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鳳凰古城——當代享有世界聲譽的文學大師沈從文先生的故鄉,亦是先生靈魂的永久歸根之地。我們一抵達古城,就懷虔誠景仰之心,去城邊的聽濤山拜謁沈從文先生墓。
湘西是神秘美麗的,鳳凰古城更美麗更神秘。悠悠的沱江,沿江林立的吊腳樓,古樸的城牆和石板老街,豪放的沱江號子,纏綿的苗家男女對歌……這些飽含自然人文之美的風物,早就在沈從文先生的作品中領略過,並因此對這塊神奇而美麗的土地心馳神往。現在當我踏上了古城的土地,仿佛又浸淫在沈從文先生作品的氛圍中——那座遙遠寧靜的“邊城”,那位淳樸美麗的小翠姑娘,那位曆盡滄桑的善良的老爺爺,還有那些背負著船纖的沱江上的水手以及婦人……全浮現在眼前,與現實交融。時光之隔恍惚如沱江上飄逸的薄霧,一拂即散。身邊的沱江水悠悠地流著,它流走的是歲月,是浮塵,卻流不走人世間亙古不變的情愫。沈從文先生作品中所描寫的湘西民俗和下層民眾的生活,正是以人性和人道主義的文學主題,對這種情愫做出了最樸實最深刻的詮釋。
古城東門外的聽濤山,傍南華山麓,臨沱江之濱。我們從對岸過一橫跨沱江的石橋,就走進一條古樸的老街。這是一個深秋的下午,細雨綿綿,有些寒意,似是專為拜謁沈從文先生墓而設的氛圍。老街上的石板路被細雨淋濕,踏在上麵腳底有黏糊糊的感覺,而另一種雨滴——時光的雨滴也黏糊糊地將我的內心打濕。看幾眼老街兩邊的人家,在雨境中仍是那麼從容恬淡,讓人感覺走進了夢幻之境——千年的古城,千年的風雨,千年的人事。老街上的人沒有誰不知道沈從文先生,他們會給那些去拜謁先生的人講敘先生的童年——先生童年時,每天上學就要從這古城的長街上走過。那時先生在人們眼裏是一個愛逃學的頑劣孩子,長街上那些無數平凡而新鮮的事物——針鋪前磨針的老人,傘鋪裏正在做傘的學徒,冥器鋪的老板,染坊裏強有力的苗人……總是牽動著他好奇的目光。但並沒有多少人會想到,愛逃學的先生其實同時也是讀著一本書,讀著鳳凰城內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寫成的社會“大書”。
不知不覺,走完這段一公裏長的老街,意識中卻仿佛走過了一千年。
聽濤山就在眼前。山不高,卻極靈秀,佳木蔥翠,綠竹依依,山泉淙淙。我們繞過老街,沿一條幽幽的石階小徑緩步而上,腳步輕輕,似是生怕驚動了沈從文先生安寧的夢境——誰都知道,先生一生都是喜歡安靜的。細雨仍在噝噝地飄灑,將眼前的一切籠罩得朦朦朧朧的,同時又將所有的事物映照得無比鮮亮——石徑的兩旁,綴飾著一些布滿了青苔綠草的奇岩巧石,石上有清代題刻“擁翠”、“石窟”、“聽濤”等,字大尺餘,皆恢弘遒勁。再往上走,便見一塊龐大的天然五彩瑪瑙石。有誰能想到,這,就是沈從文先生簡樸而高貴的墓地!古城的人告訴我們,沈從文先生1988年在北京病逝,之後他的骨灰一部分撒在他家鄉母親河沱江之中,一部分便安埋在這塊彩色瑪瑙石下的土中。一塊天然的五色石,就這樣成為了先生的墓碑和永久安息地。沒有轟轟烈烈,沒有雄偉聳然,隻是一塊石頭!而就是一塊石頭,自然簡樸,通靈高貴,為先生一生做了最真切的寫照!一行人圍在先生墓前,一時都默默無語。細雨打在石上,發出細微的滴答之聲。這是我們有幸聆聽先生正向我們述說他智慧的性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