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辨識文言文中的異讀字
文言文中有許多異讀字。何謂異讀字?就是指具有兩個以上讀音的字。這些字讀音不同其含義往往也不同,因而如不能準確地判定其讀音,往往就會造成對句子的曲解甚至誤解。如1985年全國高考題:
“隻據事實錄,使善惡自見”這句話的正確讀法是哪一種?(包括讀音和連讀,橫線表示連讀。)
A.zhǐ jù shì shí lù,shǐ shàn wù zì jiàn
B.zhǐ jù shì shí lù,shǐ shàn è zì xiàn
C.zhǐ jù shì shí lù,shǐ shàn è zì jiàn
D.zhǐ jù shì shí lù,shǐ shàn wù zì xiàn
E.zhǐ jù shì shí lù,shǐ shàn è zì xiàn
此題中的“惡”與“見”字,係兩個多音字,若把“惡”讀成“wù”,“見”字讀成“jiàn”,則句意就不通,因為“惡”讀“wù”時其含義隻表示“厭惡”之意,而“見”字讀“jiàn”時,一般表示“看見”之意,由此可見,弄清字的讀音,對於幫助我們理解詞義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何判定異讀字的讀音呢?這就首先要求我們對造成異讀的幾種情況有所了解。一般說來,造成異讀的情況大致有三種:破音異讀、通假異讀、古音異讀。
“破音異讀”是指改變字 (詞)的通常讀音來表示不同詞性和意義。如“王”字 , 本身是名詞,讀“wáng”,後 來人 們通過變換它的讀音(“wáng”變成“wàng”),使它又具有了動詞的詞性特征。如“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中的第二個“王”字就是如此,此含義也不再是“大王”,而是“統一天下”。
“通假異讀”就是指兩個字通用或者這個字借用為那個字的意思。它們相互間隻是語音相同或相近,並沒有意義上的聯係,所以又稱“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也”中的“知”就是利用同音關係借作“智”。不過,這裏需要指出的是,由於語音的變化,有些通假字已不存在音近或音同關係,如“君子生非異也”中的“生”字與借作的字“性”就屬此類,因而對這類字要倍加注意。
“古音異讀”是指有些專有名詞因其專有而形成了固定讀音。這些字隻讀其古音而不讀其現代音。如“周景王之無射也”中的“射”字,現代讀“shè”,而在此句中由於它同“無”字組成固定的器物——無射鍾,因而讀原有的古音“yì”,而不再讀“shè”。
在此基礎之上,可以采用以下方法確定異讀字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讀音。
1.從該字(詞)在句中所處的位置或在句中充當的成分來斷定
一個字(詞)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充當的成份不同,其含義往往也不同,其詞的讀音自然也不同,因而可以通過字(詞)在句中的位置,充當的成份去確定該字的讀音。如:
下列兩句中加點字的正確讀音是(1991年全國高考題)
①由是屢被譴黜 ②丁不與之,竟不為立傳
A.chù yú B.zhuó yù C.chù yǔ D.zhuó yǔ
該題中的“黜”讀chù,沒有多音,而“與”則是多音字,在句中作動詞“給”的意思,所以讀yǔ,因而可斷定該題答案為C。
2.從字的原義與前後句意聯係分辨
若該字的原有義在句中解釋不通,則說明該字很可能是通假字,可考慮該字與哪個字相通,從而確定讀音。如“君子生非異也”中的“生”用其原有義去釋,均不能,又據原文看將兩種情況作比,因而“生”應通“性”讀xìng。
3.注意該字是否與其它詞構成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等,從而確定其讀音
怎樣把握詞語的感情色彩
所謂詞語的感情色彩是指詞本身所帶有褒貶性質的色彩。有些詞本身是貶義的,有些詞本身是中性的,有些詞本身是褒義的。但是由於古今漢語的演變,有些詞已失去了本身的感情色彩。如:
蚓無爪牙之利(《勸學》)
這句中的“爪牙”本義是“爪子和牙齒”,是一個中性詞,但是現在卻變成了一個貶義詞。如:“國民黨反動派的走狗爪牙。”這裏的“爪牙”就是貶義詞了,指壞人的幫凶。所以,如果從現代漢語詞語感情色彩的角度去理解古代詞語的感情色彩,往往會造成望文生義或曲解文意的錯誤。如: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
此句中的“卑鄙”如用今天的意思去理解就變成了“先帝不認為我品質惡劣”,這就與原文的意思大相徑庭。因此,把握詞語的感情色彩對於正確理解古文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何把握詞語的感情色彩呢?
一般說來,要從原文的實際出發,結合一定的環境背景來考察。如“明哲保身”這個成語,源出《詩經·大雅·丞灬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原意是讚揚一個人聰明和智慧,善於適應環境,是褒義詞,現在通常用來批評那種不堅持原則,隻顧保住自己的處世態度,變成貶義詞了。倘若我們不了解出處,不了解其語言環境,就會鬧出笑話。
當然,在理解詞語的感情色彩時,還要注意這樣一種情況,那就是反語的運用。如“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詩經·伐檀》)僅從字麵上看,似乎是在讚揚君子不白吃,君子勤勞,但實質上,聯係前文,我們又不難發現,這句話是在上文勞動者連續對統治階級即所謂的君子發出責問後而說出的,因而不可能是讚美,因此這裏的“君子”實際是反語,意思是說這些所謂的君子是標準的白吃。假如我們不注意反語手法的運用,而僅從字麵去解,則會大錯特錯。
怎樣辨識通假字
要準確理解文言詞義,辨識通假字不可忽視。因不識通假而錯解詞義的同學不在少數。例如:90年全國高考題:
選出加點詞詞義解釋正確的一項:
田單曰:“單有心,先生誌之矣。”
A:作標記。B:記住。C:記述。D:通“識”,知道。
這道題在一定意義上講,考的就是通假字。句子的意思是:“我有什麼心思,先生都知道了”。如按ABC三項去解釋“誌”字就不能,“誌”是通假,通“識”。據統計當年考生選錯的較多。
怎樣辨識通假字呢?
首先應了解一些通假字的知識,掌握通假字的一般規律。
“通”,就是“通用”,“假”就是“借用”。古人在寫文章時,要寫某字,本來的字不用,卻借用了一個與它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表示本來的字的意義,這借用的字就稱為通假字。通假的“本字”與“借字”之間純屬語音上聯係,與意義無關。也就是說通假的字是同音代替。
那麼,同音代替有哪些規律呢?
1.同音通假
即借字和本字的讀音相同。如“木直中繩, 車柔以為輪。”(《勸學》)借“車柔”通“火柔”解作“把直木揉彎”。“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宴》)借“蚤”通“早”,解作“早晨”。
2.雙聲通假
即借字和本字聲母相同。如“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鴻門宴》)借“內”通“納”,解作“進入”。“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借“亡”通“無”,解作“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