉、乳房等部位出現水皰;發病後期,水皰破潰、結痂,嚴重者蹄殼脫落,恢複期可見瘢痕、新生蹄甲;傳播速度快,發病率高;成年動物死亡率低,幼畜常突然死亡且死亡率高。

病理變化:消化道可見水皰、潰瘍;幼畜可見骨骼肌、心肌表麵出現灰白色條紋,形色酷似虎斑。

病原學檢測:間接夾心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陽性;RT-PCR試驗,檢測陽性;反向間接血凝試驗(RIHA),檢測陽性;病毒分離,鑒定陽性。

血清學檢測:中和試驗,抗體陽性;液相阻斷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抗體陽性;非結構蛋白ELISA檢測感染抗體陽性;正向間接血凝試驗(IHA),抗體陽性。

結果判定:疑似口蹄疫病例:符合該病的流行病學特點和臨床診斷或病理診斷指標之一,即可定為疑似口蹄疫病例。確診口蹄疫病例:疑似口蹄疫病例,病原學檢測方法任何一項陽性,可確診為口蹄疫病例;疑似口蹄疫病例,在不能獲得病原學檢測樣本的情況下,未免疫家畜血清抗體檢測陽性或免疫家畜非結構蛋白抗體ELISA檢測陽性,可判定為口蹄疫病例。

疫情報告: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家畜上述臨床異常情況的,應及時向當地動物防疫監督機構報告。動物防疫監督機構應立即按照有關規定赴現場進行核實。

疫情處置:對疫點實施隔離、監控,禁止家畜、畜產品及有關物品移動,並對其內、外環境實施嚴格的消毒措施。必要時采取封鎖、撲殺等措施。

免疫:

(1)國家對口蹄疫實行強製免疫,各級政府負責組織實施,當地動物防疫監督機構進行監督指導。免疫密度必須達到100%。

(2)預防免疫,按農業部製訂的免疫方案規定的程序進行。

(3)所用疫苗必須采用農業部批準使用的產品,並由動物防疫監督機構統一組織、逐級供應。

(4)所有養殖場/戶必須按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做好免疫接種,建立完整免疫檔案(包括免疫登記表、免疫證、免疫標識等)。

(5)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處置及轉運、屠宰、加工、經營、食用口蹄疫病(死)畜及產品;未經動物防疫監督機構允許,不得隨意采樣;不得在未經國家確認的實驗室剖檢分離、鑒定、保存病毒。

二、羊痘防治技術規範

羊痘是一種急性接觸性傳染病。分布很廣,群眾稱之為“羊天花”或“羊出花”。本病在綿羊及山羊都可發生,也能傳染給人。其特征是有一定的病程,通常都是由丘疹到水皰,再到膿皰,最後結痂。綿羊易感性比山羊大,造成的經濟損失很嚴重。除了死亡損失比山羊高以外,還由於病後恢複期較長,導致營養不良,使羊毛的品質變劣;懷孕病羊常常流產;羔羊的抵抗力較弱,死亡率更大,故應加強防治,徹底撲滅。

流行病學特點:羊痘可發生於全年的任何季節,但以春秋兩季比較多發,傳播很快。病的主要傳染來源是病羊,病羊呼吸道的分泌物、痘疹滲出液、膿汁、痘痂及脫落的上皮內都含有病毒,病期的任何階段都有傳染性。當健羊和病羊直接或間接接觸時,很容易受到傳染。病的天然傳染途徑為呼吸道、消化道和受損傷的表皮。受到汙染的飼料、飲水、羊毛、羊皮、草場、初愈的羊以及接觸的人畜等,都能成為傳播的媒介。但病愈的羊能獲得終身免疫。潛伏期2~12天,平均6~8天。

臨床症狀:發痘前,可見病羊體溫升高到41~42℃,食欲減少,結膜潮紅,從鼻孔流出黏性或膿性鼻涕,呼吸和脈搏增快,經1~4天開始發痘。

發痘時,痘疹大多發生於皮膚無毛或少毛部分,如眼的周圍、唇、鼻翼、頰、四肢和尾的內麵、陰唇、乳房、陰囊及包皮上。山羊大多發生在乳房皮膚和乳頭上。開始為紅斑,1~2天形成丘疹,凸出皮膚表麵,隨後丘疹漸增大,變成灰白色水皰,內含清亮的漿液。此時病羊體溫下降。

