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羊常見細菌性猝死症防治
引起羊猝死的細菌性疾病較多,常見的有羊快疫、羊猝疽、羊腸毒血症、羊炭疽、羊黑疫、肉毒梭菌病和鏈球菌病等。這些疾病均引起羊在短期內死亡,且症狀類似。
1.羊快疫
病原:病原體為腐敗梭菌。通過消化道或傷口傳染。經過消化道感染的,可引起羊快疫;經過傷口感染的,可引起惡性水腫。
感染途徑:在自然條件下,如在被死於羊快疫病羊屍體汙染的牧場放牧或吞食了被其汙染的飼料,都可發生感染。很多降低抵抗力的因素,如寒冷、冰凍飼料、絛蟲等,可促進該病發生。
症狀:該病的潛伏期隻有幾小時,突然發病,在10~15分鍾內迅速死亡,有時可以延長到2~12小時。死前痙攣、膨脹,結膜急劇充血。常見的現象是羔羊當天表現正常,第二天早晨卻發現死亡;其發病症狀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食欲廢絕,離群靜臥,磨牙,呼吸困難,甚至發生昏迷,天然無絨毛部位有紅色滲出液,頭、喉、舌等部黏膜腫脹,呈藍紫色,口腔流出帶血泡沫,有時發生帶血下痢,常有不安、興奮、突躍式運動或其他神經症狀。
治療:磺胺類藥物及青黴素均有療效,但由於病期短促,生產中很難生效。
預防:每年定期應用羊快疫、羊猝疽、羊腸毒血症、羔羊痢疾四聯苗預防注射。
羊群中一旦發病,立即將病羊隔離,並給發病羊群全部灌服0.5%高錳酸鉀溶液250毫升或1%硫酸銅溶液80~100毫升,同時進行緊急接種。
病死羊屍體、糞便和汙染的泥土一起深埋,以斷絕汙染土壤和水源的機會。圈舍用3%氫氧化鈉徹底消毒。也可以用20%漂白粉消毒。
2.羊瘁疽
病原:本病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種毒血症。
症狀:急性死亡、腹膜炎和潰瘍性腸炎為特征,十二指腸和空腸黏膜嚴重充血糜爛,個別區段有大小不等的潰瘍灶。常在死後8小時內,由於細菌的增殖,於骨骼肌肌間積聚有血樣液體,肌肉出血,有氣性裂孔。以1~2歲的綿羊發病較多。
診斷:本病的流行特點、症狀與羊快疫相似,這兩種病常混合發生。診斷主要靠腸內容物毒素種類的檢查和細菌的定型,其方法見腸毒血症的診斷。
預防和治療:同羊快疫和羊腸毒血症。
3.羊腸毒血症
病原:羊腸毒血症是魏氏梭菌產生毒素所引起的綿羊急性傳染病。
感染途徑:本菌常見於土壤中,通過口腔進入胃腸道,在真胃和小腸內大量繁殖,產生大量毒素。毒素被機體吸收後,可使羊體發生中毒而引起發病。
症狀:以發病急,死亡快,死後腎髒多見軟化為特征。又稱軟腎病、類快疫。
最急性病羊死亡很快。個別呈現疝痛症狀,步態不穩,呼吸困難,有時磨牙、流涎,短時間內倒地死亡。急性的表現為,病羊食欲消失,下痢,糞便惡臭,帶有血液及黏液,意識不清,常呈昏迷狀態,經過1~3日死亡。有的可能延長,其表現特點有時興奮,有時沉鬱,黏膜有黃疸或貧血,這種情況,雖然可能痊愈,但大多數失去經濟利用價值。
診斷:病的診斷以流行病學、臨床症狀和病例剖檢為基礎,注意個別羔羊突然死亡。剖檢見心包擴大,腎髒變軟或呈乳糜狀。但最根本的方法是細菌學檢查。
預防和治療:同羊快疫。
4.炭疽
病原: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傳染病,常呈敗血性。
症狀:潛伏期1~5天。根據病程,可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亞急性型。
(1)最急性型:突然昏迷、倒地,呼吸困難,黏膜青紫色,天然孔出血。病程為數分鍾至幾小時。
(2)急性型:體溫達42℃,少食,呼吸加快,反芻停止,孕羊可流產。病情嚴重時,驚恐、咩叫,後變得沉鬱,呼吸困難,肌肉震顫,步態不穩,黏膜青紫。初便秘,後可腹瀉、便血,有血尿。天然孔出血,抽搐痙攣。病程一般1~2天。
(3)亞急性型:在皮膚、直腸或口腔黏膜出現局部的炎性水腫,初期硬,有熱痛,後變冷而無痛。病程為數天至一周以上。
