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依靠信仰的力量把握成功(1 / 3)

我許諾……

我宣布……

我發誓……絕不忘記萬能的主賜予了我最好的禮物,那便是祈禱。無論勝利還是挫折,愛還是心碎,狂喜還是痛苦,讚許還是拒絕,成功還是失敗,我總能在祈禱中點燃心中的信念。這種信念帶著我穿越疑惑的迷霧,走出空空蕩蕩的黑暗,跨越布滿疾病與痛苦的荊棘之路,免受危險的誘惑。

現在,隻有用自己的心去說話,上帝才會傾聽。

清晨,祈禱是上帝賜予我的通向財富的鑰匙。晚上,祈禱使我得到保護。

隻要還能祈禱,希望和勇氣永遠不會消失。沒有祈禱,我束手無策;有了它,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願這第十個誓言和最後的宣誓永遠指引著我的生活。

信念能使希望永存

信念,使人們勇敢地麵對冷峻的現實,使人們拋棄絕望和怯懦,成為生活的強者。信念,是意誌行為的基礎,是個體動機目標與其整體長遠目標相互的統一。沒有信念,人們就不會有意誌,更不會有積極主動性的行為。信念是一種心理動能,其行為上的作用在於通過士氣激發人們潛在的精力、體力、智力和其他各種能力,以實現與基本需求和欲望及信仰相應的行為誌向。

1958年,斯科特·漢密爾頓出生後,羸弱多病,麵黃肌瘦。經專家會診,小斯科特·漢密爾頓患腸道麻痹病,影響食物的吸收。有的醫生甚至認為他隻能再活6個月。還好,小斯科特·漢密爾頓通過靜脈注射營養液,奇跡般地活了下來,但他的生長發育受到了抑製,個子長不高。很多孩子嘲笑他,管他叫“花生豆”。

他在醫院裏一直住到9歲。他隻能在心裏謀劃著:報複那些嘲笑他、管他叫“花生豆”的孩子們。

多年以後,斯科特回憶道,在他的潛意識裏麵,“那一切的經曆讓我夢想在體育上能取得一些成功”。有時,斯科特的姐姐蘇珊會去滑冰場滑冰,他總是跟著一起去。斯科特站在場外,那麼虛弱瘦小、發育不良,鼻子裏還插了一根直到胃裏的鼻飼管,平時那根管子的另一頭就用膠帶貼在他的耳朵後麵。

一天,斯科特看著姐姐在冰麵上飛馳,突然轉身對父母說:“聽我說,我想試試滑冰。”兩個正在談話的大人嚇了一跳,難以置信地看著病弱的孩子。

結果是,斯科特試了,並且一發不可收拾,他喜歡上了滑冰,並開始狂熱地練習。在滑冰之中他找到了樂趣,他可以勝過別人,而且身高和體重在滑冰場上並不重要。

在第二年的健康檢查中,醫生吃驚地發現,斯科特竟然又開始長個兒了。雖然對他來說想達到正常的身高已經不可能了,但是他和他的家人不在乎這一點。重要的是,他正在恢複健康,正在獲得成功,正在實現自己的夢想。

後來,沒有哪個孩子再嘲笑戲弄斯科特了。正好相反,他們全都歡呼著衝上前去請他簽名。他在世界職業滑冰巡回賽中表演的一係列高難度冰上動作,讓觀眾如癡如狂。

目前斯科特已經退役,不再當職業滑冰選手了,但是他仍舊是冬季運動中受人尊敬的教練、顧問和評論員。

雖然斯科特身高隻有159米,體重才52千克,但是他肌肉健美,精力充沛,自信而自強,身高無法限製他的信念和力量。

人生之於信念,如同航船之於舵手。航船沒有舵手,就會在大海中迷失方向,就會在暗礁險灘中葬身,就會被驚濤駭浪所吞沒。人生沒有信念,就會在前進中迷失自我,生活就將變得暗淡無光,生命也就變得沒有意義,活著也隻不過是行屍走肉。

人生之於信念,如同飛鳥之於羽翼。飛鳥沒有羽翼,就不能展翅高飛,不能掠過長空,而隻能望空興歎。人生沒有信念,就不能獲得成功,不能實現宿願,而隻能怨天尤人,生命也就變得毫無價值,活著也隻不過如無根的浮萍,隨波逐流。

