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陳家祺:攜光明同行(13)(1 / 2)

好脾氣與發脾氣

歲月如水,季節更替,不管春夏秋冬,無論天陰天晴,似乎都不能影響陳家祺的心情。他總是以他那真誠、友善的笑臉示人,他的好脾氣在業內是公認的。

問同事,問下屬,問學生,問病人,大多數人都說:沒見過陳家祺發脾氣。哪怕是誰做錯了什麼事,陳家祺也不會發火罵人。他寧願用行動補救,用事實作答,讓當事人去思考錯在哪裏,於感動中鞭策自己永不再犯同樣的過錯。“響鼓不用重槌”,他的學生幾乎都有類似的經曆。

比如,陳教授發現有些醫生寫住院病人的病曆不夠認真,有時有錯別字。他對這樣的事情是不能容忍的,但他的表達方式卻溫和而又頗具分量。他會說,你們來看看我寫的病曆,什麼地方不好就指出來,如果有錯字,那就是我的責任。部下和學生誰都見過陳教授寫的那些幾乎無懈可擊的病曆,對照自己,很容易就看到了差距,知道該怎麼做了。

對病人,陳家祺就更不會動氣了。眼疾患者有時難免超乎異常的急躁,言語也就不大禮貌,但陳家祺根本就不計較。有些病人心裏沒底,特別想跟醫生傾訴,絮絮叨叨說起來沒完,旁邊的助手和學生有些不耐煩了,陳家祺卻還在耐心地傾聽,細心地解釋。長時間受他的影響,一位學生感慨地說:我在跟陳教授學習之前,看見病人就煩,現在不同了,看見病人就想幫他看,希望他們快點好……

在父母、妻女和親人麵前,陳家祺是典型的孝子、賢夫、慈父、好兄弟。他那麼忙,居然長年“承包”了全家人的早餐,有時出去買衛生、新鮮的糕點、牛奶,有時幹脆自己動手,或煮麵或褒粥,品種、味道、質量都屬上乘;對女兒那更是嗬護有加,從來沒說過一句重話;稍有空閑,他就去菜市場采購,回家煲一鍋女兒最愛的雞湯,炒幾味妻子喜歡的家常菜,雖說整體水平和妻子比還有差距,但也算是“偶爾露崢嶸”。飯後,他又服務到家,送上一盤洗淨削好的水果……

一天下午,陳家祺做完兩台手術已是七點多了,晚上還有兩個病人等著手術。他對同事說,今天家裏沒人,我要回去給女兒做飯,你們吃飯吧,我會準時趕回來。

大半個小時後,同事們還沒吃完飯,他就回來了。有人隨口問:“吃完了?”

“沒有。”

“為什麼?”同事好生奇怪。

“別讓病人等,我遲點吃不要緊。”陳家祺一臉的笑。為了女兒,擠時間也得做飯;為了病人,他餓著也沒二話。好脾氣,好心腸,好得讓人自慚形穢。

可就是這樣的好人,居然有病人把他告上了法庭。

那個病人兩隻眼睛角膜穿孔,陳家祺為他做了修複手術,而且很成功,如果不做連光感都沒了,現在有了視力。但病人怎麼也不滿足,覺得沒達到自己想象的效果,三天兩頭來吵鬧。陳家祺罵不還口,照樣幫他看病,見他家境不好,還想辦法給他節省費用。

豈料這病人越發以為自己得理了,索性倒打一耙,告了狀。案子一審敗了,不認輸,再往上打,當然還是敗,於是喊打喊殺。

同事們打抱不平,說這可應了一部電視劇的名字——“都是天使惹的禍”,做得怎麼好都不落好了。偏偏陳家祺穩如泰山,依舊不急不惱。這何止是好脾氣,早已經是修養到家,進入境界了。

隻有少數人見過好脾氣的陳家祺發火。而那為數不多的幾次發火,都是為了工作,為了患者,為了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