在羊痘流行中,由於個體的差異,有的病羊呈現非典型經過,如在形成丘疹後,不再出現其他各期變化;有的病羊經過很嚴重,痘疹密集,互相融合連成一片,由於化膿菌侵入,皮膚發生壞死或壞疽,全身病狀嚴重;甚至有的病羊在痘疹聚集的部位或呼吸道和消化道發生出血。這些重病例多死亡。一般典型病程需3~4周,冬季較春季為長。如有並發肺炎(羔羊較多)、胃腸炎、敗血症等時,病程可延長或早期死亡。

還有各種不典型的症狀:①隻呈呼吸道及眼結膜的卡他症狀,並無痘的發生,這是因為羊的抵抗力特別強大。②丘疹並不變成水皰,數日內脫落而消失。③膿皰特別多,互相融合而形成大片膿皰,即形成融合痘。④有時水皰或膿皰內部出血,羊的全身症狀劇烈,形成潰瘍及壞死區,稱為黑痘或出血痘。⑤若伴發整塊皮膚的壞死及脫落,則稱為壞疽痘,此型痘通常引起死亡。

剖檢:特征性的病理變化主要見於皮膚及黏膜。屍體腐敗迅速。在皮膚(尤其是毛少的部分)上可見到不同時期的痘瘡。呼吸道黏膜有出血性炎症,有時有增生性病灶,呈灰白色,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1厘米。氣管及支氣管內充滿混有血液的濃稠黏液。有繼發病症時,肺有肝變區。消化道黏膜亦有出血性發炎,特別是腸道後部,常可發現不深的潰瘍,有時也有膿皰。病勢劇烈時,前胃及真胃有水皰,間或在瘤胃有丘疹出現。淋巴結水腫、多汁而發炎。肝髒有脂肪變性病灶。

診斷:在典型的情況下,可根據標準病程(紅斑、丘疹、水皰、膿皰及結痂)確定診斷。當症狀不典型時,可用病羊的痘液接種給健羊進行診斷。區別診斷:在液皰及結痂期間,可能誤認為是皮膚濕疹或疥癬病,但此二病均無發熱等全身症狀,而且濕疹並無傳染性;疥癬病雖能傳染,但發展很慢,並不形成水皰和膿皰,在鏡檢刮屑物時可以發現蟎蟲。

防治:

(1)平時做好羊的飼養管理,經常打掃圈舍,保持幹燥清潔,抓好秋膘。冬春季節要適當補飼,做好防寒過冬工作。

(2)在羊痘常發地區,每年定期預防注射羊痘雞胚化弱毒疫苗,大小羊一律尾內或股內皮下注射0.5毫升,山羊皮下注射2毫升。

(3)當發生羊痘時,立即將病羊隔離,羊圈及管理用具等進行消毒。對尚未發病羊群,用羊痘雞胚化弱毒苗進行緊急注射。

(4)對於綿羊痘采用自身血液療法能刺激淋巴、循環係統及器官,特別是網狀內皮係統,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促進組織代謝,增強機體全身及局部的反應能力。

(5)對皮膚病變酌情進行對症治療,如用0.1%高錳酸鉀溶液清洗後,塗碘甘油、紫藥水。對細毛羊、羔羊,為防止繼發感染,可以肌內注射青黴素80萬~160萬單位,每日1~2次,或用10%磺胺嘧啶10~20毫升,肌內注射1~3次。用痊愈血清治療,大羊為10~20毫升,小羊為5~10毫升,皮下注射,預防量減半。用免疫血清效果更好。

三、布魯杆菌病防治技術規範

布魯杆菌病(布氏杆菌病,簡稱布病)是由布魯杆菌屬細菌引起的人獸共患的常見傳染病。中國將其列為二類動物疫病。為了預防、控製和淨化布病,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及有關的法律法規,製定布魯杆菌病防治技術規範。

流行病特點:布魯杆菌是一種細胞內寄生的病原菌,主要侵害動物的淋巴係統和生殖係統。病畜主要通過流產物、精液和乳汁排菌,汙染環境。羊、牛、豬的易感性最強。母畜比公畜發病多,成年畜比幼年畜發病多。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發病較多。帶菌動物,尤其是病畜的流產胎兒、胎衣是主要傳染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徑,也可通過損傷的皮膚、黏膜等感染。常呈地方性流行。