人生需要信念,如同花草需要養分。沒有養分,花草就會枯萎。即使苟活,也隻不過是殘紅慘綠,再也沒有生機與活力。

人生需要信念,需要堅定的信念。人生的道路固然難以一帆風順,固然布滿荊棘,充滿坎坷,但隻要有堅定的信念,就總會看到希望,看到曙光。即使前麵有再多的艱難困苦,即使前方的風浪再大,也會執著追求,無怨無悔。人生的價值並不在於成功後的榮光,而在於追求本身,在於信念的樹立與堅持的過程。

在生命的旅途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挫折和失敗,萬萬不要輕易說自己什麼都沒有了。其實人生如沙漠,信念就是能帶你走出沙漠的生命之舟;有了信念,你便可以撥開雲霧,見到光明,見到希望;有了信念,你便能夠乘風破浪,順利地走向成功。

相信一切終將過去

在人生的旅途中,要相信一切都會過去的,所以應當積極地麵對以後的生活,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對前景不悲觀,對小事不斤斤計較,懂得與別人分享生活的快樂!我們隻要努力這樣做,相信一切都會變得更加美好!

1898年冬天,幽默大師威爾·羅吉士繼承了一個牧場。有一天,他養的一頭牛,因為偷吃玉米而衝破附近一戶農家的籬笆,最後被農夫殺死。依當地牧場的規定,殺死牛的農夫應該通知羅吉士並說明原因,但是農夫沒有這樣做。

羅吉士知道這件事後,非常生氣,於是帶著一個用人一起去找農夫理論。

此時,正值寒流來襲,他們走到半路,人與馬車全都掛滿了冰霜,兩人也幾乎要凍僵了。

好不容易抵達農場的木屋,農夫卻不在家,農夫的妻子熱情地邀請他們進屋等待。羅吉士進屋取暖時,看見婦人十分消瘦憔悴,而且桌椅後還躲著5個瘦得像猴子一樣的孩子。

不久,農夫回來了,妻子告訴他:“他們可是頂著狂風嚴寒而來的。”

羅吉士本想開口與農夫理論,忽然又停住了,隻是伸出了手。

農夫完全不知道羅吉士的來意,便開心地與他握手、擁抱,並熱情地邀請他們共進晚餐。

這時,農夫滿臉歉意地說:“不好意思,委屈你們吃這些豆子,原本有牛肉可以吃的,但是忽然刮起了風,還沒準備好。”

孩子們聽見有牛肉可吃,高興得眼睛都亮了。

吃飯時,那個用人一直等著羅吉士開口談正事,以便處理殺牛的事,但是,羅吉士看起來似乎忘記了,一直與這家人開心地有說有笑。飯後,天氣仍然相當差,農夫一定要兩個人住下,等轉天再回去,於是羅吉士與用人在那裏過了一晚。

第二天早上,他們吃了一頓豐盛的早餐後,就告辭回去了。回家的路上,用人忍不住問:“您不是打算討公道嗎?”羅吉士笑著說:“那是原來的打算,當我看到那一家人後,我就不想再追究了,太小心眼了沒什麼好處!”

故事中的羅吉士雖然失去了1頭牛,但這段經曆卻使他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人總是斤斤計較的話,做人也不會開心,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根本就不值得太過計較,因為一切都會過去。然而,生活中很多人卻有習慣於斤斤計較,遇事就犯小心眼的毛病,結果無事常思有事,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

“氣大傷身”的道理可能很多人都懂得,可總有一些人為芝麻大的小事不能自解。

李大媽早年喪夫,無兒無女,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李大媽的脾氣不僅暴戾、偏激、狂躁,而且喜怒無常。

老鄭和老吳是李大媽的鄰居。因為李大媽極壞的稟性,她和老鄭、老吳的關係處得很別扭。老鄭和老吳也因為有李大媽這樣的鄰居而十分沮喪。

老吳和老鄭二人的性格截然不同。老吳豁達開朗,凡事想得開;而老鄭則有點心胸褊狹,愛走極端。二人雖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中,表現卻大不一樣:老吳整天樂嗬嗬的,老鄭卻一天到晚吊著臉,一副怏怏不樂的樣子,好像誰借了他二鬥大麥還了他二鬥老鼠屎似的。

一天,李大媽的一隻烏雞不見了,她便在自家院裏跳著腳罵:“哪個老不死的,偷了我的烏雞?誰偷了我的烏雞斷子絕孫,死時閉不上眼睛!”