預防:經常發生炭疽的地區,應進行預防注射。未發生過本病的地區在引進羊時要嚴格檢疫,不要買進病羊。屍體要焚燒、深埋,嚴禁食用;對病羊汙染的環境可用20%漂白粉徹底消毒。疫區應封鎖,疫情完全消滅後14天才能解除。
5.羊黑疫羊黑疫又稱傳染性壞死性肝炎,是羊的一種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
發病特點:以2~4歲、營養好的綿羊多發,山羊也可發生。主要發生於低窪潮濕地區,以春、夏季多發。
症狀:臨床症狀與羊腸毒血症、羊快疫等極其相似,病程短促。病程長的病例1~2天。常食欲廢絕,反芻停止,精神不振,放牧掉群,呼吸急促,體溫41℃左右,昏睡俯臥而死。
防治:病程稍緩病羊,肌內注射青黴素80萬~160萬單位,每天2次。也可靜脈或肌內注射抗諾維梭菌血清,每次50~80毫升,連續用1~2次。
控製肝片吸蟲的感染,定期注射羊厭氣菌病五聯苗,皮下或肌內注射5毫升。發病時一般圈至高燥處,也可用抗諾維梭菌血清早期預防,皮下或肌內注射10~15毫升,必要時重複1次。
6.肉毒梭菌中毒
病因:肉毒梭菌存在於家畜屍體內和被汙染的草料中,該菌在適宜的條件下(潮濕、厭氧,18~37℃)能夠繁殖,產生外毒素。羊隻吞食了含有毒素的草料或屍體後,即會引起中毒。
症狀:羊中毒後一般表現為吞咽困難,臥地不起,頭向側彎,頸、腹部和大腿肌肉鬆弛。一般體溫正常,多數1日內死亡。最急性的,不表現任何症狀,突然死亡。慢性的,繼發肺炎,消瘦死亡。
防治:不用腐敗發黴的飼料喂羊,清除牧場、羊舍和周圍的垃圾、屍體。定期預防注射類毒素。注射肉毒梭菌抗毒素6萬~10萬單位;投服瀉劑清理腸胃;配合對症治療。
7.羊鏈球菌病
病原:病原體為C型溶血性鏈球菌。多經呼吸道感染。當天氣寒冷、飼料不好時容易發病,在牧草青黃不接時最容易發病和死亡。新發地區多呈流行性,常發地區則呈地方流行性或散發性。
症狀:病程短,最急性病例24小時內死亡,一般為2~3天。病初體溫高達41℃以上;結膜充血,有膿性分泌物;鼻孔有漿液、黏液膿性鼻液;有時唇舌腫脹流涎,並混有泡沫;頜下淋巴結腫大,咽喉腫脹,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排軟便,帶黏液或血。最後衰竭臥地不起。
診斷:根據發病季節、症狀和剖檢,可以做出初步診斷。細菌學檢查具有確診意義。
防治:加強飼養管理,保證羊體健壯。每年秋季注射疫苗。圈舍定期消毒。治療可用青黴素、磺胺類。
8.羊快疫、羊猝疽、羊腸毒血症、羊炭疽區分羊快疫病原體為腐敗梭菌、羊猝疽病原體為C型魏氏梭菌、羊腸毒血症病原體為D型魏氏梭菌、炭疽病原為炭疽杆菌。這些傳染病羊易感,對養羊業危害較大,且症狀有些相似,應注意鑒別。
六、綿羊肺腺瘤病的防治
綿羊肺腺瘤病是綿羊的一種慢性、進行性、接觸性傳染的肺髒腫瘤性疾病,此病也發生在山羊。是以患羊咳嗽、呼吸困難、消瘦、大量漿液性鼻漏、Ⅱ型肺泡上皮細胞和無纖毛細支氣管上皮細胞腫瘤性增生為主要特征的疾病。中國首例綿羊肺腺瘤病是1951年西北畜牧獸醫學院朱宣人在病檢時發現的。目前除澳大利亞、新西蘭未見該病報道,冰島已用嚴厲措施滅絕了該病外,世界上多數養羊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都有該病的發生和流行。
病原:本病病原稱為綿羊肺腺瘤病毒或驅趕病毒。本病毒抵抗力不強,在56℃30分鍾滅活,對氯仿和酸性環境都很敏感。-20℃保存的病肺細胞裏的病毒可存活數年。本病毒不易在體外培養,而隻能依靠人工接種易感綿羊來獲得病毒。用病料經鼻或氣管接種綿羊,經3~7個月的潛伏期後出現臨床症狀,在肺髒及其分泌物中含有較多的病毒。
流行病學:本病多為散發,有時也能大批發生。冬季寒冷以及羊圈中羊隻擁擠,可促進本病的發生和流行。羊群長途運輸或驅趕,塵土刺激、細菌及寄生蟲侵襲等均可引起肺源性損傷,導致本病的發生。不同品種、年齡、性別的綿羊均易感染,品種間以美利奴綿羊的易感性最高,母羊發病較多,成年綿羊特別是3~5歲的發病較多。在特殊情況下,也可發生於2~3月齡綿羊。病羊是本病的傳染源,通過咳嗽和喘氣可將病毒排出,經呼吸道傳染給易感羊,也有通過胎盤而使羔羊發病的報道。
