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疊韻通假
即借字和本字的韻母相同。如“置之河之幹兮。”(《伐檀》)借“幹”通“岸”,解作“水崖”。“五萬兵難卒合。”(《赤壁之戰》)借“卒”通“猝”,解作“倉猝”。
4.古今通假
即借字與本字,一為古,一為今造成通假。其實這是字形的演變而成的。嚴格地說,這不應算是通假。這裏的“古”與“今”也隻是相對而言,有“先”“後”之意。例如“莫夜月明”。(《石鍾山記》)“莫”,日暮;即“暮”的本字。“莫”又當人稱代詞或禁止副詞,於是另造“暮”字。有了“暮”以後,“莫”仍有人用,如上例。課本為方便起見也稱“莫”通“暮”。再如“正則無景。”(《病梅館記》)“景”,日光,也指陰影;“影”是後起的區別字。用“景”專指日光,“影”專指陰影,兩字讀音也不同。“景”通“影”。
上麵說的同音,雙聲,韻疊都是說的古音,由於曆史的音變,有些字的讀音發生了變化。如“率罷弊之卒,將數百之眾。”(《過秦論》)借“罷”通“疲”。借字與本字,現在讀音有很大的差別,但古音很接近。
另外應注意:通假字一般不能逆推,隻能單向通假,如“蚤”通“早”,但不能“早”通“蚤”。通假字借作什麼字就讀什麼音。
當然,辨識通假字光掌握通假字的一般規律是不夠的,還要從方法上注意:
(1)要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去分析,推斷。例如:“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鴻門宴》)按字麵意思是:“希望項伯向項王轉告我不敢加倍他的恩德”,顯然不通。如按“同音通假”可以想到“倍”可能是“背”的通假字,即“背棄”的意思,放到原句,結合原文,文理明順,極易識別。
(2)熟記一批常見的通假字,在閱讀文言文時可直接判斷。如“秦王必說見臣。”(《荊軻刺秦王》)中,“說”通“悅”。有了積累,識別也不難。(王祥元)
怎樣分析與掌握判斷句
判斷句是謂語對主語作出判斷的句子。和現代漢語相比,古代漢語的判斷句在內容上與作用方麵跟現代漢語相同,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譯成現代漢語“廉頗是趙國的優秀將領”。其句意沒有區別,但表達形式卻有較大的不同,不同主要表現在兩點:第一,古漢語判斷往往不用判斷詞“是”;第二,古漢語判斷句的謂語,往往由名詞或名詞短語構成。
分析與掌握古漢語判斷句,不僅要了解判斷句上述兩個基本特點,還要具體了解判斷句的各種表現形式。其具體形式有:
1.用助詞“者”“也”,搭配,幫助判斷,構成“……者,……也”式。例如:
亞父者,範增也。
子瑜者,亮兄瑾也。
這種形式是古漢語判斷句最典型的形式,相當於現代漢語“……是……”。
2.有“也”無“者”,構成“……,……也”式。例如:
夫戰,勇氣也。
梁,吾仇也。
這種類型是“……者,……也”式的省略,也相當於現代漢語“……是……”。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句子表麵是“……者,……也”式,其實是“……,……也”式。如“此數者,用兵之患也”,句中的“者”不是起提頓作用的,是和“數”組成者字結構做句子主語的。
3.有“者”無“也”,構成“…者,…”式,相當於現代漢語“……是……”。例如:
博雞者,袁人。
4.“者也”連用,構成“……者也”式。例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句子後麵也用“者也”,如“晏嬰,齊之習辭者也”,“者”和“習辭”;構成者字結構,其形式仍是“……,……也”。
5.無標誌的判斷句。例如:
此人力士。
劉備,天下梟雄。
這類判斷句的識別,隻能根據古漢語的基本特點,即謂語部分是名詞或名詞短語,必須加“是”來翻譯,加以識別。
6.文言文的判斷句,還常用“乃”、“為”、“則”、“即”、“皆”等虛詞幫助判斷的。例如: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乃——是)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為——是)
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則——是)
梁父即楚將項燕。(即——是)
環滁皆山也。(皆——都是)
予本非文人畫士。(非——不是)
無論是有標誌的判斷句,還是無標誌的判斷句,了解判斷句的根本方法,還是要把握判斷句的基本特點。其次,要多看類型多作專項訓練。
怎樣分析與把握被動句
古代漢語,在動詞謂語句中,主語和動詞有兩種關係,一種主語是謂語動作的施事者,這種句式叫主動句;另一種主語是謂語動詞涉及的對象,主語是受事者,這種句式叫被動句。被動句在現代漢語中也時有出現,但不如古漢語中普遍。要讀文言文,需要靜心分析被動句在文言文中的各種形式。
文言文中常見的被動句形式如下:
1.“於”字句
文言裏的被動句式,在動詞後常用介詞“於”引進主動者。其表示方式是:主語+動詞+介詞“於”+名詞。例如: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
這類句子譯成現代漢語時,應把整個介詞結構提到動詞前麵作狀語翻譯,如上例的“君幸於趙王”應譯為“您被趙王寵愛”。
2.“為”字句
在動詞前麵用介詞“為”引進主動者,或用“為……所……”或“……為所……”式,表示被動。其表示方式是:主語+介詞“為”+名詞(+能願動詞”所)+動詞。例如:
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
其印為予群從所得。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3.“見”字句
在動詞前用“見”或“見……於”的句式表被動。其表示方式是:主語+能願動詞“見”+動詞(+介詞“於”)+名詞。例如: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4.“受”字句
其表示形式和“見”字句相同。例如:
有罪受罰。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製於人。
5.“被”字句
其形式和現代漢語相同。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6.無標誌的被動句。例如:
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
兵挫地削,為天下笑。
這類被動句,不用介詞,由他動詞作自動詞(不帶賓語),用主動句的形式表示被動。例句中的“舉”和“辟”、“挫”和“削”都是自動詞,不帶賓語,其動作不是發自主語(張衡)以及“兵”與“地”,這些主語反而受到後麵動詞的支配,即張衡被舉薦被征召,軍隊被打敗土地被占領。
把握被動句,對理解文言文的內容,把文言文譯成現代文,都有很大的作用。
怎樣辨識與掌握省略句
文言文具有簡潔、精煉的特點,在不影響語意表達的前提下,常省略句子的某些成分。辨析句子是否省略了某一成分,主要應從上下文的意思或整個語言環境去考察。譯成現代漢語時,常常要求把省略的成分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