罵聲很大,鄰居老吳和老鄭都聽見了。

老吳想:“她沒點名罵誰,咱也沒幹那虧心事。不做虧心事,睡覺不關門,她愛罵罵去,與咱毫不相幹。”仿佛沒聽見罵聲似的。

而老鄭則不一樣。他想:“這怕是衝我來的,這婆娘真沒口德,開口閉口‘老不死的’。哎,真氣死我了!”老鄭氣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不幾天便病倒了。

幾天以後,李大媽在她家的草堆中發現了死雞。原來烏雞覓食鑽到了草堆下麵,它還沒出來,李大媽便在外麵放了一擔柴,把那個出孔堵住了,以致雞悶死在裏麵了。

李大媽有些內疚,便找老吳和老鄭道歉。

老吳聽後說:“沒什麼,我一點都沒生氣,你找老鄭道歉去吧!”

李大媽極誠懇地向老鄭做了解釋和道歉。老鄭聽後,心中的怨氣慢慢地消了。過了幾天,就能起來行走,身體慢慢恢複了。

“哎,都是自己小心眼造成的,咱要像人家老吳,還生哪門子氣呢?”老鄭這時才明白。

做人凡事都要看開一點,斤斤計較就是自找麻煩,一些小事根本就不值得太往心裏去,如果像故事中老鄭那樣總是為點小事計較,犯小心眼,那生活又怎麼有快樂可言!

習慣小心眼的人,就是太在乎別人怎麼說,怎麼看,怕別人責怪而自責,怕別人取笑而自卑,怕遇到難堪而自閉,終日煩惱不斷。

一位老人的筆記本上,記著這樣一句話:“不必在意別人是否喜歡你、是否公平地對待你,更不要奢望每個人都會善待你。”

某一天你突然發現王二對張三、李四很好,對你卻不冷不熱,可你想不出曾做錯什麼,想不出什麼地方得罪了他。你不必驚慌,更不必煩惱,在一次次的自問和猜測間,你耗掉的是自己的時間,消磨掉的是自己的信心。其實,王二對你的態度並不能改變什麼實質性的東西,或許本來就不是你的問題,你何必因此擾亂自己的平衡呢?再仔細想想,趙五不是對你很好而對別人冷冷淡淡嗎?這樣就夠了。

不必在意別人冷漠的表情和竊竊私語;不必費心去揣測別人怎樣對待你和評價你;不必計較微小的得失、過錯或失敗,那隻是成長路上的一個小插曲。豁達一點,超然一點,平靜喜悅地走過每一個日子,然後再回過頭想想所經過的是非得失、喜怒哀樂、苦辣酸甜,你會發覺眼前突然變得明亮開朗,原來,生活還是充滿了七色陽光。把時光留給自己,讀自己喜歡的書,聽迷人的音樂,到田野去走走……生命中值得留意的東西很多很多,實在不值得你去關注別人的態度。

苦難也是一種恩賜

在生活中,並非每一個人都有體驗成功的機會。假如現在的你感覺自己很幸福,那麼以前的你肯定受過苦難。沒有苦就沒有甜,擁有甜但沒有嚐過苦頭的人是不會體會真正幸福的。苦難能夠激發人的潛能,把苦難當作一塊成功的墊腳石,它能幫你在黑暗的盡頭看到光明。

洪戰輝是河南省周口市東下鎮洪莊村人,12歲那年他小學畢業時,家庭生活發生了改變,患有間歇性精神病的父親從外麵帶回了一個棄嬰。家裏太窮,負擔不起哺育女嬰的花費,母親讓洪戰輝把女嬰送人。洪戰輝不忍心,就把女嬰留下了,並給她起名為洪趁趁,小名“小不點”。由於父親患病,家庭的重擔全部壓在了目不識丁的母親身上,她還經常遭受父親無緣無故的毒打。