臨床症狀:綿羊肺腺瘤病有較長潛伏期,人工感染潛伏期為3~7個月。隻有較大的綿羊和成年綿羊有臨床表現,早期病羊精神不振、被毛粗亂、步態僵硬,逐漸消瘦,結膜呈粉白色,無明顯體溫反應。出現咳嗽、喘氣、呼吸困難症狀。在劇烈運動或驅趕時呼吸加快。後期呼吸快而淺,吸氣時常見頭頸伸直,鼻孔擴張,張口呼吸。病羊常有混合性咳嗽,呼吸道積液是本病的特有症狀,聽診時呼吸音明顯,容易聽到升高的濕性囉音。當支氣管分泌物聚積在鼻腔時,則隨呼吸發出鼻塞音。若頭下垂或後軀居高時,可見到泡沫狀黏液和鼻中分泌物從鼻孔流出。病羊體溫正常,但在病的後期可能繼發細菌感染,引起化膿性肺炎,導致急性發病,有時為發熱性病程。本病末期,病羊衰竭、消瘦、貧血,但仍然保持站立姿勢,因為躺臥時呼吸更加困難,直至死亡。
病理變化:病羊死後剖檢時的病理變化主要集中在肺髒。病羊的肺髒比正常的大2~3倍。在肺的心葉、尖葉和膈葉的下部,可見大量灰白色乃至淺黃褐色結節,直徑1~3厘米;外觀圓形,質地堅實,密集的小結節發生融合,形成大小不一、形態不規則的大結節,甚至可波及一個肺葉的大部分。如有繼發感染,則出現大小不等的化膿灶。病變部位的肺胸膜常與胸壁及心包膜粘連。部分病羊因腫瘤轉移,致使支氣管周圍淋巴結增大,形成不規則的腫塊。左心室增生、擴張。組織學變化可見肺腫瘤,是由增生的肺泡和支氣管的上皮增生所組成。病羊的肺髒病理組織切片,可見Ⅱ型肺泡上皮細胞大量增生,形成許多乳頭狀腺癌灶,乳頭狀的上皮細胞突起向肺泡腔內擴張。有的腺癌灶周圍的肺泡腔內充滿大量增生脫落的上皮細胞,主要以Ⅱ型肺泡上皮細胞為主。這些增生脫落的細胞伴隨大量滲出液體,經呼吸道從鼻腔排出。從而可以從病羊鼻腔分泌物的推片染色鏡檢中發現有大量Ⅱ型肺泡上皮細胞存在。病後期,肺的切麵有水腫液流出。
診斷:目前對於活體綿羊是否患有綿羊肺腺瘤病還沒有一種很明確的診斷方法,對本病的診斷主要依靠病史、臨床症狀、病理剖檢和組織學變化進行。對可疑的病羊做驅趕試驗,觀察呼吸數變化、咳嗽和流鼻液情況。提起病羊後軀,使頭部下垂觀察鼻液流出情況等可做出初步診斷。在感染羊的循環血液中檢測不到相應抗體,隻能通過分子克隆技術而獲得融合蛋白,用來免疫家兔或山羊,產生的抗血清即能與融合蛋白起抗原抗體反應,也能與被檢樣品中的SPA病毒起反應,從而達到診斷的目的。
當病羊通過上述方法初步診斷為本病時,可以對病羊進行以下幾方麵的檢測:①病羊鼻腔分泌物的光鏡下觀察。②病毒抗原的檢測,對病羊的分泌物或肺髒勻漿進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和免疫印跡試驗。③動物接種試驗。④綿羊肺腺瘤病反轉錄病毒(JSRV)的克隆和序列分析使建立有效的PCR診斷方法成為可能。
防治:目前還沒有可用的疫苗。本病的防治應嚴禁從有病國家和羊群引進動物。在發生本病地區,將臨床發病羊全部屠宰、淘汰,發病羊群應加以隔離。對圈舍和草場等環境進行嚴格消毒並空閑一定時間再重新使用。在非疫區,嚴禁從疫區引進綿羊和山羊;如引進種羊,須嚴格檢疫後隔離,進行長時間觀察,做定期臨床檢查,如無異狀再行混群。消除和減少誘發本病的各種因素,加強飼養管理,改善環境衛生,防止疾病的發生。
綿羊肺腺瘤病是200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1125號規定的三類動物疫病之一,由於本病分布廣泛和高度的病死率,給養羊業帶來嚴重危害,越來越多地引起獸醫學界的廣泛關注。作為進出口檢疫部門,加強對本病的研究和診斷可對中國進出口羊檢疫時提供有效方法,並且對病羊群的檢疫、淨化和清群提供幫助,防止綿羊肺腺瘤病的傳入或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