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認為,悲觀是人自覺言行不滿而產生的一種不安情緒,它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指責、自我的不安全感和對未來害怕的幾種心理活動的混合物。它由精神引起,但還會影響到組織器官,引起相關的一些心理及生理疾病,如焦慮、神經衰弱、氣喘不接等等。
【專家診斷】
一般而言,容易悲觀的人是與世無爭的好人。他們心地善良,潔身自好,習慣在處理事務中忍讓、退縮、息事寧人,常常是生活中的弱者,生性膽小、怯懦。他們不僅對自己的言行不檢負責,甚至對別人的過錯也負責。明明是別人瞪了自己一眼,他也會立即覺得自己肯定做了不好的事。
極端悲觀的人常用反常性的方法保護自己。越是怕出錯,越是將眼睛盯在過錯上。一句話會後悔半天,人家並未介意的事他也神經過敏。他對人際衝突極為恐懼,解決人際衝突的辦法也很奇怪。自己的孩子被人家打了,他還跟著打自己的孩子,因為孩子給自己惹是生非。
與別人發生衝突,在對方恃強要挾之下,他會當眾打自己耳光,以求寬恕。同時用這種辦法來平衡自己的苦悶,因為我該打,打了自己才心安理得。
平常的人也有悲觀情緒。表現為事情發生後的自我檢查,總結不足,找出不足的原因,從而在以後的行動中作積極的調整。就這一點來說,人人都會有悲觀,它是人類進步的校正器。但極端的悲觀卻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必須進行適當調適。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丁 加德納,原來是位醫生。他曾做過一個著名實驗:
讓死囚躺在床上,告之將以放血的方式執行死刑。然後用木片在他的手腕上劃一下,接著把預先準備好的一個水龍頭打開,讓它向床下的一個容器滴水,伴隨著由快到慢的滴水節奏,結果那個死囚昏了過去。基於這個實驗,他竭力反對把實情告訴癌症患者。他認為,在美國630萬死於癌症的病人中,80%的是被嚇死的,其餘才是真正病死的。
1988年他公布實驗結果時,遭到司法當局的起訴。但是他用事實告訴了世人:精神才是生命的真正脊梁,一旦從精神上摧垮一個人,那麼這個人的生命也就變形了。
可能有人常常會像傳教士那樣對別人說:人生來就是要受苦的。這麼看問題的人也不是沒有道理,想想人一來到這個世界上,就首先決定了他要麵臨死亡的威脅,然後是各種各樣的壓力、煩惱、挫折或是苦難。由此看來,人有悲觀情緒是在所難免的事情。但尼采有句話說得好: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
人有悲觀心理是正常的事情,但讓悲觀成為習慣卻並不是件好事。人們常看到悲觀的人整天愁眉苦臉,看什麼都不順眼,甚至要尋死覓活的人就是如此。遇到一點困難,生活有挫折,就說命運對他們不公,就自毀自滅,甚至於墮落,這種例子已有不少。古時有尋世外桃源的,有隱居山林的,有看破紅塵出家的等等。而今,已無法脫離社會的這類人,就甘願沉淪,隨遇而安,不求進取。這些人是生活的弱者,是懦夫。他們不敢吃苦,貪圖安逸,總是幻想著一切都是美好的,他們也隻能生活在幻想中。
附:下麵這個心理測驗可以測試一個人的悲觀程度
你來到度假勝地,住到預先好的旅館房間後,輕鬆地喘了口氣,試著打開窗戶時可看到什麼樣的景色呢?