1995年秋天的一天,母親忍受不了家庭的重擔和丈夫的拳頭,選擇了逃離。

媽媽走了,父親又是病人,剛剛滿1歲的“小不點”怎樣才能帶大。思索良久之後,洪戰輝告訴自己,既然一切已無法改變,那就承擔吧。

那時候家裏太窮,為了買奶粉養妹妹,洪戰輝從小學時就做起了小販,在附近的集市上,冬天賣雞蛋,夏天賣冰棍。實在沒錢的時候,就帶著妹妹到有小孩的人家借口奶吃。他還想著給“小不點”補充營養,經常上樹掏鳥蛋給妹妹做鳥蛋湯,為此,他不止一次從樹上摔下來。

從高中起,他就帶著妹妹上學,他利用假期打工掙的錢交學費,還在校園裏利用課餘時間賣起了學習書籍。就在進入高二時,父親的病情惡化了,必須住院治療。於是,洪戰輝隻得休學掙錢為父親治病。

懷著不屈的信念,經過不懈的拚搏,2003年7月,洪戰輝考取了湖南懷化學院。課餘時間裏,洪戰輝在校園裏賣過電話卡,為懷化電視台《經濟E時代》欄目組拉過廣告,還給一家電子經銷商做銷售代理。目的就是想掙錢帶著失學在家的妹妹一起來上學。

他攜妹求學12載的故事,經全國多家媒體報道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不斷有人表示願意捐款,以幫助他撫養妹妹。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洪戰輝後來在某媒體上發表公開信,在向關心他與妹妹的人表示感謝的同時,明確提出他可以養活自己和妹妹,不需要任何社會捐款。他說:“我覺得一個人自立、自強才是最重要的。苦難和痛苦的經曆並不是我接受一切捐助的資本。我現在已經具備生存和發展的能力!這個社會上還有很多處於艱難中而又無力掙紮的人們!他們才是需要幫助的!”

麵對再大的苦難,洪戰輝自始至終不放棄追求,不屈服於現實,雖然飽受著肉體上的折磨,但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心靈的平靜,這正是一個自尊、自重、自強、自愛的人麵對苦難時應有的人生態度。

苦難中能夠保持鎮靜,是常人很難達到的一種人生境界。直麵苦難,不怨天尤人,不牢騷滿腹,將苦難看做生命中的一種磨礪,無疑需要很大的勇氣。一旦我們超越了苦難,戰勝了苦難,所獲取的必定是麵對生活重新微笑的機會。

人的一生難免會遭受很多苦難,無論是與生俱來的殘缺,還是遭遇生活的不幸,但隻要我們敢於麵對生活的苦難,自強不息,就一定會贏得掌聲,贏得成功,贏得幸福,苦難也就成了我們人生發展的墊腳石,它可以墊起我們人生的高度。

溫室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而飽受寒風摧殘的蒼鬆卻可以屹立在嚴冬裏。最寶貴的財富往往在苦難過後才能得到,正如孟子所言:“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永遠生活在安逸環境裏的人,從未經曆過苦難,很難鑄就堅強的意誌,也很難在競爭的社會現實中脫穎而出。

羅曼·羅蘭曾經說過:“痛苦像一把犁,它一麵犁碎了你的心,一麵掘開了生命的起點。”要想告別平庸,成為一個有所作為的人,就要有永不絕望的信念。人總是在挫折中學習,在苦難中成長的。讓我們記住這句話:雄鷹的展翅高飛,離不開最初的跌跌撞撞。

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遭遇苦難並不可怕,受到挫折也無須憂傷,隻要心中的信念沒有委縮,我們的人生就不會中斷。

苦難並不是人生道路上的絆腳石,相反,它卻是一份寶貴的財富,要想放棄平庸的人生,必須正確地看待苦難並超越苦難,把苦難看做人生道路上的墊腳石,才能在攀登成功的過程中節節高升。

幫別人就是幫自己

生活中,有許多純屬偶然的事會決定你的未來命運,前提是你必須幫助別人和受別人幫助。

每一個事業有成的人,在成功的道路上,都曾經得到過別人的許多幫助。因此,我們應該把幫助別人作為回報,這體現了公平規則。同時,我們也應該相信,幫別人就是幫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