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文言文基礎知識(四)(1 / 3)

怎樣判斷“所以”的用法

文言文中有不少固定結構,“所以”就是其中之一。

文言文中的“所以”與現代漢語中“所以”含義不同,現代漢語中的“所以”一般表明是上文推出的結果,而文言文中的“所以”恰相反。文言文中的“所以”通常有兩種用法:一是表原因,可譯為“的緣故”、“的原因”等;一是表根據、依據等,可譯為“的根據”、“的方法”、“靠它來”、“用來”等。

文言文中的“所以”既然有兩種用法,那以如何分辨它是表原因,還是表根據呢?一般可從前後兩個句子的關係看。若前後兩個句子存在前因後果關係,即為表原因。若後麵一個句子隻是前一個分句作出判斷的依據,那麼它就是表根據的。如:

1.“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石鍾山記》)

2.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察今》)

例1句中的“所以”前“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與後麵的“不傳”前後構成因果關係,因而此句中的“所以”表原因。而例2句中的“所以”前後的“先王為法”與“人”兩者之間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聯係,隻存在依賴關係,因而該句中的“所以”隻表根據。

其次也可以從“所以”後麵帶的成分入手進行辨析。一般說來,“所以”在句中表依據時,其後麵往往為動賓結構,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中的“傳道”、“受業”、“解惑”都是動賓詞組。而“所以”如在句中表原因時,其後往往為一個動詞或一個主謂詞組充當的句子。如“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中的“興隆”就是一個詞,而“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中的“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就是一個句子。

怎樣理解“以為”的用法

“以為”在文言文中既可以充當一個詞,如“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中的“以為”就是一個詞。也可以充當兩個詞,如“山頂有大池,相傳以為雁蕩”句中的“以為”則為兩個詞。“以為”作一個詞時,用法與現代漢語相同,當兩個詞時,則不同。

“以為”在哪種情況下充當一個詞,在哪種情況又用作兩個詞呢?怎樣區分它呢?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麵去辨析。

1.從句中位置看

若“以為”同在主語之後,且全句無謂語,“以為”對後麵動作行為等有支配作用,則“以為”為一個詞。如:

“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毛遂自薦》)

此句中的“以為”放在主語“自”後,後雖有動詞“失”,但“失”與“天下之士”構成動賓關係,作賓語,受“以為”支配,故此句中“以為”為一個詞,充當謂語。

若“以為”放在句中,後直接跟名詞,“以為”一般為兩個詞。如: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訓儉示康》)

此句中的“以為”為兩個詞,“以”是介詞,當“把”講,“為”是動詞,當“當作”講。

2.可通過加進成分判斷

凡“以為”之間能加入代詞“之”的,且含義符合原句意,則“以為”為兩個詞。如上例中的“吾不以為病”,中間加入“之”絲毫不影響原意,因為此句是承前省略賓語的。

凡“以為”之間不能加入代詞“之”的,則為一個詞。如“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中的“以為”,加進“之”明顯句子不通。

怎樣理解句末語氣助詞的連用

文言文中句末語氣助詞的連用較常見。如“已矣、乎哉、也哉、矣哉、也乎哉”等,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罷了”、“了罷”、“了啊”、“了呢”、“…嗎”等。語氣助詞的連用其作用是為了強調、加強語氣,使語言神情表現得更充分,更周密,更切合人物的複雜的心理。如“嘻,技靈怪矣哉!”(《核舟記》意思是“唉,技藝也太奇妙啦!”顯然語氣比單個“矣”或“哉”重得多,人物驚歎的神情畢現。

理解文言語氣助詞的連用,可從兩方麵:

一方麵是同類性質的句末語氣助詞的連用。目的是使語氣加重。如“乎”和“哉”都是疑問語氣助詞,既可以單用一個。如“而此獨以鍾名,何哉?”意思是“但這座山單單用鍾做名字,這是什麼原因呢?”也可以連用兩個,如“子曰:‘樂雲樂雲,鍾鼓之乎哉?”(《論主事·陽貨》)意思是:“孔子說,(我們)所說的“樂”,難道就是指鍾鼓之類嗎?”不用說,“乎哉”的連用,表反問,比光用一個“哉”,語氣要強調的多。

再如“而已”和“耳”,都是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有時可以單用一個,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赤壁之戰》)意思是:“至於荊州的老百姓,雖說歸附曹操那隻是迫於兵威罷了。”但有時可連用,如“故若是而已耳”。(《對賀者》)意思是:“所以像這樣罷了。”這裏的“而已耳”要比光用一個“耳”語氣要加重一些。

一方麵是不同類性質的句末語氣助詞的連用。它的作用往往是語氣表現更複雜,更切合人物的心理。如“嗚呼,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少年中國說》)意思是:“唉,我們中國難道果真是老大(帝國)嗎?”這裏的“矣”常用於句末表示確定的語氣;“乎”則表示疑問。性質不同,但一經連用既表示對中國還不能稱老大的確定,又流露了對稱老大帝國的不滿之情,語氣要複雜的多。又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師說》)意思是:現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趕不上他們,這不是很奇怪的事嗎?”這裏表示肯定語氣的“也”與疑問語氣“歟”連用,除了表示君子之徒的愚昧外,感慨之情溢於言表。

不過應注意的是,句末語氣助詞的連用,雖然為了加強語氣,表現複雜的情感,但最終語氣的落實,卻並非各個句末語氣助詞的相加,而是重點落在最後一個語氣助詞上。因此,我們在翻譯現代漢語的時候,應以最後一個語氣助詞的用法為主要根據,如:“吾罪也乎哉?吾亡也?”(《左傳》)意思是:“是我的罪過嗎?我逃亡(幹什麼)?”這裏的“也乎哉”,盡管語氣各有側重:“也”表陳述,“乎”表自問,“哉”表反問,但全句重點落在“哉”上。因此這個句子是反問句。

另外,陳述語氣之後,可連用其它句末語氣助詞,但其它語氣助詞不能連用陳述語氣詞。例如“矣”、“也”、“焉”等表陳述的句末語氣詞後,可連用“乎”、“哉”、“耶”、“邪”、“歟”等疑問感歎的句末語氣助詞;而“乎”、“哉”、“耶”、“邪”、“歟”等表陳述性的句末語氣助詞後,則不能加上“矣”、“也”、“焉”等連用。

怎樣把握謙敬副詞和實詞的區別

試比較下麵的例子:

1.既而又以吳民之亂請於朝。(《五人墓碑記》)

——不久(他)把吳郡百姓阻止官府逮捕周公的事向朝廷稟報。

2.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如果城不移交給趙國,我將讓和氏璧完整無損地歸還趙國。

3.我見相如,必辱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我要是見到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

4.何至更辱饋遺,則不才益將何以報焉。(《報劉一丈書》)

——怎當得起您贈送我東西,我將怎樣報答您呢?

這幾個例子,不難看出:例1的“請”是動詞,“請示稟報”之意;而例2中的“請”則是謙敬副詞,含有“請相信我”的意思。例3的“辱”處在謂語的位置上,受副詞“必”修飾,是動詞“侮辱”義,而例4的“辱”,則是謙敬副詞,它表示對方做某事受了屈辱或降低了身份,並沒有實在的意義。