A可以看見旅館的遊泳池和人群;
B窗外是廣大的陽台,上麵種著五顏六色的花草;
C看到海邊,還可以看見在那裏玩的人們:
D可以看見遠方有一座島。
選擇A的人是輕微悲觀型。旅館的遊泳池之類的,一般說來都在窗邊,將這種距離感轉換為時間的流逝,以長久的態度而言,覺得將來是抓不住的,稍微有點悲觀的成分存在。
選擇B的人是嚴重悲觀型。隻有看到這麼近的東西,你的未來觀實在是非常悲觀!已經少有樂觀想法,是不是已全部都像河水一樣流光啊。
選擇C的人是樂觀型。看得到旅館外的東西的距離感,表示你多少對長遠的將來抱有一點展望,一般說來,這是認為自己的將來很樂觀。
選擇D的人是超樂觀型。可以看到那麼遠的距離的話,你的將來是不是很安樂、無憂無慮呢?不過,比起憂鬱地沉思,還不如開朗一點更能招來運氣。
【心理處方】
悲觀的人當遇到情緒扭轉不過來的時候,不妨暫時回避一下。打破靜態體驗,用動態活動轉換惰性,隻要一曲音樂,就會將人帶到夢想的世界。如果能跟隨歡樂的歌曲哼唱起來,手腳拍打起來,無疑,心靈會與音樂融化在純淨之中。同樣,看場電影,散散步,和孩子玩玩,都能把人帶到另一個情緒世界。這個時候,不要總是將目光盯著消極麵,自怨自棄或怨天尤人。
悲觀的人在閑暇時間,要努力接近樂觀的人,觀察他們的行為。通過觀察,能培養起樂觀的態度,樂觀的火種會慢慢地在內心點燃。要熱心去同別人交往,不要製造人際隔閡。別人在背後說自己的壞話,或者輕視、怠慢自己,想想不是滋味,於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結果是又多了一個人際屏障。那當然也使人整日誠惶誠恐,不知他人在背後又要搞什麼。正確的方法是:淨化自己的誠意,不回避對方,拿出豁達的氣度,主動表示友好。這樣做是最有利於個人情緒健康的方式。
悲觀沮喪的人喜歡把自己關在屋裏,這樣反而會給人造成被禁錮的感覺。悲觀的人應該試著離開屋子走向自然。當漫步在林陰大道或是站在山頂呐喊的時候,就會發現心緒突然變了,心中充滿了寧靜,自然的色彩給人帶來陣陣的快意。任何一種體育鍛煉都有助於克服沮喪,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會使人精神振奮,避免消極地生活下去。
隻要能以幽默的態度來接受現實中的失敗,既不要被逆境困擾,也不要幻想出現奇跡,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就會發現自己到處都有一些小的成功,這樣,自信心自然也就增長了。
不要把悲觀作為保護失望情緒的緩衝器。樂觀是希望之花,能賜人以力量。要知道,悲觀不是天生的。就像人類的其他態度一樣,悲觀不但可以減輕,而且通過努力還能轉變成一種新的態度——樂觀。
如果樂觀態度使人成功地克服了困難,那麼就應該相信這樣的結論:樂觀是成功之源。
2.如何祛除厭倦情緒
厭倦情緒是指對整個世界感到不屑或厭煩,什麼事都不想做;不理解生活到底是什麼,對生活的意義感到迷惑,找不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自我同一感失去,莫名其妙的焦慮、矛盾和情緒消沉。厭倦情緒與心理期望有關。當一個人的夢想放到現實中反差太大,或者根本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回事時,就容易產生疲勞感,用心理學的概念,這是角色模糊導致的,角色定位不準確。
【專家診斷】
一般說來,厭倦情緒來自於以下三個方麵:
工作狂有些人上崗工作隻知道拚命幹。一開始在晚上加l~2個小時班,不久便整星期地加班,最後連周末也成了辦公時間。實際上,工作成了霸占他全部光陰的蠻橫客。這類人除了工作,幾乎沒有任何社交活動,這樣時間長了,不免開始對自己的工作產生反感。
做的工作或目前的生活方式自己不喜歡每天麵對自己不喜歡的工作,還得拚命完成它,就算薪水不錯,但時間長了,你不感到厭倦才怪呢!
人際關係不良有的人每天早晨一想到上班就害怕,部分原因是因為與周圍同事相處不好,這時心裏就會想:這種看別人臉色的日子真讓人厭倦。
【心理處方】
和厭倦說再見的方式有:
重建理想
考慮清楚有關自己理想職業的每一件事——從工作形式到工作環境,然後確定自己所追求職業的標準或目的。具體方法是,可把所追求的理想職業劃分成盡可能短的各階段。
如果發現自己目前離理想比較遠,你就必須尋找一條能幫助自己達到較高理想的成長之路。你可以先在較低的職位上工作,做好本職工作,學會愛自己的職業有百利而無一弊。然後找機會進修。最低限度也要找出妨礙你日後發展的不利因素,加以改進。差距太大時,不能太好高騖遠,要先分段實現目標。謹記,循序漸進是改變不稱心工作的最好方法。
尋找工作外的成功
尋找一些自己喜歡的消遣活動,培養業餘愛好。把自己的愛好和業餘活動當作本職工作一樣認真對待,並同樣引以為豪。這有利於拓寬視野,改善心情,排遣心中的不快。還可以陶冶情操,增進個人修養。
今天,許多人隻把來自辦公室的成績看成真正的成功,結果這些人惟有事業上春風得意時才會沾沾自喜,而一旦工作遇到麻煩,就感到羞辱不堪。如果你把自尊也係於你的職業努力之外,工作中受挫時,就容易保持一種平衡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