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為爭奪全國的統治權,展開了曆史上著名的“楚漢之爭”。在楚漢相爭的過程中,韓信的軍事天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在公元前203年攻下齊國七十二城,強迫劉邦封自己為齊王,成為劉、項之外舉足輕重的第三支力量。
對韓信來說,這確實是一個最好的造反機會。因為當時劉邦和項羽都不敢得罪韓信。有個人叫蒯通,此時他是韓信身邊的謀士,而且韓信打下齊國的七十二城也是因為聽從了蒯通的謀略。蒯通是這樣去說服韓信造反的。他說,我這個人會看相。韓信說,你真的會看相嗎?他說,是啊。韓信說,你給我看看。蒯通說,這屬於天機,不可泄露。韓信說,好好好,左右的人,你們都出去。然後蒯通就對韓信說,相君之麵不過封侯而已,還會有危險———看你的臉隻能擁有侯爵的地位,而且有風險;相君之背貴不可言———看你的背,長得好,貴不可言。
蒯通一共勸說韓信三次,第一次勸說韓信的意思和武涉是一樣的,韓信的回答也是一樣的:“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背義乎!”這就是說,漢王把他自己的車子給我坐,把他自己的衣服給我穿,把他自己的飯菜給我吃,我怎麼能見利忘義呢?
蒯通就說了,你覺得漢王對你很好嗎?恩重如山?你覺得你們倆親如兄弟?唇齒相依,心心相印,休戚與共?不對吧,世界上沒有什麼永恒的友誼。比如說,越王勾踐和他的大臣範蠡、文種關係好不好?文種和範蠡為越王勾踐立下的功勞大不大?後來怎麼樣呢?野獸已盡而獵狗烹———野獸都打完了,還要獵狗幹什麼,就煮著吃了,後來他們不就落得這個下場嗎?難道說你韓信和漢王的關係就好得過越王勾踐和文種、範蠡的關係嗎?韓信說,這個事你讓我想想。
蒯通又去說服韓信,他說,你不可以再猶豫了,猛虎猶豫起來還不如蜜蜂。老虎厲不厲害?可是如果老虎在那兒猶猶豫豫的話,還不如一隻蜜蜂———蜜蜂當機立斷,蜇你一下,蜇了就算了。你不能這樣猶豫,這是上天給你的一個極好的機會,是你成就大業的機會。你如果得到三分天下而稱王,至少此刻可以保平安,將來條件成熟了你還可以得天下。本可以進退自如,為什麼還要偏偏一條道兒走到黑呢?
蒯通又說:“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意思就是說,上天給你的你不拿,那是要受到上天的責備的;時機成熟了你不做,那是要受到上天的懲罰的。總之你不能猶豫。
韓信當時不願意背叛劉邦的理由是什麼呢?就是他對蒯通說的:“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這個回答比他對武涉的那個說法提高了一個層次,更為深刻。
中國文化中有這麼一個觀念———食物是生命之源,誰給我們東西吃就等於給了我們生命。誰給了我們生命?當然,按現代科學的觀點,是母親給了我們生命,生育了我們。但是你想想,如果一個小孩子,尚在繈褓中,他能知道自己是誰生的嗎?不可能知道,他知道什麼呢?他隻知道誰給他吃的。而一般地說,孩子都是母親用母乳來哺育的,誰給他奶吃他就認誰做母親,這就叫“有奶便是娘”。其實曆史上很多人都是和奶媽親的,包括曆史上的一些皇帝都是跟奶媽親,因為他們是吃奶媽的奶長大的。中國很多地區把這個奶就叫做媽媽,吃奶就叫做“吃媽媽”,那是生命的源泉。
同樣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共衣是一種很重的情分。《詩經》裏麵有一首詩說:“豈日無衣?與子同袍。”意思是說:誰說我們沒有衣服穿,我跟你共一件戰袍。同袍就是同胞啊,我們說骨肉同胞,海峽兩岸骨肉同胞,那“胞”是什麼?“胞”就是衣、胞衣,就是小孩子生下來外麵的那個胞衣。所以同袍就是同胞,共衣就是同依,依靠的“依”。
劉邦能夠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給韓信穿,韓信對他感恩戴德,永不背叛。這當然是中國文化中的心理通則,但是對韓信來說還有一層特殊性,特殊在什麼地方呢?這就是韓信早年挨過餓,挨過凍,是沒飯吃沒衣服穿的人,遇到一個侯王,居然把自己的衣服給他穿,把自己的飯給他吃,韓信對他的感激簡直是難以言表。正因為如此,所以韓信始終不肯聽從蒯通的計謀。
死因揭秘
漢初,楚漢兩軍在中原大地開始了曆時四年的戰爭,史稱“楚漢之爭”。由於劉邦的知人善任、韓信的才華橫溢,君臣攜手打敗了項羽,建立了大漢王朝。韓信也因為功高蓋世,先被劉邦封為齊王,後被封為楚王。由齊王至楚王,韓信也算是榮寵備至了,但是就在韓信春風得意之時,劉邦卻開始不斷地擠對、打壓他,這到底是為了什麼?麵對劉邦的軟硬兼施,韓信是步步退讓,最終落了個“功臣末路斷頭顱”的悲劇。
根據司馬遷《史記》的記載,韓信被殺大概是這樣一個過程。在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這個時候西漢王朝也不過剛剛建立———發生了一件事,一個叫陳的人起兵造反,他自稱“代王”,不是代替的意思,而是代國之王。代國在什麼地方呢?是在現在的河北省境內。陳稀當時有很多人馬,而且他手下有很多英雄豪傑———陳這個人是很厲害的,走到哪兒隨從他的車輛都有上千輛,很多人擁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