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我今天覺得頭痛、腰酸、四肢無力,不知道是不是又犯病了?”老吳頭又一次打進鈴子心理谘詢熱線問主持人。這個星期,老吳頭已經第四次打進熱線,向主持人述說他的身體不舒服了。今天,他到市醫院看望一個生病住院的老朋友,一出醫院他就覺得渾身上下不舒服,他感到自己好象也生病了似的。
老吳頭退休前是一家企業的辦公室主任,老伴是一名中學老師。倆人相親相愛一輩子,現在兒女均已經成家立業:兩個兒子,一個現在日本留學,一個在市內開一家規模不小的公司。倆人住著兩個兒子為他們買的一套三室兩廳的大房子,兒子還為他們請了個保姆。倆老人無牽無掛,每天吃完飯就一起去散步,過著象神仙般的日子。可今年以來,老吳頭總覺得煩惱重重,他老覺得自己的身體狀況不佳。其實,老吳頭就頭發有些花白,臉色依舊紅潤,身子板也很硬朗,比起他的實際年齡來至少少了十幾歲。這要歸功於他年輕時曾參加過市業餘遊泳隊的訓練。就還在去年,他還很自豪地拍著胸膛對老伴說:“瞧我這身子骨,要我生病還真不容易呢,哪象他們動不動就這裏不舒服,那裏不舒服的!”可是自從今年年初,有一天,他到一個老同事家做客,回來時淋了一場雨後,感冒了。他仗著自己身體好,老伴勸他吃藥,他硬是不吃,結果感冒越來越厲害,到後來到醫院掛瓶,好幾天後才恢複過來。沒過多久,他突然覺得心老跳得厲害,到醫院一檢查,醫生說是心髒不大好,開了幾帖子藥,要他平時多注意一些,就不會有什麼大問題。沒多久,他的心髒就恢複正常了。可是從那以後,老吳頭就開始特別關注自己的身體,稍有一點不適就感到自己好象病了似的,趕緊到醫院看病。有時,他一看到報紙或雜誌上介紹一些疾病的症狀,一對照,就總覺得自己好象也患了那種病。然後,他就一天到晚沒完沒了地對老伴說他好象得了什麼什麼病,惹得脾氣挺好的老伴有時也不耐煩起來,不想聽他嘮裏嘮叨地說這兒痛那兒痛的。到兒子家,他一坐下來,不象以前那樣先關心一下孫子的學習情況,啥都不說就說自己身體如何如何的不舒服。一開始,兒子也挺著急的,幾次帶他上醫院檢查,並沒發現什麼問題,後來也就不再象以前那樣關心他的病情了。再加上工作忙,他們也沒太多的時間聽老爺子的嘮叨。所以,老吳頭現在已經沒有人願意聽他對自己身體不舒服的訴說了,隻好經常向熱線的主持人傾訴他的“病情”。
雖然隨著整個機體功能的衰退,六十歲以上的老人軀體疾病發生率可達60%以上,但是確有一部分老年人本來身體很健康,可他卻總覺得自己身上這痛那痛,頑固地認為自己患了某種疾病。雖經檢查未發現異常,自己仍不能消除疑慮,由此產生恐懼、悲哀等消極情緒,給家庭生活帶來不必要的影響,這就是“恐病症”。老年人為什麼會產生“恐病症”呢?首先是本身的認識能力下降。有些老年人對那些生理性的衰老、健康狀況的“自然滑坡”認識不夠,而對一些病未引起足夠重視,病情明顯了才意識到,並由此產生恐嚇病心理。其次是敏感多疑。老年人往往多思善慮,經常把自己身上的不適與報刊上介紹的種種疾病“對號入座”,並表現出高度的敏感、緊張和恐懼。第三是環境的刺激。老年人經常去醫院探望病人或參加追悼會,看到別人的疾患與去世,總覺得別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常懷疑自己患病。
主持人在幾次耐心地靜聽老吳頭的傾訴後,也告知他的心理障礙,並向他提出了幾點建議:為了確保身體健康,應定期作體格檢查。身體不適要及時到醫院檢查就診,不要自作主張,隨便服藥;即使有病也要正確對待,對疾病采取“既來之,則安之”的正確心態,積極治療。還應多參加集體活動,培養多方麵愛好,提高生存能力並積極參加體育煆煉。創造一個歡樂、開闊的環境,學會宣泄恐病情緒也是十分重要的。如:可與幾個體質較弱的同齡老年人在一起,訴說各自的健康狀況,交流各自的養生心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