人主要通過皮膚、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尤其以感染羊種布魯杆菌、牛種布魯杆菌最為嚴重。

臨床症狀:潛伏期一般為14~180天。

最顯著症狀是懷孕母畜發生流產,流產後可能發生胎衣滯留和子宮內膜炎,從陰道流出汙穢不潔、惡臭的分泌物。新發病的畜群流產較多;老疫區畜群發生流產的較少,但發生子宮內膜炎、乳房炎、關節炎、胎衣滯留、久配不孕的較多。公畜往往發生睾丸炎、附睾炎或關節炎。

病理變化:主要病變為生殖器官的炎性壞死,脾、淋巴結、肝、腎等器官形成特征性肉芽腫(布病結節)。有的可見關節炎。胎兒主要呈敗血症病變,漿膜和黏膜有出血點和出血斑,皮下結締組織發生漿液性、出血性炎症。

疫情報告: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疑似疫情,應當及時向當地動物防疫監督機構報告。

動物防疫監督機構接到疫情報告並確認後,按《動物疫情報告管理辦法》及有關規定及時上報。

疫情處理:發現疑似疫情,畜主應限製動物移動;對疑似患病動物應立即隔離。

預防和控製:非疫區以監測為主;穩定控製區以監測淨化為主;控製區和疫區實行監測、撲殺和免疫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

1.免疫接種疫情呈地方性流行的區域,應采取免疫接種的方法。疫苗選擇布病疫苗S2株、M5株、S19株以及經農業部批準生產的其他疫苗。

2.無害化處理患病動物及其流產胎兒、胎衣、排泄物、乳、乳製品等按照GB16548—1996《畜禽病害肉屍及其產品無害化處理規程》進行無害化處理。

3.消毒對患病動物汙染的場所、用具、物品嚴格進行消毒。飼養場的金屬設施、設備可采取火焰、熏蒸等方式消毒;養畜場的圈舍、場地、車輛等,可選用2%氫氧化鈉等有效消毒藥消毒;飼養場的飼料、墊料等,可采取深埋發酵處理或焚燒處理;糞便消毒采取堆積密封發酵方式。皮毛消毒用環氧乙烷、福爾馬林熏蒸等。

發生重大布病疫情時,當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按照《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有關規定,采取相應的撲滅措施。

四、羊傳染性胸膜肺炎防治技術規範

羊傳染性胸膜肺炎是由山羊絲狀支原體引起的,呈革蘭陰性。病原體存在於病羊的肺髒和胸膜滲出液中,主要通過呼吸道感染。傳染迅速,發病率高,在自然條件下,絲狀支原體山羊亞種隻感染山羊,3歲以下的山羊最易感染,而綿羊肺炎支原體則可感染山羊和綿羊。

流行病學特點:病羊和帶菌羊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本病常呈地方流行性,接觸傳染性很強,主要通過空氣、飛沫經呼吸道傳染。陰雨連綿,寒冷潮濕,羊群密集、擁擠等因素,有利於空氣、飛沫傳染的發生;呈地方流行;冬季流行期平均為15天,夏季可維持2個月以上。

臨床症狀:以咳嗽、胸肺粘連等為特征。潛伏期18~26天,病初體溫升高到41~42℃,熱度呈稽留型或間歇型。有肺炎症狀,壓迫病羊肋間隙時,感覺痛苦。病的末期,常發展為腸胃炎,伴有帶血的急性下痢,渴欲增加。孕羊常發生流產。

防治:每年秋季注射一次胸膜肺炎疫苗;杜絕羊隻、人員串動;圈舍定期消毒。用沙星類藥物治療和預防有特效。

平時預防,除加強一般措施外,關鍵問題是防止引入或遷入病羊和帶菌者。新引進羊隻必須隔離檢疫1個月以上,確認健康時方可混群。

發病羊群應進行封鎖,及時對全群進行逐頭檢查,對病羊、可疑病羊和假定健康羊分群隔離和治療;對被汙染的羊舍、場地、飼管用具和病羊的屍體、糞便等,進行徹底消毒或無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